葉穎愛,鐘玲芝
(廣州市白云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外科,廣東 廣州 510470)
四肢骨折為臨床常見骨科疾病,主要是由于各種突發(fā)事故而導致。四肢骨折患者不但需強烈忍受損傷部位疼痛感,社會環(huán)境改變不適應、生活習慣改變不適應等,同時容易誘發(fā)各種不良心理情緒影響[1]。在臨床治療四肢骨折患者中,抑郁情緒不容忽視。這也同時也充分證實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模式已從以往傳統(tǒng)生物-醫(yī)學模式,逐步轉變?yōu)樯铩睦怼鐣t(yī)學模式,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患者的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2-3]。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討共情護理策略在四肢骨折伴發(fā)抑郁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從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四肢骨折伴發(fā)抑郁患者為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均有50例。研究組:性別:男34例,女16例;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為(43.50±10.50)歲。對照組:性別:男33例,女17例;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為(43.40±10.55)歲。兩組四肢骨折伴發(fā)抑郁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性,組間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行共情護理策略。共情護理策略干預措施具體操作如下:醫(yī)護人員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切勿隨便打斷或者對其作出明確語言判斷,可以給予點頭、眼神交流等相關非明確言語,以鼓勵或促進患者繼續(xù)發(fā)言;仔細聆聽患者的傾訴,密切觀察患者的強烈肢體語言,以真正了解其根本需求,并通過換位思考以真正感受其情緒狀況,從而逐漸提升其抑郁情況敏感性,從而助于提高共情反應;其次,醫(yī)護人員通過患者角度以及患者價值觀,對外部事情、外部感受作出評價,并通過自身感悟,與其耐心溝通交流;整個傾聽過程中以及換位思考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通過恰當?shù)谋磉_方式,以積極反饋、整理患者信息,并最后確定有無理解患者的內心情況,或者與患者內心有無得到相應認同感。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評分、護理前后SDS評分、護理前后疼痛評分、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以及臨床護理滿意度。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5.0處理分析兩組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代表組間計數(shù)資料,以t檢驗;采用[n(%)]代表組間計數(shù)資料,以x2檢驗;P<0.05為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3數(shù)據(jù)。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評分、SDS評分及疼痛評分的比較( ±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評分、SDS評分及疼痛評分的比較( ±s,分)
分組(n) SAS評分 SDS評分 疼痛評分研究組(n=50)護理前 46.40±6.35 48.30±7.45 8.40±1.45護理后 35.22±5.75 36.60±4.85 5.25±1.40 t 7.50 7.56 8.98 P 0.00 0.00 0.00對照組(n=50)護理前 46.45±6.30 48.35±7.40 8.25±1.65護理后 39.60±4.90 41.50±5.75 6.95±1.85 t 4.93 4.20 3.01 P 0.00 0.00 0.00 t護理前 0.03 0.03 0.39 P護理前 0.97 0.98 0.70 t護理后 3.33 3.74 4.21 P護理后 0.00 0.00 0.00
共情護理策略為臨床新型干預措施,是屬于醫(yī)患溝通方法之一,醫(yī)護人員通過換位思考,以站于抑郁患者立場作考慮,并且發(fā)自真心的與抑郁患者的心理引起共鳴。從而在實際交流過程中,通過積極總結、積極解決抑郁患者所遇到的相關心理問題[4]。
研究組護理后的SAS評分為(35.22±5.75)分,SDS評分為(36.60±4.85)分,疼痛評分為(5.25±1.40)分,與對照組比較,均更低(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包括總體健康評分為(73.95±11.75)分,生理功能評分為(73.65±12.75)分,生理職能評分為(66.20±11.05)分,軀體疼痛評分為(7 1.9 5±1 0.7 5)分,活力評分為(81.05±13.85)分,社會功能評分(82.25±13.85)分,情感職能評分為(9 1.0 5±1 2.55)分,精神健康評分為(76.85±12.75)分,與對照組比較,均更高(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 6.00%,與對照組比較,均更高(P<0.05)。提示,開展共情護理策略對四肢骨折伴發(fā)抑郁患者起到作用作用[5]。
綜上所述,臨床結合四肢骨折伴發(fā)抑郁患者的疾病特點以及心理狀態(tài),落實開展共情護理策略的效果確切。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s,分)
分組(n) 總體健康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活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研究組(n=50)護理前 53.75±8.75 60.85±8.90 53.10±8.65 59.35±8.65 60.75±8.85 69.65±8.95 68.75±10.35 58.65±7.50護理后 73.95±11.75 73.65±12.75 66.20±11.05 71.95±10.75 81.05±13.85 82.25±13.85 91.05±12.55 76.85±12.75 t 7.92 4.73 5.36 5.25 7.10 4.39 7.85 7.07 P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對照組(n=50)護理前 53.60±8.80 60.80±8.95 53.15±8.60 59.40±8.60 60.80±8.80 69.70±8.90 68.80±10.30 58.70±7.45護理后 63.05±10.05 65.75±10.20 58.25±8.90 64.85±10.20 71.55±12.35 75.75±12.35 78.10±11.35 66.40±11.50 t 4.06 2.10 2.37 2.35 4.07 2.28 3.49 3.23 P 0.00 0.04 0.02 0.02 0.00 0.02 0.00 0.00 t護理前 0.07 0.02 0.02 0.02 0.02 0.02 0.02 0.03 P護理前 0.94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0.98 t護理后 4.05 2.78 3.22 2.75 2.94 2.01 4.40 3.50 P護理后 0.00 0.01 0.00 0.01 0.00 0.05 0.00 0.00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的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