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屬于一種具備濃厚情感色彩的藝術形式,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日漸推進,現(xiàn)代音樂教學必須大力推進教學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和方法,以此強化音樂這門藝術的感染力。此外,音樂教育也是提升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一大有力途徑,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兩者之間有著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谶@一需求,高校在音樂教學中要積極的迎合學生生理與心理特點,通過有效的音樂教學推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良好發(fā)展?;诖?,本文就針對高校音樂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其實現(xiàn)方式進行了有益探究,希望能夠對后期的相關教學工作有所借鑒價值。
關鍵詞:素質教育? ?高校音樂教學? ?思想品德教育? ?全面發(fā)展
音樂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不僅能夠滌蕩人的心靈、提升思想境界,而且還能提升人的自我修養(yǎng)。音樂教育憑借其強烈的情感性、特有的聽覺吸引力、高雅的審美性以及深刻的思想性等特點,也使其發(fā)揮出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實踐表明,通過音樂教學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與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相比效果更為有效[1]。所以,對于現(xiàn)代高校音樂教育而言,積極探究音樂教育功能及其價值的實現(xiàn),從而更好地推進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以及促進學生藝術修養(yǎng)及思想品質的提升也就成為了當代一項十分迫切的重要課題。接下來,我們就從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兩者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出發(fā),重點對高校音樂教育如何發(fā)揮其良好的思想教育功能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一、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的密切聯(lián)系探析
新時期以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特別是在素質教育實施以來,現(xiàn)代教育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這也是當代高校音樂教育所面臨的一大關鍵問題。為此,在后期的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專業(yè)音樂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還要注重強化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此外,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其思想觀念正處于一個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學生也容易出現(xiàn)一系列的思想認識問題。所以,在現(xiàn)代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思想教育內(nèi)容的合理融入,以此促進學生思想觀念的逐步健全,使其收獲更為全面的成長。
具體而言,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優(yōu)美的同時又富含思想教育元素的音樂去對學生情操進行陶冶,并通過音樂的內(nèi)涵教育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音樂美的享受過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思想認知與境界,從而更加坦然和從容的面對未來學習中的問題與困難,進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善于將常規(guī)的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兩者緊密的結合起來,實現(xiàn)兩者的相互滲透和協(xié)調統(tǒng)一,從而促使現(xiàn)代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得以提升。比如,在利用音樂教學進行思想教育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在講述一些具有革命歷史色彩歌曲教學的契機,向學生講述革命歷史過程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由此不僅有效的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還能夠激發(fā)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通過音樂教育達成了一種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2]。
除此之外,為了能夠進一步突出思想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教師還要特別注重增強音樂教學內(nèi)容的藝術感染力,促使學生能夠通過音樂學習收獲一種精神的感染與鼓舞,也促使其能夠在后期的學習實踐中更好地感受到歌曲所富含的情感和思想,以此逐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這種教學形式與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思政教育而言,所達成的德育效果更為突出。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正視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通過有機整合來共同促進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的順利實施,從而促使學生在學好專業(yè)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能收獲一種良好的德育發(fā)展。
二、高校音樂教育思想功能的實現(xiàn)策略分析
筆者認為,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保證音樂教育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重點需要從以下幾個層面進行注重。
(一)學校要從思想層面重視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
首先從學校層面來看,對于音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與載體的作用要能夠從思想上給予高度的關注,并能夠將音樂教育放置于學生教育的重要位置。通過上述可知,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的思想素質提升以及全面發(fā)展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3]。而要充分保證其教育價值的發(fā)揮,關鍵也就需要不斷的改進教育方式。通過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促使音樂教育思想教育功能得以全面、高效的發(fā)揮,強化其教育的時效性,也保證其能夠更高層次的接近新時期大學生培養(yǎng)的目標。高校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一大主要陣地,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在提升對學生思想教育關注程度的同時,還要積極拓寬思政教育渠道,促使高校思想教育方式不斷完善,同時還要在提升對音樂教育認識的基礎上善于從多個方面著手,以此為音樂教育的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奠定堅實基礎。
(二)合理安排音樂教育課程,優(yōu)化思想教育資源
現(xiàn)階段,我國絕大多數(shù)的高校在課程專業(yè)設置上都細分為了藝術類專業(yè)和非藝術類專業(yè)。對于音樂專業(yè)教育而言,因為我國的音樂教育最初是由西方所傳入的,所以即便是歷經(jīng)多年的教育發(fā)展,直至目前在課程設置、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內(nèi)容等方面依舊是比較“西式”的。新時期,高校在音樂文化體系建設過程中要樹立一種全新的觀念,要具有獨立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雖然,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對我國音樂教育體系的建立發(fā)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但始終要明確一點:不能將西方歐式的音樂理論及技法看的比我國民族音樂還要高。為此,從這一點來看,為更好地保證我國音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首先就需要保證音樂教育體系能夠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突出教育的中國化。具體而言,可以充分借鑒西方歐式的一些教育體系,使其能夠發(fā)揮出一種良好的輔助性作用,同時在音樂教育內(nèi)容上將民族音樂樂理、歷史等知識界定為音樂教育的必修課程,以此促使音樂教學能夠從內(nèi)容上更具民族性和思想性[4]。
此外,為有效的保證音樂教育思想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還要對思想教育資源進行進一步的優(yōu)化,在音樂作品的選擇上要突出其藝術性與思想性的有機融合。一般而言,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主要涵蓋以下幾種類型。即:(1)歌頌祖國、弘揚社會主旋律和民族精神的作品。比如《我愛祖國的藍天》、《長征》、《長城隨想》、《鬧元宵》、《紫竹調》等系列歌曲,都具備了強烈的民族特色。在此類音樂作品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民資音樂作品的應用。在我國璀璨的民族文化中,民族音樂屬于一項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以及民族凝聚力與民族自信息的增強都具有著十分顯著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音樂教育中為更好地保證其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就必須要高度注重民族音樂的融入。(2)利于學生健康人格養(yǎng)成的優(yōu)秀作品。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不僅需要面對嚴峻的就業(yè)壓力,同時還有復雜的人際關系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所以,如何引導大學生能夠正確的看待這些問題,對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及樂觀生活態(tài)度和堅強意志的養(yǎng)成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入一些比較切合學生發(fā)展的一些優(yōu)秀音樂作品,如《陽光總在風雨后》、《改變》、《淋雨一直走》等,這類音樂作品能夠激勵學生在困境中昂揚不屈,樂觀應對未來生活。
(三)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方式,寓教于樂
音樂教學方式如何直接決定著其思想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5]。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寓教于樂也逐漸的作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項教學模式被提到日程上來。寓教于樂,屬于一種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一般規(guī)律與音樂學科藝術特點密切結合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樂”來達成教學的目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特別注重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如在進行《歡樂頌》這一內(nèi)容的教學時,在進行鋼琴演奏之前筆者會將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對學生進行介紹。本首作品是著名作家貝多芬《命運》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組分,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首曲目,但在以往的欣賞教學中學生所關注的僅僅是歌曲本身那歡快的旋律,而對于那種歡快背后的感染與認知往往是停留在一個比較淺顯的層面。而通過一系列的創(chuàng)作背景講解,讓學生明白了貝多芬的多舛命運,當他在雙耳失聰之后讓情緒沉淀下來,并發(fā)出那種“我要扼住命運咽喉”的吶喊,重新在音樂里找到自己的世界并在音樂里重生。這里所說的快樂不再簡單,而是一種超越坎坷與命運之后的豁達,也是一種對音樂的忠貞熱愛。由此學生們對于歌曲本身以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情感思想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入,同時對于著名音樂家貝多芬也產(chǎn)生了一種欣賞和敬佩之情。又如《保衛(wèi)黃河》的教學,這首曲目所表現(xiàn)的正是偉大的中華兒女抗日決心及游擊健兒的英雄氣概。在背景賞析與恢弘的旋律流淌中,學生們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他們不僅感嘆日本侵華時我國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災難,同時也意識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懂得去珍惜。這樣一種教學設計,不僅有效的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與傳統(tǒng)抽象的理論說教相比,其所達成的思想教育效果更加高效。
三、結語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思想教育功能更是現(xiàn)代高校音樂教育的一大顯著特點。在后期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妥善處理兩者關系,提升關注程度,從優(yōu)化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以及寓教于樂等方面著手,全面促進音樂教育思想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進而保證學生在收獲相應音樂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能在思想上收獲一種良好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東昆.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北方音樂,2018,(16):222.
[2]黃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融入[J].參花(下),2018,(08):104.
[3]林妍.高校音樂教學方法的多元化研究[J].藝術教育,2018,(15):68-69.
[4]譚映.關于音樂藝術類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86.
[5]倪美英.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間的關系[J].藝術家,2018,(07):110.
(作者簡介:楊天成,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云南省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講師。長期從事音樂教學工作,主要教授《作曲》、《和聲》、《曲式》、《復調》、《配器》等多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