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貞
摘 要:詞群研究是語義分析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本文將現代漢語詞群研究、現代泰語詞群研究以及漢泰詞群對比研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結果發(fā)現,當前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對象較為豐富、對漢泰詞群的描寫較為全面和細致,但是在理論基礎、研究方法以及面向對外漢語教學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關鍵詞:漢語;泰語;詞群;對比;研究綜述
一、引言
“詞群”是指處在同一語義場內,意義上具有關聯的成員。過去對漢語詞匯意義的研究,重點在于詞的本身意義及其詞義的歷史演變,在西方語言學界提出語義場理論后,漢語學界也借鑒了語義場的方法對詞群進行研究。由于詞群具有較強的系統性,通過對詞群的考察能夠看清各成員之間的意義聯系,更有利于探討、辨析、區(qū)別詞匯意義,因此詞群成了現代漢語詞匯意義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符淮青,周薦)。
詞群研究是語義分析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在漢語詞匯學研究、辭書編纂以及對外漢語教學方面均具有較大價值。對漢語詞匯學而言,詞群具有系統性、層次性,通過發(fā)掘一個詞與群內其他詞的關系,可以更確切地看出詞匯意義系統的面貌。同時,詞匯系統處于不斷更新變化中,詞群研究可納入新詞詞義、用法的研究,這對詞典編纂也很有裨益。此外,詞群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在進行詞義分析的同時,也從構成、意義及詞語搭配、語法性質上進行探討,將有助于漢語二語者區(qū)分辨析詞語,從而正確地使用詞語,促進漢語詞匯知識的習得。當前在詞群及其跨語言對比方面進行了不少研究,但學界尚未對詞群及其對比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梳理。因此,本文將以漢泰詞群及其對比研究為例,梳理相關研究成果,指出當前研究的不足,并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以期為相關的漢泰詞匯對比研究和對泰漢語教學提供借鑒與啟示。
二、現代漢語詞群研究
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不妨將漢語詞群劃分為顏色詞詞群、身體詞詞群、親屬稱謂詞詞群和其他詞群四類,分別進行梳理。
(一)顏色詞詞群
顏色詞詞群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各類研究成果較多,除了大量期刊論文、專著以外,還出現了專門的色彩詞典。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有的從語義結構的角度出發(fā),有的從文化意義出發(fā)。其中,符淮青(1988,1989)通過嘗試運用西方語言學的語義場理論,將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進行考察。作者發(fā)現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表示“紅”的顏色詞群在構詞方式、意義內容、意義關系、語法性質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差異。葉軍(2001)從詞匯學、表達功能和語義角度出發(fā),探討了現代漢語顏色詞的界定、特點與功能,并分析了顏色詞的文化意義、語用方法。李紅?。?007)則對現代漢語顏色詞匯系統的語義結構進行了系統論述,其研究是目前為止最為完整、最成體系的。他將顏色詞詞匯系統分為詞匯層面和句法層面,并通過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進行語義分析。潘峰(2015)從詞匯文化義的角度出發(fā),把漢語顏色詞的文化意義分為物理性文化義、心理性文化義、禮俗性文化義、語源性文化義四種類型。
(二)身體詞詞群
有的論文是對身體詞進行深入解讀,如馮英(2009,2010,2011)從語言認知的角度,分別對“心”“目”“口”“足”“肉”“手”等人體詞詞群進行探討。有的論文是對身體詞詞義的演變規(guī)律進行闡述,如趙倩(2007)從語言認知的角度出發(fā),對漢語人體名詞詞義的演變進行研究,探討了指稱人的身體器官和部位名詞的詞義演變規(guī)律的特征,并揭示出詞義演變的的能動力和促動機制。馮凌寧(2008)則研究了人體詞匯系統的演變規(guī)律,從共時的角度探討了人體詞詞群的語義、語法和文化認知上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從隱喻角度出發(fā)來探討整個人體詞系統成為研究的熱點,如盧衛(wèi)中(2003)指出人體隱喻化具有三種類型:人體域到非人體域的結構投射;非人體域反過來到人體域的投射;人體域內部兩個器官之間的投射。類似的研究還有李文莉(2007)、趙學德(2010)等。
(三)親屬稱謂詞詞群
親屬稱謂是語言中最常用的基本詞匯之一,它是各民族的社會制度與文化心理的反映。研究親屬稱謂詞主要從語言文化特征切入,探討親屬稱謂詞的語義特征及發(fā)展演變。如陳月明(1990)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利用五個區(qū)別性特征對親屬詞進行歸納描寫,認為漢語親屬稱謂系統具有復雜性,這些復雜性受到了歷史悠久的封建社會的影響。胡士云(2007)對漢語親屬稱謂詞匯系統進行了梳理,發(fā)現親屬稱謂具有內部的系統性;親屬稱謂詞繁多而構成語素有限;親屬詞的基本詞匯具有穩(wěn)定性的同時,也具有舊詞消失新詞產生的現象。此外,還有對個別稱謂詞的專門研究,如張美蘭、穆涌(2015)從歷時的角度來探討“兄弟”詞群的發(fā)展演變。
(四)其他類型的詞群
1.空間詞詞群
項開喜(1998)、郝玲(2006)、周靜(2006)、金美順(2009)等,以“不對稱”現象為出發(fā)點,對空間詞的個別詞群進行了專門研究。伍瑩(2011)則對7對空間維度詞群“高、低、矮”“寬、窄”“深、淺”“長、短”“厚、薄”“粗、細”“大、小”進行了語義探討。
2.動物詞群
周曉燕(2012)考察了漢語動物詞匯的造詞法、構詞法、語義特征和文化屬性。作者指出動物詞的造詞法經歷了從擬音——衍生——合成三個發(fā)展階段,并指出漢語動物詞的合成詞數量要高于單純詞。
3.自然物詞群
自然物詞匯的成員有“水”“風”“火”“天”等,其中最受學者關注的是“水”類詞群。馮英(2009)主編的《漢語詞類詞群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從認知的角度探討了“水”詞群的語義特征、構詞能力和隱喻意義。作者指出,人們根據“水”的屬性(即無色、無味的液體)、功能(即飲食、洗滌、運載等)和狀態(tài)(即流動不停),形成了對“水”的認知焦點,從而產生了各種隱喻意義。在構詞方式上,偏正式是“水”的主要構詞方式。其他對“水”詞群的研究還有張芳(2011)、盧凌蕓(2012)、辜夕娟(2014)等。
4.感官詞群
漢語的感官詞群很豐富,人的基本感覺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對其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語義特征方面。緱瑞?。?003)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考察了漢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所映射的隱喻范疇。其后的研究有侯博(2008)等。對個別的感官范疇詞群進行研究的有李金蘭(2005)、武文杰(2008)等。
5.心理活動詞詞群
趙家新(2006)對心理活動詞群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他分析了449個心理形容詞(消極類、積極類),并建立了心理活動形容詞聚合語義網絡,區(qū)分出其核心成員和邊緣成員。張少英(2013)對9組同義心理活動動詞詞群進行探討,提出了對同義心理動詞的新釋義、新辨析及一套同義詞辨析模式,作者還指出在詞典中的其他同義詞至少有61個能夠運用這套模式進行詞義辨析。
三、現代泰語詞群研究
泰語的詞群研究按研究對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顏色詞詞群、身體詞詞群和運動動詞詞群。
(一)顏色詞詞群
對泰語顏色詞詞群的研究,主要是從顏色詞普遍發(fā)生的順序出發(fā),考察泰語基本顏色詞的發(fā)展變化。如Supamas(2000)根據柏林和凱的基本顏色詞普遍發(fā)生理論,探討了泰語基本顏色詞的發(fā)展演變,其中重點考察了兩個時段的基本顏色詞的演變歷程。作者指出,泰語的基本顏色詞正處于柏林和凱所提出的理論的第四和第七階段。Viphatee(2010)在此基礎上補充研究了中間的階段(大城王朝),他發(fā)現在大城王朝泰語的基本顏色詞共有9個。但是該研究的研究結果與柏林和凱所提出的理論產生了矛盾(Thanatthakul,2014)。另外,Thanatthakul(2014)又補充了上面兩位研究者沒有涉及到的時間段。
(二)身體詞詞群
泰語對身體詞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隱喻認知方面,如Utumphorn(1999)從隱喻認知的角度,對泰語身體詞進行分析,作者認為,泰語身體詞可以分為四個部位:即hua /nha(頭和臉部)、lumtua(身體部)、mea(手部)、tao(腳部),共19個詞語,并總結出泰語身體詞有25個隱喻意義。還有一些學者對一些身體詞進行了專門研究,如Sukanya(2005)、Margaret(1999)等。
(三)運動動詞詞群
Chonticha(1994)從語義結構的角度出發(fā),對泰語158個表示運動動詞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泰語表示運動動詞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即表示運動的方位和表示運動的性狀。Gittisak(2000)在此研究的基礎上,繼續(xù)探討了構成表示物體的運動動詞各個詞義之間的差別,作者指出,構成其差異具有4個成分:出發(fā)點的工具(包括身體部位)、物體的性狀、所運動的性狀和所運動的結果。這些部分形成了在同一語義場中運動動詞的意義差異。此外,Kanokwan(2005)對“pai(去)”詞群還進行了專門探討。
四、漢泰詞群對比研究
(一)漢泰詞群本體對比
在漢泰詞群本體對比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漢泰顏色詞詞群的對比、漢泰身體詞詞群的對比、漢泰親屬稱謂詞詞群的對比和其他詞群的對比(如空間詞群、感官詞群、表結果詞群、運動動詞詞群、敬詞詞群等)。
1.漢泰顏色詞詞群對比
王麗娟、王渝光(2009)從構詞法的角度,比較了漢泰色彩范疇的構詞方法的異同。作者認為,漢泰顏色詞的構詞類型基本一致,其差異在于泰語的構詞類型比漢語的多一種(即重疊式“AA”),而且在偏正結構中中心語位置是相反的(漢語中心語在后,而泰語中心語在前)。蔣秋萍(2011)則從詞義的角度出發(fā),對色彩范疇詞匯的聯想義、文化義進行比較。漢泰顏色詞在聯想意義方面也存在相同之處,這是因為兩個民族的認知、文化存在共性,而且兩國之間有著長期的文化交流。還有些論文對漢泰顏色詞的引申意義進行了對比,如李麗麗(2013)、阮統(2016)等。
2.漢泰身體詞詞群對比
肖銳(2007)從構詞的角度對漢泰“心”詞群進行對比。在構詞方面,漢泰語言的“心”作為語素具有明顯的差異,漢語的“心”與名詞語素結合最多,而泰語主要是與動、形語素結合;在構詞法方面,兩者均為詞法和句法一致的語言。韓平(2013)、黃偉玲(2014)則從詞義的角度,對漢泰身體詞引申義的異同進行了探討。
3.漢泰親屬詞、稱謂詞對比
魏清(2005)從語義功能、使用角度出發(fā),將漢泰稱謂語進行比較,發(fā)現名字、親屬稱謂語、人稱代詞等都是漢泰稱謂語的主要詞語,而且稱謂語在使用中還受到性別、年齡、人際關系的制約。其他研究也多是從跨文化的角度對漢泰稱謂語系統中的親屬稱謂詞進行對比,如沈佩琳(2008)、焦建新(2009)等。
4.其他詞群的對比
(1)空間詞詞群對比
黃賢淑(2015)以認知語言學為基礎,通過語料庫統計比較了漢語“高”“低”“矮”和泰語“suke”“tum”“tia”在詞義、句法和搭配方面的異同。作者認為,漢泰語的這三個空間形容詞雖然存在相似性,但是各內部之間也存在不對稱現象。它們在語義、句法和搭配似上均存在著系統的差異,這種差異在詞語搭配方面體現得尤為突出,搭配的差異顯然是受到了語義差異和語義衍生程度的影響。
(2)感官詞詞群對比
陳佳迎(2014)對漢泰語表示“冷”“涼”進行了對比研究,作者認為,在描述性意義上,漢語的“涼”與泰語的“nao(涼)”的深層部分有一定差別,即溫度體驗認知的差異,泰語的“yen(涼)”更靠近冷的溫度值。在隱喻功能上,泰語的“yen(涼)”的隱喻動力多和平穩(wěn)相關,而漢語的“冷”“涼”則常與心理產生冷覺和涼意相關。
(3)運動動詞詞群對比
梁蘭彩(2015)考察了漢泰手部動詞詞義的不對等情況,在理性意義、社會意義和色彩意義三個方面,漢泰語手部動詞詞義都存在著部分不對等,而只有很少的完全不對等情況。
(4)敬詞詞群對比
冉冉(2015)對漢泰敬詞進行研究,發(fā)現漢泰敬詞系統存在明顯的差異。由于泰語本身就有語域等級(王室用語、僧侶用語和世俗用語),這就使得泰語的敬詞比較注重程度上的區(qū)別,而漢語敬詞的表達大多是同義詞的關系。
(二)對外漢語漢泰詞群對比
面向對外漢語的漢泰詞群對比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顏色詞詞群的對比、親屬稱謂詞詞群的對比和其他詞群(如心理動詞詞群、時間詞群等)的對比。
1.顏色詞詞群對比
楊姬嫻(2013)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研究,并調查了泰國學生掌握漢語顏色詞的情況。作者認為,學生對理解漢語顏色詞的意義存在困難,其原因在于:對顏色詞詞義內涵理解不夠,對漢語顏色詞的詞類不好掌握以及受到母語的影響。步延新等(2015)通過調查顏色在泰國的學校里所使用的情況(如學校代表色、師生的服飾、建筑的顏色等),以泰語“黃、藍、白、紫”4個顏色詞的隱喻義為例,提出了漢語顏色詞教學的具體建議。
2.親屬詞詞群、稱謂詞詞群的對比
江詩鵬(2013)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考察了泰國學習者在目的語環(huán)境和非目的語環(huán)境中對漢語稱謂語的使用情況。研究發(fā)現泰國學生使用的稱謂語比較單一,而且無法認同漢語在職業(yè)稱謂上的泛化現象(如醫(yī)生、老師等)。林勝倩(2014)從跨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通過對比得出了漢泰否定性稱謂語在詞語構造方面存在差異:漢語的簡略構詞法比較豐富(合稱、并稱、省稱),而泰語則比較單一(省稱)。兩者語義功能的差別還體現在性別否定、民族否定、國籍否定、社會等級否定等語義特征上。
3.其他詞群的對比
在心理動詞詞群方面,陳月華(2015)將漢泰心理動詞分為心理活動、心理狀態(tài)、心理使役三類,對16個心理動詞進行了詞義、語法上的對比,并根據偏誤分析論述了學生對這些心理動詞的習得情況。在時間詞詞群方面,黃麗英(2012)從語法功能和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考察初級泰國學生的使用情況進行偏誤分析。作者發(fā)現漢泰時間詞在時間觀念上很相似,在句法功能上雖很相似卻不盡相同,這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實際運用時出現偏誤。
總的來看,當前漢泰詞群對比研究的主要路徑可分為漢泰詞群本體對比研究和面向對外漢語的漢泰詞群對比研究。從研究對象來看,有顏色詞詞群、身體詞詞群、親屬稱謂詞詞群、心理動詞詞群、時間詞詞群、空間詞詞群、感官詞詞群、敬詞詞群等。從研究理論上看,主要是基于對比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義學、社會語言學、文化學等。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運用靜態(tài)的描寫方式,語料庫的運用、問卷調查還不普遍。從對比的內容上看,多關注漢泰詞語的結構、意義、語法性質上的異同。
五、總結與展望
(一)研究的成果
1.漢語詞群的研究對象較為豐富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漢語本體不同詞群的研究很豐富,詞群種類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如顏色詞詞群、身體詞詞群、親屬稱謂詞詞群、空間詞群、動物詞群、自然物詞群、感官詞群、心理活動詞詞群等。某些詞群的研究已出版了專著或辭書,如顏色詞詞群、身體詞詞群、親屬詞詞群等。可見,詞群研究在現代漢語詞匯學領域受到普遍關注。
2.泰語詞群的研究方法較為清晰
泰語詞群的研究方法深受西方語言學理論的影響,泰國有關顏色詞詞群的研究主要以顏色詞普遍發(fā)生順序為理論基礎;身體詞詞群以隱喻認知理論為基礎;運動動詞詞群則以語義場理論及義素分析法為理論基礎。
3.對漢泰詞群的異同做了較為全面的描述
當前學界對漢泰詞群從構詞方式、詞義、語法性質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全面細致的描述,并揭示出漢泰詞群在構詞方式、詞義、語法性質等方面的異同。
(二)研究的不足
從上文的梳理來看,當前漢泰詞群的對比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從研究數量和質量上來看還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理論領域較為狹窄。從研究的切入點來看,主要是從認知語言學和文化入手,側重于詞語引申義的辨析,主要是從語言對比的角度探討漢泰語的某一詞群在語義功能、語法功能與語用功能上的差異。第二,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從研究方法上看,當前的漢泰詞群及其對比研究主要運用靜態(tài)描寫的方法,主要基于研究者的內省式的分析,在動態(tài)研究、語料庫運用及實證研究方面還存在不足,只有少數論著運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第三,面向對外漢語的對比研究較為薄弱。就漢泰不同詞群對比而言,針對課堂教學、習得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當前的漢泰詞群對比研究大都停留在對比后的結果,沒有進一步把它們提煉成“精”,運用在語言教學實踐中。
(三)研究的展望
基于以上不足,本文認為對未來漢泰詞群及詞群對比研究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第一,拓展?jié)h泰對比的理論基礎。目前漢泰不同詞群對比研究在理論基礎方面還比較薄弱,未來的研究除了目前所運用的語義學理論、認知語言學理論外,還應嘗試與其他理論相結合,如詞匯類型學、詞匯——語法學等相關理論。第二,應使用多種研究方法。針對當前漢泰不同詞群對比研究方法比較單一這一現象,未來的研究除了運用靜態(tài)描寫外,還應該多從語料庫中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動態(tài)性層面的因素,也可以通過數據更加客觀地揭示出漢泰詞群的異同之處。同時,當前研究還局限于內省式的分析,因此還應進行相關的實證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語言測試、實驗等方式考察漢泰詞群的心理現實性。第三,加強面向對外漢語的漢泰詞群對比研究。目前漢泰詞群對比在課堂教學、習得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而很多泰國學習者在學習多年漢語之后,卻常常在詞匯運用上出現錯誤,因此詞群的對比研究對漢語教學有很大幫助。我們應將漢泰詞群對比研究成果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并在應用過程中得到反饋、進行調整,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對比研究的價值,提高對泰漢語的詞匯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步延新,孫紅娟,馬笛.顏色詞與對泰漢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5,(2):26-30.
[2]陳佳迎.漢語“冷”“涼”和泰語“????”“????”詞群的語義對比和對外漢語教學[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陳月華.漢泰心理動詞對比分析及偏誤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陳月明.現代漢語親屬稱謂系統以及文化印記[J].漢語學習,1990,(5):57-60.
[5]馮凌寧.漢語人體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
[6]馮英.漢語義類詞群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馮英.漢語義類詞群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馮英.漢語義類詞群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符淮青.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上)[J].語文研究,1988,(8):28-35.
[10]符淮青.漢語表“紅”的顏色詞群分析(下)[J].語文研究,1989,(1):39-46.
[11]符淮青.詞義的分析和描寫[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12]緱瑞隆.漢語感覺范疇隱喻系統[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108-112.
[13]辜夕娟.漢語義類詞群的造字構詞理據——以“水”詞群為例[J].語文建設,2014,(27):77-78.
[14]韓平.漢泰臉部器官詞語的認知對比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15]郝玲.談反義詞“深/淺“的不對稱現象及解釋[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5):20-22.
[16]侯博.漢語感官詞的語義語法學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7]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8]黃麗英.漢泰時間詞對比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9]黃偉玲.泰漢人體詞語引申義對比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0]黃賢淑.漢泰空間形容詞詞匯知識體系對比研究——以“高、低、矮”與“??? ??? ?????”為例[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21]江詩鵬.泰國學習者漢語社會面稱語使用狀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2]蔣秋萍.漢泰顏色詞對比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3]焦建新.漢語、泰語親屬稱謂及其文化內涵比較[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4]柯秀英.漢語“死”和泰語“tai”對比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5]金美順.空間形容詞“深”的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6]李紅印.現代漢語顏色詞語義分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7]李金蘭.味覺隱喻化的認知結構及語義特征[J].修辭學習,2005,(3):56-58.
[28]李麗麗,江玉芬.漢泰語中含“紅(???)”字詞語引申意義對比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7):92-95.
[29]李文莉.人體隱喻系統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0]梁蘭彩.漢泰手部動詞詞義不對等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1]林勝倩.漢泰否定性稱謂語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32]盧凌蕓.漢語“水”詞群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3]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 (6):23-28.
[34]潘峰.漢語顏色詞文化義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35]沈佩琳.漢語與泰語的親屬稱謂詞對比[D].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6]冉冉.漢泰敬詞對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37]阮統.漢泰語“紅”、“白”、“藍”顏色構詞特點對比研究[J].長江叢刊,2016,(5):57.
[38]王麗娟,王渝光.漢泰語顏色詞構詞對比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2):83-87.
[39]魏清.漢泰稱謂語比較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40]伍瑩.現代漢語空間維度形容詞語義系統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41]武文杰.現代漢語視覺行為動詞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42]項開喜.事物的突顯性與標記詞“大”[J].漢語學習,1998,(1):12-16.
[43]肖銳.漢、泰“心”族詞對比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4]楊姬嫻.漢泰顏色詞比較及泰國大學生漢語顏色詞習得情況調查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45]葉軍.現代漢語彩色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6]趙家新.現代漢語心理形容詞語義網絡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7]趙倩.漢語人體名詞詞義演變規(guī)律及認知動因[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48]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移的認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9]張芳.漢語核心詞“水”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50]張美蘭,穆涌.稱謂詞“兄弟”歷時演變及其路徑[J].中國語文,2015,(4):364-372.
[51]張少英.同義心理活動動詞解析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52]周薦.20世紀中國詞匯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3]周靜.“大”與“小”的對稱與不對稱及相關動因[J].修辭學習,2006,(5):61-64.
[54]周曉燕.漢語動物詞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55]Chonticha Sudmuk. A Study of Thai Non-Affected Action Verbs by the Semantic Field Theory[D]. Bangkok: Thammasa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1994.
[56]Gittisak Gai–Ari. Componential Anlysis of Verbs of Motion in Thai[D].Bangkok: Mahidol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00.
[57]Kanokwan Khankong. GO…FURTHER THAN YOU TINHK [J].Journal of Thai (special issue),2005.
[58]Margaret Ukosakul. Conceptual Metaphors Motivating the Use of Thai Face[D]. Chiang Mai:Payap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1999.
[59]Sukanya Roonjang. Conceptual Metaphors Using /jai/(heart,mind) in Thai[D].Bangkok :Thammasat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l,2005.
[60]Supamas Engchuan. Color Terms and the Concept of Color of the Thai in the Sukhothai Periodand at the Present Time[D].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00.
[61]Thanatthakul Phornthipphayaphanit. Color Terms in Thai during the Thonburi and Rattanakosin Period[D].Bangkok: Kasetsar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2014.
[62]Utumphorn Meejarej. A Study of the Methaphorical Meaning of Body Part Terms in Thai[D].Bangkok: Thammasat University.Graduate Schoo,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