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松意充,內外合一
形松意充是要求習練者在練功過程中既要做到形體放松,也要做到將意念充斥于形體內外。身體練功的任何姿勢,都必須有一定的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才能維持其要求的練功姿勢。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所要求的形松,是指在保持練功姿勢正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使肌肉、韌帶、筋膜、關節(jié)、內臟等處于相對松弛狀態(tài),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使整個身體呈現(xiàn)出一種輕松舒適的狀態(tài)和感覺。古人云:“意氣君來骨肉臣”。練功時要想真正做到形體放松,并非僅是在形體上下功夫,還要從精神上求放松。因為形體的放松必須是以精神的放松為前提的,倘若精神緊張而欲強求放松形體是難以做到的。練功所要求的意充,首先是指將意念充實到形體放松的部位,進而充斥于全身而漸達于外。意充與意守肢體雖相近似,但意守肢體往往守在形體表面,而意充則是意念引導肢體放松后從內部充實貫之。練功是“外則無往非勢,內則無往非氣,勢雖不同,而氣歸一?!庇忠颉耙庵?,氣即至焉”,所以當意念充斥于形體之時,實際效果是氣也隨之充盈形體。形體放松,減少了肌肉收縮對氣血流行的阻力,易于氣血周流全身,利于心神收攝,使心平氣和、情緒安寧。意充形體,使神內透于形而不外越,氣隨意注于內而強化濡養(yǎng)之效,保證了形體的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由此可見,形松與意充二者是相輔相成。形松而意不充,則身體松垮、體內“空虛”,運動形體屬于操練“空架”狀態(tài);意充而形不松,則肌肉緊張、動作僵硬,神難入形氣難充于內、周身氣機不暢。練功過程中唯有形松、意充并舉,才能心安神靜、意充氣足、氣機和暢。
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必須注意內外合一,保持身心乃至人天的整體性。內外合一有兩種境界。首先是身心合一的境界。此境界的內,主要指心、神、意、氣等內在的心志活動和氣息的運行;外,主要是指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形體活動?!巴狻庇腥?,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這是練功對形體動作的要求,強調手足、肘膝、肩胯的相互對應和協(xié)調配合?!皟取庇腥?,即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是功法內煉的前提和重要組成。人的形體動作受大腦思維和意識活動的支配,只有內在的神意氣合為一體,外部的形體動作才能做的靈活自如。同時,外部形體動作的逐步規(guī)范,也利于內在神意氣等因素的深化合一。所以,內與外是相互影響、相互聯(lián)系的,外的合一取決于內的合一,而內的合一也要依賴外的表現(xiàn)。身心的內外合一,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礎上,使皮肉筋脈骨、五臟六腑和心神意氣相合為一,保證身心的周身一家和完整一氣。其次是人天合一的境界。人天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tài)。此境界的人,是指練功者自身;天,是指大自然。練功時將意念充斥于身體之外的大自然,再靜觀自身肢體的運動,久練則進入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天地與我相應、萬物與我為一的身心境界。要做到內外合一的習練要領,在練功過程中需多從松、透、充三字上下功夫。神意充透形體,形體已是松通,自然氣血全身暢行、內外相連、上下相和、左右相應,日久練功身心自然能內外合一。當神氣充足于形后,意念對外界的感知能力隨之增強,并可透出身體向外充斥,逐漸與大自然之氣相合,借此強化人體之氣,增加人體之氣的通透能力。
五、動靜結合,練養(yǎng)兼之
宋明理學代表人物朱熹曰:“天地之間,只有動靜兩端,循環(huán)不已,更無余事,此之謂易”?!短珮O拳論》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由此可見,天地間萬事萬物均在于動與靜的辯證統(tǒng)一,動陽、靜陰、動開、靜合則是其動靜相生的規(guī)律。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既要做到動中求靜,亦要注意靜待其動。練習功法時“身雖動,心貴靜”,也就是說外在的四肢百骸要依照功法規(guī)范動起來,但內在的精神活動卻要相對靜下來,且靜的程度越是徹底,就會靜極生動,越能發(fā)揮出“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的功能作用,使外在肢體動的更為深刻。即使純是外在肢體的動,也需在連綿不斷中求得“雖動尤靜,動中寓靜”的感覺,如八個定勢動作閉息抻拉時看似停頓,身心實已做好下一勢運動的準備,即是動而復靜、靜中有預動的狀態(tài)。所謂心靜,其實也是相對的靜。宇宙萬物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練功中意念雖然千變萬化,但“動亦定,靜亦定”,定才是心靜的終極所求。日常筑基多站樁,屬于靜功練心的范疇;平日行功多練套,屬于動功練身的范疇,但同樣存在“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無論從何種層面來看,健身氣功·八段錦均是動和靜的有機結合及其合理搭配。練功時“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古人指出“動靜是氣也”,而氣血貴在流通,所以強調練功要“動之則開,靜之則合”,其目的在于更好的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習練健身氣功·八段錦光練不養(yǎng)不行,光養(yǎng)不練也不行,練和養(yǎng)必須要有機結合,即古人所說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健身氣功·八段錦的練養(yǎng)結合,包含有狹義和廣義兩層意思。狹義的練養(yǎng)結合,是指每次練功時練與養(yǎng)的有機結合。這里的練,是指形體運動、呼吸調整與心理調節(jié)有機結合的鍛煉過程。養(yǎng),是通過上述練習,身心出現(xiàn)的輕松舒適、呼吸柔和、意守綿綿的靜養(yǎng)狀態(tài)。從形體運動來講,開與展的形體運動是練,合與收的形體運動是養(yǎng);八個定勢動作是練,每兩式動作之間銜接的站樁是養(yǎng);做一個練功姿勢是練,變換練功姿勢之間剎那的停頓,往往形斷而意不斷則是養(yǎng)。從呼吸來講,做動作配合呼或吸時是練,呼與吸之間的停頓又是養(yǎng)。從意念來講,用意強時是為練,用意弱時則為養(yǎng)。每次練功過程中的練與養(yǎng),兩者雖有區(qū)別,但絕不能截然分開。如做八個定勢動作的幅度一般較大,從動作角度看是開、展為練,但此時往往要求閉息,故從呼吸角度則又是養(yǎng),可謂是練中有養(yǎng)、養(yǎng)中有練,兩者相互依存。中醫(yī)理論認為,氣血流通即是養(yǎng)。健身氣功·八段錦同樣是以通為養(yǎng),由此練功時在安排練習的時間、數(shù)量、強度以及對動作的呼吸意念等方面都不要單純追求量大,最好是以身心舒適為度。實踐證明,練功中若能細致抓住練與養(yǎng)的有機結合,精神境界就會深入到更高層次。廣義的練養(yǎng)結合,是指日常練功與自我調養(yǎng)的有機結合。主要是要求習練者既要刻苦練功,也要注意生活調養(yǎng),并能建立“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健康生活方式,將有益于保持自己的精力始終旺盛而不疲乏,有助于增強練功養(yǎng)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