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皓宇
摘要:流浪意識作為一種文學意識形態(tài),是在文學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映射。我國現(xiàn)代最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三毛女士,便利用自己獨到的筆觸,在游歷各國、感受撒哈拉地區(qū)自然風光、人文生活之后寫下了以流浪意識為主基調(diào)的《撒哈拉的故事》。文章將針對三毛流浪意識的成因進行詳細的分析,其目的便是探究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識之美,以便于深刻的揭示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識。
關(guān)鍵詞: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流浪意識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這是女作家對“流浪”最為浪漫的詮釋。三毛作為我國獨樹一幟的女作家,對于生活、生命、世界有著不同視角和不同層次的詮釋,吸引著廣大閱讀者癡迷向往的追尋著三毛的腳步。三毛無論從生活還是情感層次上,都可以利用“痛快”兩字來形容。雖然三毛的生命只有短短的48年,但是三毛對于愛情的赤誠、熱烈,對于遠方的果敢與向往,真實寫意痛快人生。三毛作為我國現(xiàn)代杰出女作家真正的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她的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亞洲、大洋洲、美洲、非洲都有她留下的影子。三毛生性隨性,喜歡不受拘束、自由的生活,在三毛的諸多作品當中都流露出了三毛對于生命的熱愛和對自由的渴望,深深的將“流浪意識”烙印在了她的文章當中??梢哉f流浪意識展現(xiàn)著三毛對于生活的深度探析、對于人性的善念留存、對于美好世界的熱烈向往?!度龉衬墓适隆?,作為三毛流浪意識最為深入的詮釋,描述著三毛受到某本地理雜志啟發(fā),辭去穩(wěn)定工作毅然決然的踏上流浪之旅的故事。文章將從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深入的針對流浪意識進行深人詮釋。
一、三毛流浪意識的成因
之所以三毛的文章中處處都流露著流浪意識,其主要的因素與三毛的成長經(jīng)歷、心態(tài)變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
其一,三毛的成長背景影響了三毛流浪意識的形成。三毛原名陳懋,祖籍為浙江定??h,在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我國重慶地區(qū)。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三毛在1948年遷居臺灣。隨后,三毛在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后去德國、美國等??梢哉f早年的三毛生活在復雜、繁復的生活背景之下。心理學家曾說過“16歲之前所經(jīng)歷的事情會影響人的一生?!敝匀珪谖恼轮姓宫F(xiàn)出深刻的流浪意識,與三毛早期的生活經(jīng)歷具有極大的關(guān)系,使流浪的種子深深的埋藏在三毛的心中。
其二,三毛的心理變化。所有的作家都有敏銳細膩的情感和別具一格的思想。三毛與其他作家相同,從小便比其他幾個姊妹更加的敏感,甚至具有孤僻的傾向。由于三毛發(fā)自內(nèi)心的向往自由的生活,導致她無法在束縛之下去承受刻板的學業(yè)壓力。學校的忙碌導致了三毛自由的夢想漸漸破滅,歸于世俗還是追求自由,三毛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自由,使三毛下定了退學的決心。由于三毛出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出于無奈只能同意了三毛的決定。但是,三毛即使在家,受到書香之家的沁染,三毛拜讀了各個國家的文學經(jīng)典。在三毛拜讀英國文學時,便萌發(fā)了出國留學的念頭。此外,為了增強自身的文化與藝術(shù)修養(yǎng),三毛研習了中外典籍,鉆研了鋼琴、美術(shù)等藝術(shù),為三毛日后的思維走向與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父母的關(guān)愛與理解之下,三毛鑄造了自身自由、用于探索、勇敢無畏的精神,這也直接決定了三毛流浪精神的生成。三毛在國外的所見所聞讓三毛深刻的認識到世界之大、世界之美好,這也更加堅定了三毛流浪的念頭,為三毛日后的流浪意識所引導的文學著作買下了深深的伏筆。可以說,三毛風趣的筆觸不僅譜寫了浪漫主義流浪文學詩篇,而且在滿足自身對于未知國度探索的過程中,掀起了流浪文學思潮。
二、《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識之美
(一)異域風情之美
三毛之所以成為我國最為著名的現(xiàn)代女作家之一,其主要的原因便是三毛自身的流浪意識與浪漫天真的世界觀。三毛是真正意義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杰出作家,游歷過世界上50多個國家。從地域特色明朗的西班牙,到浪漫古典的意大利,再到落后如初的撒哈拉,三毛用自己鮮明、具有浪漫氛圍的筆觸展現(xiàn)著世界各個地域的人文風俗,拓展了廣大讀者們的視野。在《撒哈拉的故事》當中,對于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的人文風情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其中對于“撒哈拉澡堂”的描寫使人們印象深刻。三毛在撒哈拉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一個澡堂,于是便體驗了一次“撒哈拉澡堂”。在澡堂中,三毛驚奇的發(fā)現(xiàn)了撒哈拉地區(qū)人們的洗澡方式,和撒哈拉地域人們的友好,主動幫助三毛打水。在一口類似深井的泉邊,三毛發(fā)現(xiàn)了撒哈拉婦女們的獨特洗澡方式和撒哈拉地區(qū)由于缺水甚至幾年不洗一次澡的秘密。此外,三毛還發(fā)現(xiàn)了撒哈拉地區(qū)的審美喜好是“以肥為美”,并且女人們都將自己包裹成了木乃伊,使三毛觸目驚心。
與此同時,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還對撒哈拉地區(qū)的婚姻風俗進行了描述。三毛所見到過撒哈拉地區(qū)最小的新娘只有十歲,甚至在結(jié)婚前十歲的小女孩并不知道自己結(jié)婚的安排。舊習俗造成的畸形婚姻形態(tài),使得三毛對此進行了深思。三毛從多個視角、多個手法針對撒哈拉地區(qū)的自然風光、人情風俗、社會形態(tài)等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描寫,深層次、真實但具有浪漫色彩的描述了撒哈拉的所見所聞,異域風情濃厚,向人們呈現(xiàn)出了撒哈拉真實且具有異域風情的美感,揭示了流浪的意義。
(二)悲情之美
流浪意識中雖然展現(xiàn)著不同地域的風俗情懷,但也存在著悲傷與哀愁。三毛的流浪精神文學作品當中,也將流浪的悲情之美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三毛的文學作品和三毛本身便存在很多悲情元素,造成悲情因素的因素有很多,既展現(xiàn)在三毛的人生經(jīng)歷中,也深藏在三毛的情感經(jīng)歷當中,這也為三毛的文學作品當中埋下了悲情的結(jié)局。深入的了解三毛之后,便可以深深的體會到三毛身上的悲情因素。三毛從小離開大陸母親的懷抱,全家人漂泊在臺灣,并且在三毛早年臺灣求學的經(jīng)歷中便存在很多不愉悅的事情,甚至三毛還經(jīng)歷了一段自閉的時光。后來,三毛家人與愛人荷西的離世,對于三毛的情緒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心理在三毛的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無遺。
在《愛的尋求》中,三毛在,描寫沙侖一事當中,沙侖被騙婚之后不知情,并依舊癡癡的等待妻子歸來這一件事情當中,便體現(xiàn)出了悲情的因素。沙侖得知自己被騙婚之后難以接受事實,并偷走了哥哥的錢從撒哈拉沙漠中逃走了,撒哈拉沙漠是撒哈拉威人的根,離開撒哈拉沙漠便無法生存,沙侖逃離撒哈拉沙漠的舉動無疑是飛蛾撲火。
此外,在《沙巴軍曹》中,描寫了一個絕望但是善良的軍曹,也深深的烙印了悲劇色彩。三毛夫婦曾經(jīng)送過一個軍人回家,后來得知軍曹與撒哈拉威人有著深仇大恨,因為軍團與撒哈拉威人爭奪水源,其他軍人都在于撒哈拉威人爭奪水源的過程中戰(zhàn)死,但是這位軍曹因為醉酒逃過一劫。過了不久,三毛得知了這位軍曹的死訊,其原因便是幾個撒哈拉威人小孩玩耍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炸彈,軍曹發(fā)現(xiàn)之后,為了救撒哈拉威小孩自己被炸彈炸的粉碎。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的經(jīng)歷和見聞,都深深的烙印了悲劇的色彩。可以說,悲情色彩是三毛流浪精神的血肉,揭示了三毛在經(jīng)歷種種悲情故事之后內(nèi)心的強大而敏感。
(三)人性之美
《撒哈拉的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游記散文,其中包含著深厚的人性關(guān)懷。只有具有真善美精神的作者,才會深入的探尋到人性的美好。在《撒哈拉的故事》當中三毛利用自己真誠、善良、美好的筆觸記錄著不同的事件、各式各樣的人們,并且從中傾注了很多情感。
三毛流浪精神的真,體現(xiàn)在三毛不分階級、不分人種、不分貧富的真誠待人。三毛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會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他人,可以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看到人性的美好。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芳鄰》這一故事當中便寫到三毛經(jīng)常會將自己的東西借給鄰居,甚至看三毛好說話,便連吃飯的刀叉、拖把、燈泡、洋蔥等生活必備的用品都來向三毛來借,導致三毛自己都無法使用日常必備的用品。但是三毛從來都沒有怨言,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三毛的真誠。
三毛流浪精神的善,所體現(xiàn)的便是三毛為人處世的博愛與無私奉獻。三毛的善良蘊含在三毛文章中字里行間各個地方,在《撒哈拉的故事》當中,描述過三毛為了給一個撒哈拉威的老年人治療頭痛,把自己日常必須要吃的藥片贈與被人。此外,三毛還經(jīng)常送給撒哈拉威女人們漂亮衣服,并樂在其中三毛將自己的善良當做生活的調(diào)味劑,善良也是三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食糧來源。除此之外,三毛不僅對人具有善良與博愛之情,對于動物也十分的仁慈和善良。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提及到了三毛曾經(jīng)利用鄰居姑卡治療癤子的偏方用到母羊身上,給母羊去衣胞。三毛的善良表現(xiàn)在三毛日常生活當中的點點滴滴,并且三毛也十分的享受這種善良又有趣的生活。
三毛流浪精神的美,體現(xiàn)在三毛的外在于內(nèi)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三毛有一雙美麗的眼睛,能夠看到世界上美好而善良的東西、三毛有一雙美麗的手,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困難。三毛有一張美麗的嘴巴,給與人們最真摯的箴言。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白手起家》這一篇散文當中,三毛曾經(jīng)寫到了自己新家的簡陋。但是三毛面對生活的困境和貧苦時,三毛并沒有對生活退縮、對命運妥協(xié),三毛用樂觀的精神和美麗的心靈,如灰姑娘一般說出了“生活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一嘗是什么滋味才不枉來走這么一遭??!”。于是三毛利用自己美麗的雙手與雙眼,利用自己獨有的審美眼光,將簡陋的屋子裝扮成了藝術(shù)的宮殿。并且,這一座藝術(shù)宮殿在撒哈拉地區(qū)已經(jīng)成為了著名的一道風光,竟然有人相繼來家里來拜訪。這不僅展現(xiàn)出了三毛的勤勞美麗,而且還展現(xiàn)了三毛獨有的審美眼光??梢哉f,三毛的流浪意識中與人性之美有著絲絲牽絆的關(guān)系,三毛為了人性之美而向往自由,在流浪的路上收集了更多人性的美好與真誠,可以說三毛探尋人性之美,是三毛流浪的最終目的。
三、結(jié)語
總而言之,三毛作為我國烏托邦式的現(xiàn)代女作家,展現(xiàn)出了極具特色的自由精神與流浪意識。在《撒哈拉的故事》這一散文當中,深入的揭示了流浪意識的善良、美麗與真誠??梢哉f,三毛將撒哈拉當做了自己烏托邦流浪的“理想之家”。三毛將自己的純粹、熱忱、善良與美麗毫無保留的獻給了撒哈沙漠,從此以后也將撒哈拉當成了自己永遠的家??梢哉f,三毛作為流浪意識文學的重要影響人物,在《撒哈拉的故事》散文集當中融入了自己對于世界、對于人、對于真善美的理想寄托。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三毛這種純粹、自然、善良的作家少之又少。三毛精神上的文明,能夠克服撒哈拉沙漠的荒蕪、能夠理解并接受撒哈拉威人的無知與落后、能夠克服艱苦生活的考研??梢哉f,只有經(jīng)歷過艱難與困苦的人生,才能夠在流浪的旅途中看到最美的風光??梢?,撒哈拉作為具有異國風光的烏托邦理想圣地,是三毛流浪意識的歸宿,厚積薄發(fā)的為三毛的流浪意識提供源源不斷的生長動力。
參考文獻
[1]程鵬瑜,周晟旻.解讀三毛作品中的流浪意識的覺醒——以三毛中期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為例[J].北方文學,2017(08):70.
[2]熊芷櫻,王琴.從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淺析作者的流浪意識[J].青春歲月,2011(02):8.
[3]沈源.在黑暗中尋找心靈的棲息地一讀撒哈拉的故事[J].文教資料,2016(06):8-9.
[4]高玉珠.山峽行者與沙漠孤駝——艾蕪與三毛流浪情結(jié)比較[J].中國民族博覽,2017(03):179-180.
[5]梅子姐姐嘿.安平:心中有夢,走起路來都能擦出火光[J].課堂內(nèi)外:初中版,2017(10):46-47.
[6]西西.撒哈拉的玫瑰和她的故事——讀撒哈拉的故事[J].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4(10):28-30.
[7]張惠飛.談談三毛流浪背后的悲劇元素與心理邏輯[J].神州,2012(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