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我很慌,學生拿了一本《局外人》來問我的看法。他說:
蘭姐,我在高一剛入學時有幸拜讀過此書,因為當時我意識到生的可貴,但又厭煩于生的瑣碎,正值痛苦之際。此書和后來契訶夫的《六號病房》都對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我感到默爾索和葉菲梅奇醫(yī)生如此像我,仿佛我就該成為他們。雖然是為了升學,但我深切感到,如果我真的要像《德米安》里所說發(fā)現自我,成為自己,就不能不承受思考死亡的痛苦來讀好《局外人》。
首先,我以前小,只以為默爾索是因為死亡而放棄對生的事物的處理與搏斗,即人會死,所以生命沒意義。但后來,我發(fā)現并不是這樣——我們并不是為死而生,或者說我們又怎樣可以讓沒有意義的生命本身變得有意義?我該怎么解釋默爾索的“無為”?他的逆來順受有借鑒意義嗎?加繆既然對默爾索的行為有所肯定,那他行為的價值在哪?
默爾索的悲劇在于他生命中體驗到的荒誕,還有世俗觀念的荒謬,這里面有與《六號病房》極其相似的情節(jié)——同樣地堅持真理,同樣的誠實,同樣不幸的命運。而這本書里司法的荒誕,則讓人想起卡夫卡《審判》里的K。
加繆的作品,精神內核都是《西緒福斯神話》,可否將默爾索的與眾不同理解為反抗?這本書是否加入了作者對現實的思考?默爾索是虛無主義者嗎?我感覺默爾索身上對生的渴望、對死的厭棄,都與《西緒福斯神話》如出一轍。
如果我想寫一篇書評,用《吊魏武帝文》中“嗟大戀之所存,故雖哲而不忘”斷章取義來做標題如何?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老師完全看懂了這個孩子所說的一切。
反正我當時的反應是——扯著嘴角淡定地笑著跟他說,“嗯……那個,嗯……《局外人》這本書老師還是很多年前看的了,好多東西不記得了。下個星期我再來跟你談這個問題好不好,你先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讓我回顧一下?!?/p>
學生滿含期待地看著我,特別誠懇地跟我說了一聲謝謝,留下我在他身后,汗流浹背。
What?
《局外人》?《西緒福斯神話》?《六號病房》?《德米安》?《吊魏武帝文》?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這些。反正作為中文系的研究生,作為一名從教近十年的語文老師,我竟然連一半都還沒看完!
當時我真心想問一句:這只怕是個假理科生吧?!請問是哪所大學中文系的孩子亂入雅禮了嗎?
但是,你們知道我心慌的關鍵在哪里嗎?關鍵是——他完全不是來向我顯擺他讀了很多書的!他來提問時的眼神和表情、語氣和呼吸,乃至于每一根頭發(fā)絲都在告訴我,他是真的在被這些問題所困擾,而且這種困擾還曾經讓他很痛苦。
他不只是來向我詢問一篇書評該用什么標題,他是希望我借由與他聊這些書來幫助他解決一點人生困惑的。而讀書讀少了的我竟然沒有辦法當場回答他的問題!
請允許我先到邊上默默慚愧三分鐘。
話說《局外人》,我當初在大學的時候是看過的,但是很老實地說,那時的我并沒有完全看懂,我完全無法理解主人公默爾索的心理狀態(tài),他從頭到尾的那種冷漠感讓我很不舒服。所以我沒有深想就撂開了。后來讀研的時候,因為畢業(yè)論文與“存在主義哲學”有關,而《局外人》又是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多多少少又了解了一點。
可這個孩子,他在高一的時候就覺得這本書對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于覺得自己“就該成為他們”!
他不只是在看一本小說,他是在通過這本小說來閱讀自己,他甚至是在通過這些書來找尋自己突破成長困境的出路。
特此證明!本人真不是來秀我教的牛娃的!
我知道,或許有些孩子會比這個孩子更牛,讀過更多的書。
本人特別提請大家注意這孩子之前說到的一句話:“當時我意識到生的可貴,但又厭煩于生的瑣碎,正值痛苦之際……”
但是我不知道大家發(fā)現沒有?往往就是這樣的一群孩子,他們成長過程中內心的痛苦會更加深沉更加劇烈,甚至于有的孩子,走向了抑郁。
我知道很多家長或者老師都碰到過這樣的孩子——
他們閱讀量大,愛“瞎想”。甚至于有些孩子因為擁有了超越同齡人的思維,顯得越來越孤傲,越來越愛鉆牛角尖。
當這些孩子在向我們表露他們的痛苦時,有好些成年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孩子一定是讀書把腦子給讀壞了。早知道這樣,一開始就不該讓他們讀這么多書的,讓他們老老實實刷題事情就會簡單得多!哪里來的那樣多的痛苦?吃穿都是家里最好的,我們當年哪里有這樣好的條件……
其實,你知道嗎?問題的癥結恰恰就在于“我們當年哪里有這樣好的條件……”
就像我,作為一名標準的80后獨生女,雖然我那時候溫飽不成問題,但家里經濟條件比較拮據,即使是正當的愿望也會因為物質條件的局限,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滿足。所以我當時讀書的最大動力,一是不辜負爺爺奶奶對我的期望,二是盼望將來有一天自己有了充分的能力,可以隨心所欲地——吃肯德基或是麥當勞。
我想,有很多現在正在當父母或老師的成年人,在年少時發(fā)憤圖強的動力,就是為了給親人帶來榮耀,或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改變家庭的命運走向吧?
所以這樣的我們,或許就完全無法理解《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爾索——對生活充滿了厭倦情緒;對自己母親的死似乎完全無動于衷;明明說不愛自己的女朋友,結不結婚都隨便,卻會在臨死前無數次地想起她;持槍殺人之后既不恐懼也不懺悔,但拒絕為了讓自己逃脫死刑而說哪怕是一句不誠實的話——整個一“佛系青年”的杰出代表。
至于我們這一代人,因為我們有欲望,所以我們覺得生命肯定是有意義的,問題只是在于我們如何能順利地實現我們所認定的意義而已。有誰要質疑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會覺得他“頹廢”、“喪”、不知所謂。
但我們的孩子呢?他們所有合理的物質欲望都可以順利得到滿足,所以反而他們欲望缺失。有些孩子甚至覺得,只要有網絡,不饑寒交迫,就萬事皆好。
我們不感興趣的《局外人》,他們會對它產生深刻共鳴!
我們難以接受,甚至于還有些人可能會不齒的主人公默爾索,他們會說“仿佛我就該成為他們”!
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種差異?
這鍋不能讓閱讀來背,這其實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稍微了解一些西方思潮史的親們應該會發(fā)現,我們的孩子如今的思考和困惑,不過是西方世界早幾十年前就已經經歷過的而已。
我們的孩子如今生活在一個物質特別豐盛的年代,一個較為安定和平的國家,很多父母都不再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期盼也都很簡單——希望他們將來能生活幸福。
是我們幫孩子們卸下了身上的負累,我們希望他們從此能為自己活一把,但卻發(fā)現,孩子們承受不了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可以說,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條件,讓他們不再以滿足物質上的欲望來作為自己的奮斗動力。是我們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條件,讓他們開始有了機會和意識來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可你真的會后悔咱們?yōu)楹⒆觿?chuàng)造了這些條件嗎?或者說,咱們又能夠讓時代的車輪倒帶嗎?其實,不論我們給出的答案是什么,總有一天,你會發(fā)現——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就不愛跟你說話了。你一開口跟他說話,他就是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私底下,他甚至會告訴他的好朋友,他很愛你,但是他沒辦法敬重你。雖然你努力在他面前顯得很新潮很時髦,但可惜的是,你骨子里還是很古板,很老套,很不上道。
最要命的是,你并不懂他。
是的——
他們開始有些瞧不起我們了。
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真的是因為孩子們讀多了書把腦子讀壞了嗎?你真的會那樣天真地以為,只要他們少讀點書,就會沒有這些困擾了嗎?
他心底深處的那些矛盾和痛苦,那些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我們把書本捂住不讓他們在年少時遇到,生活真的就會仁慈而溫柔地讓他們一輩子都略過嗎?
而且他們往往不是因為讀書而產生了對于生命的困惑,而是因為有困惑不得解才會跌跌撞撞、誤打誤撞地去讀書??!
所以其實最殘酷的真相是——不是孩子們讀書太多,而是我們讀書太少了??!
有些書根本不能讀,甚至是開卷有毒!
可我們卻無法清晰地告訴孩子們“現實清醒”和“價值觀扭曲”之間的差別。
有的書,雖說是聲名赫赫的經典,但出現在他們現今的年齡階段,其實就是個錯誤??晌覀儏s沒有辦法幫孩子們指出個一二三來,告訴他們?yōu)槭裁床缓线m;如果要解決他的問題,到底又該讀哪本書才好。
而有的書,或許正合適他們讀,但我們卻無法告訴孩子們該以什么角度去看,才能讓自己獲取撥開迷霧或是解除痛苦的最大能量。
不是孩子們閱讀有錯,而是因為讀書有限的我們無法與他們對話,更無法指給他們以出路?。?/p>
看看我們多可笑。
一方面費盡心思讓孩子多讀書,希望他獲得思維的能量、思考的能力、成長的力量;另一方面卻寧愿自己每天無聊得刷一整天“消消樂”,也懶得打開一本哪怕是有趣、有深度的小說(就更別說什么《論語》或是《菜根譚》了),然后同時又深深憂慮著孩子們因為讀書而產生的爆發(fā)式成長。
我們最大的焦慮是,有一天我們hold(把握)不住孩子了該怎么辦?!
就好比我的女兒伊伊現在七歲,小學二年級。我看著她真是有一種特別強烈的危機感!因為現在整個社會都在強調閱讀,開給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孩子的書單足以開一個小型閱覽室。如果被我成天催促著讀書的伊伊,突然有—天開始思考一些我從沒思考過的問題,而她那時候恰好又進入了青春期,我該如何跟她對話?
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于你該不該讓你的孩子多讀書(這就相當于是在問你該不該讓你的孩子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開闊的胸襟、更敏銳的思維或是更高級的審美趣味一樣)。關鍵在于,你愿不愿意為了孩子,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來更新自己?或者說到底,其實也并非只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美好的人,一個更值得你的孩子敬重的人,而努力刷新自己。
所以,不管是對孩子而言,還是對我們自己而言,讀還是不讀,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讀什么,不讀什么,以及該怎么讀。
為了成為一名更稱職的媽媽和一名更稱職的老師,我決心,再“兵荒馬亂”,我最少半個月要消滅一本書,每周看一部好電影,并且每周寫下一篇讀書筆記或是觀后感。
我也更希望可愛的孩子們從此以后能夠更頻繁地來跟我交流讀書的問題。因為之前那位學生,我在一個禮拜之內再度消滅了《鼠疫》和《局外人》。
孩子們,你們知道嗎?被你們倒逼著讀書的我是多么的欣慰又是多么的驕傲!
我所有寫作靈感和力量源泉可都是從你們那兒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