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清 馮樹開 關貞妹 彭秋蓮 李海英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qū)人民醫(yī)院內科,廣東陽江 5299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屬于臨床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近年來該病發(fā)生率、死亡率不斷上升,對人們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嚴重影響,已成為一類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問題[1]。該病主要是由呼吸功能降低、氣流受限導致不可逆性病理改變引發(fā),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病情呈進行性發(fā)展。COPD患者病理、生理改變均具有不可逆性,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而急性發(fā)作期并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COPD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之一[2]。本研究探討COPD并發(fā)MODS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現(xiàn)作以下報道。
臨床納入2016年5月~2018年5月年期間本院收治62例COPD并發(fā)MOD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均為31例。本研究全部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組年齡49~91歲,平均(62.4±3.7)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4.65±0.12)年,男19例、女12例;對照組年齡50~90歲,平均(62.9±3.5)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4.82±0.20)年,男20例、女11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施臨床常規(guī)護理方案,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加強基礎護理:首先加強對患者的呼吸支持,合理用氧,COPD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呼氣性呼吸困難,易發(fā)生二氧化碳潴留現(xiàn)象,故除低氧癥狀嚴重者,均給予低流量持續(xù)給氧,每天氧療時間不低于15h。COPD患者氣道分泌物粘稠且量多,易導致各級氣道堵塞加重其呼吸困難癥狀,痰液不僅是病菌生長的培養(yǎng)基,同時也是加重患者病情的主要原因。因此,若在氣管前聞及痰鳴音應立即吸痰,吸痰時間每次不超過15s,前后吸痰時間至少應間隔3~5min。(2)加強各系統(tǒng)護理:首先加強對患者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護理,輸液時嚴格控制滴速,嚴格遵醫(yī)囑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強心藥及利尿藥。積極防控肺部感染,加強呼吸系統(tǒng)護理,同時做好口腔護理,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維持呼吸道通暢,積極預防院內交叉感染。此外,嚴格消毒氧氣導管、吸痰管、霧化吸入器、濕化瓶等用物,針對應用呼吸支持者加強呼吸機相關護理。對于需要導尿患者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防止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做好消化系統(tǒng)護理,維持排便通暢,預防性應用胃黏膜保護劑或抑酸劑,防止發(fā)生消化道潰瘍。通過合理氧療及時糾正低氧血癥,預防醫(yī)源性高碳酸血癥的發(fā)生。(3)營養(yǎng)支持:為患者提供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飲食,減少易產氣食物的攝入,以免對膈肌運動造成影響。搶救過程中補充充足維生素、氨基酸及熱量,以免患者出現(xiàn)負氮平衡。(4)心理護理:由于該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等特點,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易產生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疏導患者不良心理,引導其表達內心訴求,穩(wěn)定患者情緒,消除不良心理。(5)康復指導:在患者病情緩解期間,指導患者適當進行全身運動鍛煉、呼吸功能訓練,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鍛煉方式,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提高患者耐力,增強體質。
觀察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將兩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用力肺活量(FVC)、呼氣高峰流速(PEF)等指標進行對比。觀察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變化情況,將焦慮量表(SAS)與抑郁癥量表(SDS)作為評價標準,分值越高說明患者心理狀況越差[3]。采用護理滿意度量表評定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基本滿意,未達到60分為不滿意[4]。
以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計量資以(±s)表示,分別采用 χ2、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FEV1、MMEF、PEF、FVC等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SAS、SDS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P<0.05;護理前研究組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77%,相較于對照組的83.87%明顯更高,P<0.05,見表3。
COPD是臨床常見老年性肺部疾病,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患者氣道阻塞,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呼吸肌疲勞,導致患者通氣功能不良,最終導致呼吸衰竭。相關研究表明[5],COPD患者病程與多器官衰竭的發(fā)生密切相關,隨著患者病程的延長,其單一器官受累幾率與受累器官數(shù)目也明顯增加。與病程5年以內患者相比,病程5年以上患者發(fā)生肺性腦病的幾率是前者的1.5倍,且以腦和消化道為最常見受累器官[6-8]。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變化比較 (±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變化比較 (±s,分)
SDS護理前 護理后 t P 護理前 護理后 t P研究組(n=31) 56.31±6.02 42.17±2.80 11.858 0.000 56.75±6.38 43.01±2.15 11.363 0.000對照組(n=31) 56.40±5.93 48.35±3.14 6.680 0.000 56.92±6.40 49.78±3.90 5.304 0.000 t 0.059 8.179 0.105 8.464 P 0.953 0.000 0.917 0.000 SAS組別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多器官衰竭臨床治療、護理難度大,針對該類患者關鍵在于早發(fā)現(xiàn)、早診治,強調預防的重要性,通過及時護理觀察、充分掌握病情與科學護理措施有效防止患者疾病情惡化,最大限度降低疾病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9-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FEV1、MMEF、PEF、FVC等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高,P<0.05,說明通過對COPD并發(fā)MODS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與當前研究結果大致相符[11]。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各器官功能損害癥狀及體征。若患者除呼吸衰竭外,意識、情緒、瞳孔等發(fā)生改變,且球結膜充血時,應考慮是否發(fā)生肺性腦病。消化道出血易發(fā)生于病情突然加重與使用糖皮質激素患者,故應嚴密觀察患者精神狀態(tài)、心率、口唇、大便性狀及嘔吐物顏色。準確記錄患者24h尿量、顏色性質,注意其小便及腎功能檢查結果變化。若患者出現(xiàn)疲乏無力、鞏膜黃染等癥狀,需對其進行肝功能檢查明確是否發(fā)生肝衰竭。觀察針刺、擠壓后皮膚是否出現(xiàn)瘀斑瘀點,若穿刺過程中易堵管或止血困難需考慮是否發(fā)生DIC[12-14]。本研究中護理前研究組SAS、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可為患者營造良好護理氛圍,消除其治療期間各種負性情緒,使患者維持良好心態(tài)積極配合臨床診療。在疾病早期通過采取科學、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加強呼吸功能支持,改善機體氣體交換,積極改善細胞缺氧狀況,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臨床預后。本研究中兩組SAS、SDS評分較護理前均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6.77%,相較于對照組的83.87%明顯更高,P<0.05,提示通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拉近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距離,提高護理滿意度,促進良好護患關系。日常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護理理念,持續(xù)進行護理質量改進[15-16]。綜合護理干預的實施旨在為患者提供高效、科學、優(yōu)質的綜合護理服務,進一步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及護理服務水平,推動現(xiàn)代護理學工作的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對COPD并發(fā)MODS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不良心理狀況,促進護患和諧,提高護理服務水平,具備臨床實施意義與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