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剛經(jīng)》屬于大乘佛教波若類的經(jīng)典,雖然產(chǎn)生早但是包含了后來大乘佛教最基本的佛學(xué)思想。其核心思想是“無住于相”,即指導(dǎo)修行者破除“四相”,破除“六境”在心中形成的相,實現(xiàn)心靈的空境從而達到佛才能具備的“無上正等正覺”。同時其“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的獨特證悟方法有破除心靈束縛的積極作用。
關(guān)鍵詞:金剛經(jīng);無相;空境;證悟
作者簡介:溫戀軍(1994.10-),女,漢,山西忻州人,海南大學(xué)人文傳播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1
一、破“四相”,以名“我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俗稱《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屬于大乘佛教類經(jīng)典,雖然產(chǎn)生較早但是包含了后來大乘佛教類最基本的佛學(xué)思想。縱觀《金剛經(jīng)》整部經(jīng)文,其核心思想是“無住于相”,它要求人們克服一切的法相和非法相達到破無可破,徹底無礙的境界。認為宇宙間的事物本身不是恒常不變的,實相實為空性。在《金剛經(jīng)》中,“四相”一共出現(xiàn)了十八次,所謂的“四相”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是指一切以我為中心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掛念;人相是指相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以他人為中心的行為意識和觀念;眾生相是指相對于自我而存在的其他眾生的行為觀念和意識;壽者相是指人人都希望消災(zāi)解難健康長壽的觀念意識和因此所產(chǎn)生的行為?!督饎偨?jīng)》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修行者心中有了我相就不能成就波若智慧。而這四相又是以我相為核心的,所以要破除四相,首先要在心中破除我相。人因為執(zhí)著于 我相,所以常常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在乎自己的利益,若有人侵害他的利益,就會心生怨念。《金剛經(jīng)》第十四編中,釋迦摩尼對須菩提言:“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 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贬屽饶δ?被歌利王截肢身體時候,心理非但沒有怨恨,反而想今后成佛以后,第一個要度化的就是這個傷害自己身體的人。這就是無我相的境界。
二、破“六塵”,以明“我空”
釋迦摩尼 認為,對于人間四相最難破除的是我相,如果我相能夠破處,那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能夠破除了。而人的我相的形成又跟六塵有著聯(lián)系,要想達到無相的境界必須處理好“六塵”與“六根”的關(guān)系。所謂的“六塵”是由“六根”即眼、耳、鼻、舌、聲、意所引起的色、聲、味、觸、法六種主觀感受和意識?!督饎偨?jīng)》認為整個世界充滿了塵垢和污染,人們身處在塵世中失去了原本清靜自在的心靈?!督饎偨?jīng)》第十品中說道:“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敝挥衅瞥?、聲、味、觸、法在心中的相,才能保持心境的空明不被外在的相所束縛的。
心境無相是一種方法論,要實現(xiàn)心境無相就要求心無掛礙,無外相所束縛。心境無相也是一種對心理境界的描述。達到了心境無相的境界也就是無住于四相,無住于六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誘惑,人們很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很容易被外相所侵擾。而無相要求我們不要在外相上停留,要順從心意之覺,讓其自然流動,這有點類似于道家的“無為而不為”。要順從心境,而不能刻意去找空境。
三、“無相”的證悟方法
在《金剛經(jīng)》中,釋迦摩尼 在回答須菩提所提問題之時首先提出了這段特殊的“邏輯三段論”式的證悟方式,這樣的論證方式在《金剛經(jīng)》中達二十三處。比如: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從這類型的句子中可以看出這種特殊的三段論式的證悟方法就是:是什么?非什么?名什么。這樣的論證方法有助于引導(dǎo)人們理解佛教的教義領(lǐng)悟智慧。在《金剛經(jīng)》經(jīng)文中我們可以看出釋迦摩尼 為了讓弟子準確理解佛教教義多次采用了這種特殊的三段論式的證悟方法。釋迦摩尼 有意把其作為無住無相這一核心教義的方法論。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種特殊的三段論式的論證方式,我以“我相”為例,套用釋迦摩尼 的論證方式即:是我相,名我相,非我相。在第一個階段“是我相”中,人們能夠參透了對“我相”的認知感受,即能夠參透人生的生老病死,并且能夠歐在生活中體驗到“我相”帶來的種種悲難 和苦痛。但是這個階段中,人們看到的還是自己,他們的心靈沒有達到突破“我相”的境界。即便是看蕓蕓眾生也是從自己的思想意識出發(fā),不能突破“我相”的執(zhí)念。在第二個階段“非我相”中,人們通過思考和領(lǐng)悟的領(lǐng)域擴大,能夠想到世界上千千萬萬個類似于我的我,我只是蕓蕓眾生的一份子 。人都會經(jīng)歷一定的磨難,我的困苦完全包含在人類的苦難之中。在這個階段中,人拋棄了假的我相,思考的范圍擴大。在第三個階段“非我相”中,人們心靈的范圍不斷擴大,把自己擴大到整個宇宙當中。通過這種放大和擴充,世間萬物宇宙都包括在我之中,原來在第一個階段中形成的“我相”就消失了。世間萬物包括宇宙都砸我之中,世間萬物包括宇宙對我而言只是一個名而已,所以人們在達到非我之后才能達到名我。
參考文獻:
[1]金剛經(jīng)[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11.114.
[2]南懷瑾. 金剛經(jīng)說什么[J].佛教文化 .1993(2).
[3]楊明. 金剛經(jīng)及其文化價值[J].華夏文化 .1997(3).
[4]趙建軍 .金剛經(jīng)美學(xué)思想初探[J].文史哲.199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