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穩(wěn) 馮軍
腦卒中是目前我國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主要腦血管疾病,其中約有75%的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或喪失,成為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最主要疾病[1]。對于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幾乎完全喪失的患者來說,其功能鍛煉和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多數(shù)患者選擇離院回家自行鍛煉,而長期的臥床狀態(tài)以及自我護理水平的不佳,不僅增加了肺部感染、褥瘡、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的風險,同時也給日常功能的康復造成較大的影響,而調(diào)查研究結果顯示,長期臥床患者肺炎的發(fā)生率可高達85%以上[2]。鑒于此,我院在既往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措施上針對家庭護理問題進行改良,并與既往干預措施相比取得了更加優(yōu)異的效果,現(xiàn)將相關研究內(nèi)容和結果報告如下:
以2016年3月—2017年7月經(jīng)我院治療出院的204例腦卒中長期臥床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經(jīng)我院確診為腦卒中[3],且長期臥床者;(2)離院2周后病發(fā)肺部感染,且符合《卒中相關肺炎診治中國專家共識》[4]中的診斷標準;(3)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自愿接受相關干預措施者。排除標準:(1)合并有其他嚴重疾病者;(2)卒中前既已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喪失或肢體功能障礙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2例。分組后觀察組男性57例,女性45例,年齡52~69歲,平均年齡(60.13±5.18)歲;對照組患者男性52例,女性50例,年齡51~69歲,平均年齡(62.05±5.74)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干預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臨床對癥治療,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措施,包括每2周電話隨訪1次,不定期向患者或患者家屬發(fā)送電子版康復教育和院外護理相關宣傳知識。觀察組采用家庭跟進式干預措施,包括:(1)組建護理小組。由2名高級職稱護師、2名中級職稱護師及4名專業(yè)護士組成,并平均分為兩個獨立小組,每組4人。(2)改良及規(guī)范培訓。小組成員評估和分析傳統(tǒng)延續(xù)性護理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改良措施,完成實施細則的制定后對實施流程及細節(jié)進行規(guī)范化培訓,合格后方可應用。(3)實施。出院時建立患者檔案,并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方案和計劃表,包括體位轉移、肢體功能訓練項目以及預防褥瘡的具體內(nèi)容、時間等,方便患者和陪護者清楚和執(zhí)行計劃。出院后3 d內(nèi)進行入戶隨訪,對患者的居住情況、康復輔助用具以及相應的防護設施等情況進行評估,并進行相應的改良指導,如在走廊、廁所等?;顒訁^(qū)域安裝扶手、防滑墊等,同時一對一的向陪護者指導翻身、體位轉移、拍背排痰、大小便管理、肢體按摩、擦浴以及相關功能鍛煉項目的操作方式,直到陪護者可自行準確的完成。每周1次電話隨訪,對患者的服藥情況、功能鍛煉情況以及肺炎的康復情況進行調(diào)查和記錄,并給予相應的指導。每周不定時的發(fā)送相關健康教育知識文章或視頻,所有資料來源均由小組成員核實無誤。(4)追蹤調(diào)查。每月進行1次入戶隨訪,回收檢查并更換康復訓練計劃表,并對近一個月的相關電子教育情況進行詢問,加強患者的認知程度。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3個月。
1.2.2 觀察指標 (1)腦卒中功能鍛煉依從性問卷,該問卷由林蓓蕾等設計,包括身體鍛煉依從性(1~8)、鍛煉監(jiān)測依從性(9~11)和主動尋求建議依從性(12~14)三個維度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給予1~4分,各條目評分相加即為總分,總分越高提示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越佳,Cronbach’s α為0.90[5]。(2)腦卒中知識問卷,由姚啟萍編制共40個條目,正確記1分,錯誤0分,總分0~40分,評分越高表明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越高,Cronbach’s α 為 0.858[6]。(3)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scale for chronic,SSC),由美國 Long等編制,包括 6 個方面的信心,總分0~60分,評分越高表明其維護自身健康的信心水平越高,Cronbach’s α為0.960[7]。(4)腦卒中自我管理行為量表,由王艷橋等編制共50個條目,總分50~255分,評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行為水平越高,Cronbach’s α為0.847[8]。(5)臨床療效:咳嗽、咳痰癥狀以及肺部啰音等基本消失,體溫、血常規(guī)檢查正常,胸部CT顯示病灶基本吸收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溫正常,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胸部CT顯示病灶部分吸收為有效,臨床癥狀依然存在或無緩解,胸部CT顯示病灶無明顯吸收或加重為無效。
兩組患者干預后康復鍛煉依從性均較干預前明顯提高(P<0.05),干預后觀察組康復鍛煉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分, ±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康復鍛煉依從性比較(分, ±s)
觀察組 干預前 29.10±5.86(n=102) 干預后 49.18±4.82配對t,P值 58.108,0.000對照組 干預前 28.87±7.37(n=102) 干預后 40.35±4.91配對t,P值 8.569,0.000兩組比較 干預前 0.247,0.805(成組t,P值) 干預后 12.961,0.000
兩組患者干預前知信行各評估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知信行各評估量表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見表2。
干預后觀察組顯效91例,有效9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68例,有效23例,無效11例。組間比較,觀察組肺部感染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Z=3.746,P=0.000)。
腦卒中后長期臥床患者的自我康復鍛煉及治療依從性是決定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臨床研究表明[9],通過院外延續(xù)性護理干預方式對于提高患者依從性和預后具有顯著的作用,但其中電話隨訪方式并不能確保所有患者均按照離院前指導的方式準確完整的進行康復鍛煉或飲食、運動規(guī)范,同時也存在陪護者或患者依從性較差或遺漏疏忽相關鍛煉的情況,而其結果則是影響患者短期內(nèi)的康復效果,進而對長期的生存質(zhì)量造成危害。
家庭跟進式干預方案在傳統(tǒng)干預措施基礎上保留了離院前的健康教育指導,保證了患者及其陪護者前期的學習和離院后短時間的護理質(zhì)量[10]。而在離院后3 d內(nèi)的入戶隨訪可對其自我管理及康復鍛煉情況的調(diào)查指導。其次在患者離院前根據(jù)患者的身體評估制定了相應的康復訓練方案,通過計劃表的應用和追蹤隨訪,其在康復依從性的表現(xiàn)上則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延續(xù)性護理模式患者。而每月1次的入戶隨訪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患者及其陪護者對于信息的閱讀學習情況,并增加了考查措施,為掌握患者知識掌握程度提供幫助,進而促進康復的順利進展。本研究中,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定期考核,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自我學習起到了相應的督促作用,從而也加強了其在相關知識方面的認知程度,因此在相關知識、態(tài)度以及行為方面的量表評估結果上相比傳統(tǒng)延續(xù)護理模式患者明顯提高。臨床有研究表明,患者知信行水平的增長對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以及治療依從性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1]。而在此基礎上,同樣的治療方案,家庭跟進式干預患者其肺部感染的治療效果也較傳統(tǒng)延續(xù)護理模式患者有了顯著的提高,其原因本研究認為與患者依從性提高有著重要的關系[12-13]。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水平比較(分, ±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知信行水平比較(分, ±s)
腦卒中知識問卷得分 SSC得分 腦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觀察組 干預前 14.87±3.54 17.08±3.19 92.14±4.93(n=102) 干預后 33.14±4.13 51.02±3.81 214.31±15.74配對t,P值 30.753,0.000 50.187,0.000 84.569,0.000對照組 干預前 15.56±3.39 16.38±3.81 93.25±4.37(n=102) 干預后 19.87±3.72 29.15±3.59 129.69±14.73配對t,P值 6.556,0.000 47.416,0.000 50.553,0.000兩組比較 干預前 1.422,0.157 1.423,0.156 1.702,0.090(成組t,P值) 干預后 24.112,0.000 42.193,0.000 39.644,0.000
綜上所述,家庭跟進式干預方案可通過有效提高腦卒中長期臥床肺部感染患者對于疾病知信行水平,改善其康復依從性,并可促進肺部感染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