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燕
貧血是指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圍的臨床癥狀,是臨床中產(chǎn)檢血液型疾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臉色發(fā)白、困倦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給患者生活、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困擾[1]。根據(jù)類型的不同又可將其劃分為:地中海貧血、巨幼性紅細胞貧血、缺鐵性貧血等,缺鐵性貧血多見于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婦女,是我國重點監(jiān)控的貧血疾病,臨床中主要通過血常規(guī)檢驗進行診斷和鑒別,不同類型貧血臨床治療方法均有一定差異,因此,準確的診斷和鑒別對貧血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3]。本研究對研究組6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實施血液檢驗價值進行了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從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1月接受的缺鐵性貧血患者中選取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設(shè)置為研究組。選取60例地中海貧血患者作為參照對象,將其設(shè)置為參照組。研究組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39.5±21.5)歲。參照組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40.0±22.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jié)果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受檢者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液2 mL作為檢驗標本,均統(tǒng)一采用相同的處理方式,采用相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
觀察兩組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計數(shù)(RBC)、血紅蛋白含量(Hb)、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 (MCH)]。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與分析兩組血液檢查指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研究組缺鐵性貧血患者血液指標中RDW高于參照組;且RBC、MCV、HB、MCH均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結(jié)果P<0.05。詳見表1。提示:缺鐵性貧血診斷參考標準:小細胞紅色素貧血:RDW>14.5%、MCV<80 fL、RBC<3.68×109/L、Hb<110 g/L(女性)<120 g/L(男性)、MCH<375 g/L。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合成鐵元素三要素鐵、珠蛋白、卟啉減少引起患者長期處于缺鐵狀態(tài),從而導(dǎo)致機體合成血紅蛋白合成能力稀缺,引起缺鐵性貧血,由于鐵元素長期供應(yīng)不穩(wěn)定,患者機體紅細胞充盈程度會隨著缺鐵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引起機體內(nèi)紅細胞大小不一的現(xiàn)象發(fā)生[4-6]。血液檢測是臨床中常用的檢測手段,檢驗結(jié)果是醫(yī)生對患者疾病的種類、情況等診斷以及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jù)[7-9]。
李露[10]在研究中分析了血液檢驗對貧血診斷、鑒別的價值,發(fā)現(xiàn)缺鐵性貧血患者RDW明顯升高、MCH和MCV顯著下降,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本研究中對缺鐵性貧血患者實施血液檢驗后,發(fā)現(xiàn)患者RDW高于參照組,而MCV、RBC、Hb、MCH低于參照組。鐵是人體造血所必須的原料,臨床中大部分貧血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鐵代謝異常,RDW、RBC、CV、Hb、MCH是臨床中常用的鑒別和診斷貧血癥狀的依據(jù),RDW越大,表示紅細胞按體積分布越分散,大小不均勻,可作為貧血類型的鑒別,RBC、CV、Hb、MCH越低表示人體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低則是血紅蛋白不足,人體鐵元素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攻擊狀態(tài)會引起機體缺鐵誘發(fā)合成血紅蛋白功能下降,繼而出現(xiàn)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紅細胞充盈程度、患者體內(nèi)紅細胞體積等均會隨著缺鐵程度變化而變化。在因此,在缺鐵性貧血診斷中實施血液檢測各項指標進行診斷和鑒別可有效提高診斷、鑒別的準確性[11-13]。
表1 兩組血液常規(guī)各項指標水平對比( ±s,n=60)
表1 兩組血液常規(guī)各項指標水平對比( ±s,n=60)
組別 RDW(%) MCV(fL) RBC(×109/L) Hb(g/L) MCH(g/L)研究組 22.15±1.21 69.93±5.93 3.17±0.56 85.37±1.56 276.45±6.23參照組 17.41±2.14 72.57±7.44 6.44±0.65 101.27±3.68 330.71±3.01 t值 14.934 2.149 29.522 30.813 60.744 P值 0.000 0.033 0.000 0.000 0.000
綜上所述,在缺鐵性貧血診斷中對患者血常規(guī)各項指標進行檢驗可為臨床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