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 要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導”,關鍵是“學”。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如何實現(xiàn)導學案的有效導學?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摸索中,我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操作,即目標導學、方法導學、過程導學、知識導學。
關鍵詞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導學案 目標 過程 方法 知識
1學案編寫的誤區(qū)
當前的語文學案導學存在如下誤區(qū):一是學案編寫教案化,把教案的條框詳細化;二是學案編寫作業(yè)化,把教學內容習題化;三是學案編寫的共性化,把三維目標“一刀切”;四是學案編寫的“好高騖遠”,讓教學過程“曲高和寡”。以上誤區(qū)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語文教師對導學案的作用、功能認識的偏差造成的。
2學案編寫的策略
(1)目標導學,使學生學習有路。導學案的編寫,有四維目標,學習目標要“具體明確”??申P鍵問題是,怎么個“具體明確”法? 一節(jié)課既然有了明確的目標,那么,目標的達成度就一定要便于測量。我們不能否認,有些目標并不是一節(jié)課能夠具體測量出來的,但我們不能因為某些目標的難以測量,而放棄目標可測的追求。目標一旦沒有測量作保障,就會成為形同虛設的幌子。目標不可測,高效無著落。
就《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學習目標”而言,我是努力朝著這兩點要求來做的。
【學習目標】
①熟悉課文內容,領略梁任公的演講風采和人格魅力。 (情感目標)
②學習一點圈點勾畫、作批注的閱讀方法。 (能力目標)
③學習文中刻畫人物的描寫方法。 (知識目標)
上面“學習目標”的確定,基本符合了“具體、明確、可測”的要求。并且在實際的課堂學習中,學生也是實實在在地在用“圈點勾畫作批注”的方法讀書,也是在學著運用文中刻畫人物的描寫方法寫老師、寫同學,涌現(xiàn)出了許多精彩的答案。應該說,基本達成了學習目標。
(2)方法導學,使學生學習有勁。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法指導”。 大家知道,教和學是融為一體的,不能分割。但在我們的高效課堂的實踐操作中,普遍不很到位的就是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在學生預習和課堂學習中,沒有教的指導那是難得高效的。用句網絡話語來說,在學生預習的時候,盡管教可以“隱身”,但是,卻必須“在線”。那一根看不見的紅線,就是“學法指導在其中”。但眼下的情況是,不少老師喜歡以目標代指導,以流程代指導,以要求代指導,就是沒有具體的方法作指導?!霸趺磳W”,“怎么指導學生學”,在當下是具有空白意義的挑戰(zhàn)。誰能在這塊空白中充實一些內容,誰就能占領高效學習的制高點。學法指導,這也像數(shù)學證明題里的輔助線。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遭遇溝溝坎坎的時候,我們得為學生搭建“橋梁”;在學生自主攻難克堅難以攀越時,我們得為學生給“抓手”和“扶梯”;當學生在自主建構知識框架過程中,我們得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在學法指導上,建議我們的導學案專設“思路指津”“他山之石”“方法指要”等板塊,給予學生方法上的提示和指引。
以語文學習中的記憶為例,方法的指導也顯得十分重要。兩位老師教學生學習朱自清的《春》,有一處學生一時背不出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一位老師見學生背不出,只是讓學生再讀,再記,再背;另一位老師則授之以法。他讓學生通過思考明確了三個句子間的關系:縱向的,是“樹——花——果”,有樹才會有花,有花才會結果,很好記;橫向的,每一句的次序無一例外都是“桃——杏——梨”,前后照應,也很好記。學生不但從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上理解了作者的思路,馬上背了出來,而且還獲得了作文構思,尤其是寫作句段的方法,一舉而多得,比死記硬背高明得多。這些,都可以通過導學案中的問題設計體現(xiàn)出來。
因此,學法指導很關鍵,是“灌輸”,還是“啟發(fā)”?是“死記硬背”,還是“理解引導”?是“授之于魚”,還是“授之于漁”?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實際運用起來卻覺得棘手,這就需要我們用心學習,努力修煉,不斷提升?!逗喢鲗W習方法詞典》里列出的具體學習方法就有近兩千種,包括常規(guī)學習法和各種各樣的讀書法、作文法、聽說法、記憶法、思維法、積累法、審美法等等。指導學生掌握學法,就是交給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就是“授人以漁”。
(3)過程導學,使學生學習有法。有些老師認為,高效課堂強調十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而特別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這種說法其實是比較片面的。我們現(xiàn)在所提的“學案導學”,“學案”是哪兒來的?就是我們老師編寫的啊,我們老師的主導作用就十分巧妙地隱含在里面啊。有人說,導學案是教師業(yè)務素質和敬業(yè)精神的試金石,確實不假。要編寫出一份優(yōu)秀的導學案,確實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在學習過程的設計里面,最主要的是,要有十分具體可行的“任務驅動”,就是讓學生拿著導學案有具體明確的事兒可做,要讓他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認真也不行,看書了不思考問題更不行。學習過程的設計里面,其實也還包含著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以及學習能力的促發(fā)等問題。
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學習過程的設計:【學習過程】①誦讀課文,認讀字詞。②掃讀課文,掌握成語。③精讀課文,旁批句段。④品讀課文,揣摩文意。(下轉第161頁)(上接第158頁)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每一步學習都有明確具體的學習要求,依次從字、詞、句、段、篇逐步展開,學習過程中有方法的指導,方法的指導又伴隨著學習的過程。
(4)知識導學,使學生學習有得。我在《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的學習中,在“從課文中學習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的學習過程中,給同學們作了48個字的批注示范:①外貌描寫——由形入神,形神兼?zhèn)?;②語言描寫——先聲奪人,彰顯個性;③動作描寫——細節(jié)刻畫,正側相映;④神態(tài)描寫——兩相對照,雙向疊加。這應該會帶給學生們一種導引和影響。起碼他們感到很驚奇,老師怎么能想到從這樣的角度來作批注??!課后我給學生們講,為了這48個字,我讀了十多遍課文,苦苦琢磨了兩三個晚上,最后才靈光乍現(xiàn),從大腦中蹦了出來。我說就好像同學們思考一道數(shù)學證明題,苦思冥想,百思不得其解,正在山重水復之際,忽然柳暗花明,靈感乍現(xiàn),思路頓開,那種學習的喜悅之情是無比暢快的。所以當我對他們說“靈感總是來自于痛苦的思索之后”這句話時,同學們好像都深有所悟。我相信這對學生們的啟發(fā)會很大,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有意識地去模仿和學習,從而活躍他們的思維,挖掘他們的智慧。通過對同學們以后的課堂學習和展示的觀察,也確實體現(xiàn)出了這一點。
我也曾聽過杜郎口中學教師上的一節(jié)數(shù)學課,個人感觸很深。那節(jié)課學習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性質定理》,老師設計了十六道典型的訓練題,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充分地討論、質疑、爭辯、分析,最后一一得出了正確答案。我感覺得到絕大部分同學在課堂上是真正弄懂了,覺得那真是高效學習的課堂。課后我就在想,他這一節(jié)課上討論的題目,近乎囊括了一個單元測試卷上的所有題型,學生再去做那樣的一份檢測卷,必然信心滿滿,成績可觀;反過來教師進行試卷評講,也就只需針對一些疑難問題組織學習,不需要再一題一題的逐題分析,從而大大節(jié)省了學習時間。這樣,一方面學生學得有成就感,他會學得越來越起勁,另一方面教師又大大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因此,課堂的高效就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因為教師在編制導學案上做足了功夫,從而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作用,達成了高效學習的教學效果。
一個知識點是這樣,那么,一個章節(jié)或是一個單元能不能這樣?一本教材或是整套教材又能不能這樣?能不能打破傳統(tǒng)的“一課一學”、“逐課推進”的教學思路,進行學科知識整合,構建學科知識體系?……這就需要老師們深入地進行學科教學研究,要有課標意識,學科意識,理清知識邏輯關系,抓住知識規(guī)律方法,構建學科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天平.學案導學:要求、條件、策略及局限[J].課程·教材·教法,2014(08).
[2] 袁浩.談導學案中問題設置的策略[J].新課程(中旬),2013(02).
[3] 龔國勝.學案創(chuàng)編:問題及改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