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杰霞
摘 要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新的要求,教師要在傳授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有效滲透人文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美德,促進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本文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以期為人文精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充分滲透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關鍵詞 策略 人文精神 滲透 高中歷史
歷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人文學科,歷史教材中飽含著大量的人文精神,是培養(yǎng)學生整體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高中階段是學生樹立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歷史教學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生活有著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1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文教育在我國教育中的位置愈加突出重要,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人文精神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中“家國情懷”被列入歷史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當代社會中,每個人能夠發(fā)揮的影響和作用十分有限,人們在社會中享受公民權利的同時也肩負著履行我國公民義務的責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識,加強學生對社會現象的關注,促使學生自覺、自主為社會盡可能的做貢獻,通過從歷史學習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觀察社會的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互相協作等人文精神越來越薄弱,社會中缺少幫助、體諒、尊重、城市、理解、守信等優(yōu)秀人文精神,近年來由于道德喪失所發(fā)生的事件頻頻出現,沖擊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影響了社會責任感的建設。社會道德的喪失滋長了社會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這些嚴重扭曲的社會現象和思想精神也侵蝕著高中生群體,高中階段的學生出于意識觀念影響的關鍵時期,一旦受到不良風氣侵蝕很容易發(fā)生思想偏差,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借助歷史充分滲透人文精神教育,能夠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凈化學生心靈,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互相幫助、勇于承擔等良好思想意識,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對學生未來有著深遠的積極影響。
2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有效策略
2.1更新教育觀念,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016年8月31日,新課改中“歷史價值觀”被改為“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習在思想、觀念、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精神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也正體現了人文精神。高中歷史教師是設計、組織開展教學的實際執(zhí)行者,其教育觀念直接關系著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這就要就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更新教育觀念,樹立起新課改教學理念。想要有效滲透人文精神,教師應該具備基本的思想有:(1)迎合新課堂理念,展現人文課堂,體現雙主課堂。在時間分配上打破傳統教師“一枝獨秀”的局面,注重學生和老師的合作配合,學生感興趣,老師有激情,課堂氣氛容易被調動,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2)以生為本,不斷探索提高課堂效率的手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心理學研究調查發(fā)現,人一生中所獲取的知識80%由視覺方式傳導內化為自我知識。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3)根據教材課程內容有針對性陶冶學生性情,合適的史料進行合適的情感滲透,不生搬硬套去講大道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認知自我,了解社會。同時要及時發(fā)現學生思想的變化,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幫助學生走出思想誤區(qū),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質,提升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講解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三“神權下的自我”文藝復興這一課中,本節(jié)課的課程標準是了解人文精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體現。從內容上來看,知識點不復雜,“反對神性,提倡人性;反對禁欲主義,提倡現世幸福;反對愚昧,提倡科學”,但是如何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種人文精神才是這場運動的精彩所在。教師首先做示范,以畫家達芬奇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蒙娜麗莎》,把《蒙娜麗莎》和中世紀的人物肖像畫作對比,從側臉到四分之三最美的臉;從身份的變化,從體態(tài)的變化,從表情的變化,學生可以非常直觀感受到對這幅畫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以往的“神秘的笑”而是向我們展示了一位充滿自信的新時代女性的形象。接下來交給學生接力,分別代表作家、雕塑家、建筑師來展現自己的作品。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在學生心目中就會形成一個個非常具體的例子,學生才可以真切感受到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2.2借助教材歷史人物,潤雨細無聲的影響學生
歷史學科的特色就是有著豐富的人物素材,這些歷史人物上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開展教學能夠潛移默化的給予學生正面影響,升華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深入鉆研,挖掘出教材歷史人物中的人文精神,借助歷史人物,潤雨細無聲的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講解高中歷史必修一中的“鴉片戰(zhàn)爭”時,有意識弘揚中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愛國精神和無畏強權的意志品質,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讓學生意識到毒品的危害,從而能夠堅決抵制毒品;在教學高中歷史必修三“孔子與老子”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介紹孔子與老子的人生經歷和主要思想,加深學生對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理解,感悟“孝”“道”“禮”“仁”的人文思想,體會孔子與老子的智慧,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2.3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打造人文精神培養(yǎng)環(huán)境
枯燥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利于學生的高效學習,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高中歷史教師要遵循高中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學生興趣特征等實際情況,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快樂,體會歷史的魅力,增加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打造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良好環(huán)境,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生人文精神,加深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促進人文精神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有效滲透。選擇合適的視頻和自己制作視頻都能把整個氛圍營造起來。
例如,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三“梨園春秋”的過程中,不一定要選擇京劇,可以選擇非常有情節(jié)性的黃梅戲“女駙馬”選段,激發(fā)學生對傳統戲曲的興趣,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在濃厚的戲曲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與學生一起探尋我國傳統戲曲的發(fā)展演變道路,整理中國傳統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感受戲曲的藝術成就。再例如在必修三講到現代藝術發(fā)展的時候,學生分組各拍攝了一段行為藝術小視頻,在課堂上交流分享,幽默的視頻,深刻的主題,例如飯?zhí)玫睦速M、同學摔倒不扶起等等主題。
2.4開展鄉(xiāng)土情懷活動,深化人文教育效果
家庭是精神成長的沃土,人文精神的起點在于家風的涵養(yǎng)、家教的養(yǎng)成。聚居在一起生活的一個個村落把散落的一個個家庭連成一片也凝聚成了該地方特有的習慣和風貌。家鄉(xiāng)是我們成長的第一站,是人文精神的起源和歸宿,發(fā)掘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激發(fā)學生去認識自己的家長,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回報自己的家鄉(xiāng),這是人文精神的種子結果的樣子。在歷史課堂中,我們善于利用合適的素材去拓展我們的鄉(xiāng)土文化。例如在學習到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中,我們就引導學生去搜集資料探討為什么湛江沒有像其他城市一樣在開放浪潮中快速發(fā)展起來?讓學生明白其中的政治延革、本土的局限、軍事的考慮等等多方面去了解一下自己的城市,并從中明白要發(fā)展該如何調整,作為一名湛江的市民該如何去支持等問題。再例如,在講五四運動時,我們拓展講到一些我們城市的優(yōu)秀青年,像奧運冠軍:勞麗斯、何沖等等,通過這些人物去激發(fā)學生深刻理解五四精神在今天的表現。再例如在講到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fā)展的時候,我們選取了我們湛江的愛國商人許愛周作為線索,去重走那段艱難的經商歲月,去看看許愛周先生對湛江大無畏的貢獻。挖掘鄉(xiāng)土文化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家鄉(xiāng)情懷,是人文精神滲透的深化體現。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十分必要,能夠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學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高中歷史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探尋多樣化人文精神滲透方式,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同時,開展人文教育,完善學生的品質和人格,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王占龍.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途徑探討[J].考試周刊,2018(93):146.
[2] 張衛(wèi)東.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精神培養(yǎng)之探究[J].情感讀本,2018(20):111.
[3] 閆秀潔.淺析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J].基礎教育論壇,2018(1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