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招婷
摘 要 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結合生動的生活實例,通過與實際生活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思維能力。
關鍵詞 生活事例 地理教學 學習地理 更有效
初中地理教學,課堂教師經(jīng)常用生活事例導入教學,學生聽起來覺得地理科與自己息息相關,肯定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興趣也跟著上來,學習與生活相關的地理,身邊的地理知識,有用的地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就會不斷的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習更有效。例如:講到中國氣溫分布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可以舉例“一個哈爾濱人,在海南就讀大學的學生暑假回老家與春節(jié)回老家的不同感受,來了解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夏季,南北溫差不大”這一事例,學生通過生活實際感受到了地理知識的有用性,且印象深刻。這樣初中地理教師平時應訓練學生有意識通過觀察生活中關系到地理知識的信息,強化自己提煉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積極尋找生活中有關地理方面的問題,展開探究。此外,重視地圖是學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沒有地圖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強化學生對地圖的認識與記憶,如通過圖案來記憶我國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qū)的輪廓,如黑龍江省像一把斧頭,四川省像一只四腳朝天的烏龜?shù)龋@樣可以提高學生記憶的興趣。
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可以結合生活實例,通過與實際生活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思維能力。同時可以通過思考、分析、比較、研究各種各樣地理現(xiàn)象的生活實例,從中總結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規(guī)律,有助于學生豐富自己的地理知識。此外,教師結合的實例應該具有時效性與代表性,如與地理某個知識點息息相關的熱點問題,教師應結合熱點分析并讓學生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將學到的地理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提高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效率。例如,港珠澳大橋也就是連接香港、珠海、澳門的橋隧。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參加出席儀式并宣布大橋正式開通。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具有非凡的意義。它是粵港澳互聯(lián)互通的“脊梁”,從而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chuàng)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推動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jīng)濟區(qū)、宜居宜業(yè)宜游的優(yōu)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qū),打造國際高水平灣區(qū)和世界級城市群。讓學生進行四個步驟分析解決問題:第一步,提取信息。從所給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隱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題有關的隱藏信息找出來;第三步:知識反饋。思考所問問題與書本上哪些知識點有聯(lián)系,這些知識點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識。
又如,通過看電視新聞了解世界各個地區(qū)的氣候,結合世界氣候分布圖記憶典型氣候類型與分布地區(qū)的典型代表,并結合日常生活的實例認識與了解氣候對人類生活和生產(chǎn)的影響。例如:春運這件人類大遷徙的事情,關注新聞報道,涉及到交通運輸,當時天氣情況,人口分布情況,經(jīng)濟情況等等,引導學生綜合的分析春運這件事情。恰當?shù)牟迦霑r事材料,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把所給信息與書本上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得出答案。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材料分析。實踐證明,在地理教學中適當?shù)匾脮r事材料,讓地理教學充滿時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地理基礎知識,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形象,又能通過日常生活、娛樂過程中的事例,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地理時事材料主要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看電視、讀報紙與雜志、聽廣播等方面。從信息資料的類型上,可歸納成以下幾類:(1)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地理事實材料;(2)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地理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新動向;(3)國際、國內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有關地理的新材料。在地理教學中適當?shù)难a充一些時事材料是時代的要求當今是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