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英
[摘 要]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用”教學理念以來,閱讀教學開啟了從關注文本內(nèi)容信息向關注文本言語形式以及表達策略的轉(zhuǎn)變上。這一理念貫徹于語文教學的始終,即便是低年級也需要夯實語用能力的基礎,為后續(xù)的語文學習奠基。以《霧》一文的教學為例,提出要營造鮮活意境,在模仿中發(fā)展語用能力;強化對比辨析,在訓練中發(fā)展語感意識;關注運用表達,在遷移中推動拓展實踐,以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鮮活意境;對比辨析;關注表達;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7-0079-01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用”教學理念以來,閱讀教學開啟了從關注文本內(nèi)容信息向關注文本言語形式以及表達策略的轉(zhuǎn)變上。這一理念貫徹在語文教學的始終,即便是低年級也需要夯實語用能力的基礎,為后續(xù)的語文學習奠基。《霧在哪里》一文語言優(yōu)美,想象豐富,極具童趣,深受學生的喜愛。那針對這樣一篇課文,我們該如何開掘文本中所蘊藏的語用價值,為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奠基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思考與實踐。
一、營造鮮活意境,在模仿中發(fā)展語用能力
任何一種語言的習得都離不開具體可感的情境,只有浸潤在鮮活的情境之下,才能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思維意識。教師可以契合低年級學生形象化認知思維的特點,為學生搭建語用訓練的基石。
如在教學課文中“一切”這個詞語時,教師嘗試引導學生運用“無論……還是……都……”的句式進行表達,首先提問:霧氣將周圍的一切籠罩起來,是一片怎樣的景色?之后引導學生借助于課文中“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一句進行看圖說話。教師先后出示清晰和模糊的圖片,讓學生感受藍天白云、海鷗帆船的清晰以及被霧氣籠罩之后的狀態(tài);隨后,借助于課文中一段結構相同的句式:“無論是天空,還是太陽,都看不見了?!弊寣W生統(tǒng)整句式的結構特色,并相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拓展性填寫:天空變(? ?)了。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利用圖片來創(chuàng)設情境,同時引導學生嘗試進行說話練習:霧氣都散了,天(? ? )了,無論(? ? ?),還是(? ? ? ? ),都(? ? ? ?)。教學中,教師借助于鮮活的圖片來創(chuàng)設直觀的認知情境,讓學生在直觀性思維形象地支撐下感知霧氣所帶來的整體性變化,并嘗試運用多次朗讀的策略強化學生對句式的感知,真正為低年級學生的語用訓練奠定基礎。
二、強化對比辨析,在訓練中發(fā)展語感意識
對比是學生運用思維狀態(tài)辨析表達效益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教師要善于從文本中提供值得辨析的對象資源,讓學生在深入涵詠的過程中提升語感意識。
如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先后出示了這兩句話:1.我要把大海藏起來;2.他把大海藏了起來。教師組織學生在閱讀中思考:第一句中是“藏起來”,第二句話中是“藏了起來”,多了一個“了”字,表達的韻味就已經(jīng)完全不同。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意識到:沒有“了”字,旨在表達霧自己的想法,并沒有付諸實際行動;而后面多了“了”字就表明已經(jīng)進行了實際性的行動。那在內(nèi)在想法和實際行動之間究竟應該用怎樣的詞語來進行連接呢?教師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于是”這個詞語連接起來,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直覺,豐富了學生的認知體驗,強化了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意識。
三、關注運用表達,在遷移中推動拓展實踐
語用能力的發(fā)展需要建立在具體的辨析和深入的洞察基礎上,但絕不能止步于此,而需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表達。
比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出示三句話:1.我要把大海藏起來;2.于是,他把大海藏起來了;3.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教師就引領學生將這三句話分別指向于霧氣的想法、做法和帶來的變化。教師相機進行引領:霧氣寶寶說了,就做了,也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來感受他的頑皮與淘氣。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霧氣來到我們學校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情景呢?在學生思考和表達后,教師再次出示校園被霧氣繚繞的圖片,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圖片支撐下,對自己原本的想象和語言表達進行重新調(diào)整和完善,在逐步修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低年級作為語文學習的起始和基礎性階段,不僅不應該放棄語用的訓練,還需要充分依托教材文本的特質(zhì),為學生開掘豐富的語用訓練資源,搭建語用訓練的平臺,在感知、辨析和實踐的思維過程中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