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紅
[摘 要]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說:“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 尤其小學生,更應從小培養(yǎng)之。借助文質兼美的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教師的責任,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課例《廬山的云霧》展現(xiàn)了教師是如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理清思路”、“探究聯(lián)系”“啟迪思維”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的。
[關鍵詞]感知美 ;欣賞美 ;再造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07-0074-02
蘇聯(lián)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說:“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尤其小學生,更應從小培養(yǎng)之。魯迅先生也言,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借助文質兼美的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教師的責任,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稄]山的云霧》(省編小語第六冊)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教材,作者用優(yōu)美形象的語言,比喻聯(lián)想等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雄偉壯觀的畫面。教學時,定要緊緊把握廬山云霧的意境之美,借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其美的韻味,激發(fā)學生美的情致,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美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比寮掖髱?,不只在告訴我們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亦在強調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重要。鑒于此,在教學時,因學生曾未見過廬山的云霧,感性認識缺乏,可依據(jù)學情,層層設境。首先,播放畫面,引入課文。課件播放廬山云霧畫面,曾深深記得,當時,孩子被震撼,贊嘆聲,不絕于耳,更有一個孩子,背起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其他孩子,亦加入其中,教室沸騰了,待孩子背完詩,師深情旁白:廬山,中國久負盛名的旅游和避暑勝地,它位于江西九江市南郊,西北瀕長江,東南臨鄱陽湖,山體南北長25公里,東西寬10公里,崛起于江湖平原之上,氣勢雄偉,“奇秀甲天下”。它兼泰山之雄,峨眉之秀,危峰斷涯,名泉飛瀑,滔滔云海,參天古木,凡名山之甲景,它俱具備,被稱為“山景大觀園”。尤其是這里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變化多端,是廬山的一大景觀。畫面和旁白,交相輝映,讓學生如臨其境,趣味盎然。隨后,配樂朗誦,激發(fā)情感。教者有感情朗讀課文,并引導學生思考:①廬山的云霧有哪些特點?②畫出描寫廬山云霧特點的詞語及句子。如此,妙扣美點,以聲傳情,春風化雨中,學生進入審美的最佳狀態(tài)。
二、理清思路,感知美
“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得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教師?!保ㄈ~圣陶語)因此,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要引導學生學會抓思路,循路入境,方能盡領美景。如何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感知美呢?
1.抓中心句。首先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思考每一自然段寫了什么?并畫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學生,亦很快進入文本,與文字共鳴,安靜的教室,思考的孩子,課堂的最佳境界。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自信的聲音亦在教室響起:“第一自然段總寫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第三自然段寫的是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奇幻美麗的景,歡悅頌贊的情,情景相融,給予了學生美的浸潤。
2.逐段探究。在學生已初步整體感知的基礎之上,引導其逐段讀,理解語言,內化語言,弄清層次和寫法,真正與文本融為一體。在教學第一自然段“廬山的云霧變幻無?!睍r,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扶”。①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段寫了云霧的什么特點? ②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文,圈畫重點詞句。③指導朗讀(多種朗讀形式)。尤其是“在山上,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霧。漫步山道,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感覺?!敝笇W生反復朗讀體會,感受云霧的美麗、變幻無常。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時,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半扶”。(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找中心句,圈畫重點詞句,并在旁邊寫下獨特的感受。(2)學生自學后與同桌交流。(3)班級交流,師答疑點撥。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感悟,不僅明白這一部分是按照觀察的順序,先寫了山頭的云霧,接著寫山間的云霧,最后寫山谷的云霧,更深深陶醉于千姿百態(tài)的云霧之中。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廬山的云霧瞬息萬變”時,采取的教學方法是“放”。引導學生,按照學習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學習第三自然段。相信,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習方法,更有那瞬息萬變的云對學生美的熏陶。
這樣引領學生理清思路,深入文本,不僅訓練了思維能力,溝通了客觀事物與語言文字的聯(lián)系,又讓學生學會了自能讀書,感受作品美的真諦,何樂而不為呢?
三、探究聯(lián)系,欣賞美
《廬山的云霧》文筆酣暢,色彩濃烈,結構縝密,感情真摯。要使學生能深刻鑒賞其文之美,吮吸到作者感情之清泉,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學時必須深究兩方面的聯(lián)系。
一是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主要指詞與句、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聯(lián)系。如在引導學生欣賞第二自然段“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的特點時,首先讓學生思考并與同桌交流:[①]此段采用了什么構段方式,描寫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tài)”的特點?[②]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③每句話的內在聯(lián)系是什么?
待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后,集體交流。①此自然段采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先總寫“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而后分寫,“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最后寫“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②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恰當?shù)谋扔?,形象地寫出漂浮于廬山不同方位的云霧的獨特姿態(tài)。教學時,只有引領學生弄清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才能深刻體會作者觀察之細膩,描寫之精巧,用詞之精當,從而提高欣賞能力。
二是與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思想狀況進行聯(lián)系。所謂聯(lián)系知識基礎,主要是聯(lián)系學生的已有知識,目的是為了“溫故知新”。所謂聯(lián)系思想狀況,主要是指聯(lián)系作者所要表達的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思想情感與之共鳴,并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學這篇課文,應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通過語言文字緣情悟理,油然而生熱愛壯麗山川,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啟迪思維,再造美
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直接關系著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有利于學生進行思維和想象的時機,積極引導他們不斷地在頭腦中再現(xiàn)語言文字所描寫的形象、情境和氣氛,并通過想象,對作者所描寫的情節(jié)、場景,進行擴展和完善,形成新的表象,再造美的形象,提高語文能力。
1.抓關鍵詞語。訓練學生再造美的能力。必須從一詞一句入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才能有效,如理解“瞬息萬變”一詞,當學生懂得“形容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多、變化快”后,教師啟發(fā)他們想象:云霧有哪些變化?他們的形態(tài)如何?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的本意,而且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想象能力。
2.抓重點段落。寫廬山云霧瞬息萬變是課文的重點。為了使學生領略云霧變化之快,形態(tài)之美,教師在指導朗讀的同時,還啟發(fā)學生想象一幅幅活的畫面,如想象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想象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的宏大氣勢,想象四蹄生風的白馬的豪放,想象北冰洋上冰山的壯觀。然后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具體描述出來。這樣學生在思維和想象的過程中,便能深刻體會出作者的匠心之所在,欣賞到課文的藝術美,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教學《廬山的云霧》,應該充分挖掘它的美育價值,使學生在學習課文時,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拓展審美視野,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
(責編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