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鵬 沈陽二四二醫(yī)院介入科 (遼寧 沈陽 110034)
內(nèi)容提要: 目的:臨床研究外周血管支架治療糖尿病足壞疽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作用及預后分析。方法:對于本院2009年1月~2018年5月進行治療糖尿病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并足壞疽下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此次將共計84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124條下肢動脈內(nèi)介入手術患肢,142處手術部位,根據(jù)術后血管影像學檢查動脈單位時間的血流量和手術處的血管內(nèi)徑,患者ABI指數(shù)。結果:(1)對手術部位血管在治療前、治療2個月、治療6個月時的單位時間內(nèi)的血流情況和平均血管內(nèi)徑P<0.05。(2)治療后6個月股淺動脈閉塞(0.9±0.3)分與治療前患者股淺動脈閉塞(0.6±0.3)分的比較P<0.05。結論:治療糖尿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并足壞疽時合理選擇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療對患者血管再通有效,術后ABI的改善以及糖尿病足的改善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作為現(xiàn)代流行病中的一種,其患病人數(shù)常年持續(xù)增長,并逐漸年輕化。糖尿病這種慢性病常會引起心腦血管,周圍血管,各種臟器的病變和功能障礙[1]。其中糖尿病足就是主要而且嚴重的并發(fā)癥,因為血液高糖會導致血管內(nèi)血液脂質的代謝受到影響,導致血管內(nèi)的脂肪堆積,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內(nèi)的血流受到阻礙。血流受阻導致患者的肢體變色壞死,以及糖尿病導致神經(jīng)病變,出現(xiàn)糖尿病足,下肢出現(xiàn)潰爛和壞疽。下肢動脈硬化是指血管壁病理型增厚,因為細胞纖維增厚、脂質沉積硬化使血管內(nèi)徑減小或出現(xiàn)動脈瘤導致血管閉塞[2,3],最終導致血液循環(huán)不暢,出現(xiàn)血管壞死,組織缺血壞死。本次研究對于本院2009年1月~2018年5月進行治療糖尿病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合并足壞疽下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臨床研究外周血管支架治療糖尿病足壞疽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作用及預后分析。
本實驗以2009年1月~2018年5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糖尿病足壞疽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84例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84例患者中,有124條肢體存在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閉塞癥,需要進行手術的部位共142處。根據(jù)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壞疽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fā)生原因部位和癥狀表現(xiàn)進行統(tǒng)計:有間歇性跛行患者46例,靜息痛患者34例,足背動脈搏動消失者73例。脛前動脈35處,脛后動脈49處,股淺動脈58處。此次實驗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42例,高血脂患者58例,有抽煙習慣者50例。實驗中所有患者均由本院確診患有糖尿病足壞疽同時還伴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本實驗以本院2009年1月~2018年5月于本院進行治療糖尿病足壞疽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治療方法是根據(jù)84例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的142處手術部位的血管情況,在血管造影的引導下,置入6F動脈鞘管導管于栓塞處,注射3000U的肝素作用于全身,對機體進行抗凝,再在導絲的引導下置入多功能溶栓導管,支持注入60~100萬U單位尿激酶,總時長在20min左右。經(jīng)動脈鞘造影,觀察血管通暢程度,觀察狹窄是否有改善,進行球囊擴張。再次造影,觀察是否通暢,有狹窄部位,給與安放外周血管支架,支架安放成功后,給與造影,觀察血管通暢,術畢。
超聲檢查指標由深圳市貝斯曼精密儀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多普勒血流檢測儀對患者手術部位的動脈進行檢測。運用多普勒超聲儀對患者患肢檢測ABI的值,1.0~1.4為正常,超過1.4為動脈硬化,0.7~0.9下肢動脈輕度缺血,0.5~0.7下肢動脈中度缺血,小于0.5下肢動脈重度缺血。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CHISS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實驗結果測定,經(jīng)t檢驗,代入χ2檢驗,采用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其他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則表示有顯著差異,反之,則表示無明顯差異。
對手術部位血管在治療前、治療2個月、治療6個月時的單位時間內(nèi)的血流情況和平均血管內(nèi)徑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超聲檢查指標比較(±s)
表1.超聲檢查指標比較(±s)
注:兩種檢查指標在治療后6個月與治療前比較aP<0.05。
血管內(nèi)徑(mm)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 治療后6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2個月 治療后6個月髂動脈 19.4±2.7 43.4±2.5 37.8±4.1a 4.8±0.4 8.5±0.2 7.4±0.5a股淺動脈 138.4±24.6 387.4±24.3 327.5±23.4a 2.4±0.2 4.1±0.1 3.8±0.4a組別 造影血流(mL/min)
治療后6個月股淺動脈閉塞(0.9±0.3)分與治療前患者股淺動脈閉塞(0.6±0.3)分的比較P<0.05。
介入手段的使用是治療血管阻塞所致疾病最為方便的治療方式之一,介入手術方式也在不斷發(fā)展成為多種形式和作用。治療過程中,醫(yī)生根據(jù)患者血管阻塞的程度,阻塞的位置以及血管的條件來選擇介入手術的方式。血管腔內(nèi)介入治療是在影像引導下進行的血管內(nèi)治療,包括血管內(nèi)球囊擴張成形術、支架置入、超聲消融、激光消融等。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主要采用采用球囊擴張術和支架置入術。選擇球囊長度及直徑應適宜,術中為避免球囊擴張引發(fā)的動脈破裂,球囊的直徑應與病變部位遠端直徑1:1為宜。對于嚴重的鈣化病變、閉塞性病變和球囊擴張后出現(xiàn)夾層的病變,應當置入支架。股淺動脈容易受壓,故不主張應用球擴支架,應選擇鎳鈦合金自膨支架;因支架置入后存在再狹窄的問題,對于膝下小動脈病變的支架置入應持慎重態(tài)度。開通阻塞段盡可能經(jīng)真腔通過閉塞段,受阻后可采用內(nèi)膜下血管成形技術,從狹窄段近端穿入內(nèi)膜下,將導絲在內(nèi)膜下穿越狹窄段,到達動脈腔遠端,造影確定導管導絲位于真腔中,交換送入球囊導管實施內(nèi)膜下血管成形,放置自膨式支架。
患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動脈血管硬化閉塞癥的患者常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和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的癥狀。糖尿病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患者下肢血液灌注不良,經(jīng)過手術可得到良好的改善。股淺動脈為下肢血管中較粗的一支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第一好發(fā)部位。術后的血管條件改善,患者下肢的血流恢復,改善了間歇性跛行、靜息痛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的癥狀,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避免了截肢的危險。ABI指數(shù)是使用多普勒檢測患者踝/肱指數(shù),用來判斷下肢血管病變及其嚴重程度的方法之一。ABI指數(shù)正常范圍在1.0~1.4之間,大于1.4說明動脈硬化,0.7~0.9動脈輕度缺血;0.5~0.7動脈中度缺血,小于0.5說明動脈重度缺血。
但是在實驗中大部分的患者中來看,患者的癥狀和血流狀態(tài)都有了明顯改善,合理選擇介入治療對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明顯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