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明 ,龔培俐 ,黃小鳳 ,李 博 ,秦 麗 ,李天國 ,王重華
(1.云南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云南昆明650201;2.昆明理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電石渣是電石法生產(chǎn)PVC(聚氯乙烯塑料)工藝過程中產(chǎn)生的工業(yè)廢渣,產(chǎn)自電石水解制乙炔階段,化學反應式為 CaC2(電石)+2H2O→C2H2+Ca(OH)2(電石渣)。在中國,約78%的PVC生產(chǎn)都采用電石法,且每生產(chǎn) 1 t PVC 可副產(chǎn) 1.5~1.8 t電石渣[1]。 大量堿性電石渣的堆放和晾曬,不僅占用土地資源,還能造成周圍環(huán)境的嚴重污染。如今,電石渣的傳統(tǒng)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主要集中在生產(chǎn)建筑材料方面,如水泥凝膠材料、建筑砌塊等,但新型、高附加值的電石渣資源化技術已逐漸涌現(xiàn)和日趨成熟,如環(huán)保型保溫隔熱材料硬硅鈣石的制備[2]、用于生產(chǎn)生物柴油的高純CaO催化劑的制備[3]、替代石灰石作為鈣基吸收劑循環(huán)煅燒/碳酸化捕集高溫煙氣中CO2[4]等。在這些新技術中,煅燒工藝必不可少,電石渣中的微量有毒有害元素會伴隨高溫煅燒過程而遷移轉化,一部分固定在產(chǎn)品中,另一部分則釋放到環(huán)境空氣中,尤其在煅燒大量電石渣時,釋放出的氣態(tài)污染物將不容忽視,存在較大的環(huán)境風險。因此,有必要對電石渣煅燒時產(chǎn)生的有害氣體進行預測,從而為其進行有效的減控和防治提供依據(jù)。FactSage[5]是一套集成了熱化學數(shù)據(jù)庫的化學熱力學計算軟件。經(jīng)過長期應用、優(yōu)化和評估,F(xiàn)actSage已經(jīng)在冶金、材料、化工、腐蝕科學、燃燒科學、環(huán)境科學等領域的計算模擬研究方面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優(yōu)勢。本文對電石渣進行了全成分分析,并采用FactSage7.0計算預測電石渣煅燒升溫過程中有害氣體的釋放特性。
材料:選用某電石廠的干電石渣,經(jīng)破碎、烘干、研磨、過篩(粒徑小于 85 μm)后備用。
儀器:Vario ELⅢ型有機元素分析儀(可測定C、H、N);ZSX100e多道掃描型 X 射線熒光(XRF)光譜儀;D8 Advance型X射線衍射(XRD)儀。
電石渣的化學組成采用有機元素分析和X射線熒光光譜(XRF)進行聯(lián)合測定。有機元素分析為動態(tài)燃燒法,測試條件:氧化爐與還原爐溫度分別為950℃和850℃。XRF分析為基本參數(shù)法,測試條件:X光管,Rh靶;電壓為50 kV;電流為60 mA;定性和定量測量分析時間分別為0.2~0.8 s和20~40 s。由于XRF不能測定H元素,且元素定量沒有有機元素分析儀精度高,故先用有機元素分析儀測定C、H、N元素,余下成分再由XRF測定。最后,將測定得到的C、H、N元素含量放入XRF測定結果中進行歸一化,最終得到電石渣的化學組成,見表1。
表1 電石渣化學組成 %
電石渣的物相結構采用XRD進行測定。測試條件:Cu 靶、管電流為 40 kV、掃描速度為 10 (°)/min,掃描范圍為4~90°。圖1為電石渣的XRD譜圖,由圖1可知,電石渣的主要物相組成為Ca(OH)2(JCPDF 卡片號:04-0733),另外,還含有少量 CaCO3(JCPDF 卡片號:05-0586)和 SiO2(JCPDF 卡片號:83-1831)物相,少量CaCO3的存在是由于電石渣長期露天堆放時,Ca(OH)2與空氣中的CO2發(fā)生反應而形成,少量SiO2來自于電石中不參與水解反應的硅鐵。
圖1 電石渣的XRD譜圖
根據(jù)FactSage7.0程序中的Equilib相平衡計算模塊、氧化物數(shù)據(jù)庫(FToxid-SlagH)、化合物純物質數(shù)據(jù)庫(FactPs),計算電石渣煅燒升溫過程中有害元素C、F、P、S達到熱力學平衡時的組成、分布及出現(xiàn)的氣態(tài)污染物。計算前假設及限定條件如下:
1)反應生成的氣相平衡產(chǎn)物視為理想氣體;若出現(xiàn)高溫熔融相,視為真實溶液。
2)根據(jù)表1中電石渣的化學組成作為計算輸入反應物,輸入單位為g。
3)反應壓力為 1.01×105Pa。
4)電石渣的煅燒溫度一般在1 000℃以下,故設定計算溫度范圍為50~1000℃,升溫步長為50℃。
圖2 升溫過程中有害氣體生成量與溫度的關系
圖2為電石渣煅燒過程中C、F、P、S 4種元素達到熱力學平衡時氣體釋放量Q與溫度的關系圖。由圖2可知,電石渣在整個升溫過程中,始終都有含C氣態(tài)污染物產(chǎn)生,且釋放量較為穩(wěn)定,煅燒溫度超過250℃后略有降低;除此之外,含C氣態(tài)污染物的釋放量始終高于其他氣態(tài)污染物,這是由于電石渣原料中C元素含量較高所致(見表1)。含F(xiàn)、P氣態(tài)污染物的生成溫度分別為285℃和865℃,且釋放量都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煅燒溫度達到160℃時,含S氣態(tài)污染物開始產(chǎn)生,最大釋放量出現(xiàn)在650℃,超過該溫度時,氣體釋放量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
電石渣升溫過程中C元素在各相中的存在形態(tài)見圖3。由圖3可知,含C氣態(tài)污染物以CH4、CO和CO2形式存在。其中,在整個溫度區(qū)間內(50~1 000℃),CH4釋放量呈現(xiàn)出先增后減的趨勢,峰值釋放量的溫度為200℃。結合固相C和CaCO3的轉化規(guī)律可知,當溫度由50℃上升至150℃時,CH4的釋放量逐漸增大,固相C的質量分數(shù)卻由12.85%降至0,同時出現(xiàn)6.52%的CaCO3固相;這是由于電石渣中存在主要物相 Ca(OH)2和少量殘留 C、O2、H2O,在升溫反應的初期(50~150℃),固相C減少的量一部分轉化為氣態(tài)CH4,另一部分則轉化成固相CaCO3,該系列反應可參見式(1)~(4)。 煅燒溫度超過200℃時,CH4的釋放量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降低,到達最高煅燒溫度1 000℃時,CH4的質量分數(shù)降至1.57%,對應固相C的產(chǎn)生量則逐漸增加,同時,計算結果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大量的H2,表明中高溫區(qū)間,CH4的熱分解反應是其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反應見式(5)。
圖3 升溫過程中C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
煅燒溫度高于450℃時,反應體系內同時開始出現(xiàn)氣相CO和CO2,且CO的釋放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CO2的釋放規(guī)律卻呈現(xiàn)出先增后減的趨勢;1 000℃時,CO和 CO2釋放量分別達到峰值(15.35%)和最低值(0.001%)。對應固相CaCO3的轉化規(guī)律可知,650℃時,CaCO3剛好完全轉化(質量分數(shù)為0),表明此時固相CaCO3已完全分解為CaO和CO2,見式(6);但由于該溫度下體系中固相C的含量較高,進一步反應生成了CO,導致CO2的含量逐漸降低,反應見式(7);中高溫時(>450 ℃)體系中固相C與H2O發(fā)生的水煤氣反應是CO釋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此時,體系中的H2O主要來自于電石渣主成分Ca(OH)2在中高溫下的分解,系列反應見式(8)~(9)。 高溫區(qū)間內(850~1 000 ℃)Fe3C 的形成可能來自于C和Fe2O3之間的固相反應,同時也是CO 釋放量增加的另一原因,反應見式(10)~(11)。
圖4為電石渣煅燒升溫過程中F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圖。由圖4可知,50~550℃升溫區(qū)間內,F(xiàn)元素始終以固相 Ca5Si2F2O8(4CaO·2SiO2·CaF2)和Ca12Al14F2O32(11CaO·7Al2O3·CaF2)形態(tài)存在。 煅燒溫度高于600℃時,體系內開始出現(xiàn)HF氣體,且HF的釋放量隨溫度的升高而逐漸增加,與此同時,固相Ca5Si2F2O8逐漸向Ca12Al14F2O32形式轉變;由于高溫下固相 SiO2和 CaF2可發(fā)生反應生成 SiF4(見式 12)[6],SiF4進一步水解可產(chǎn)生 HF 氣體(見式 13)[7],因此,體系中Ca5Si2F2O8含量的逐漸降低表明,高溫下其所含SiO2和CaF2可能發(fā)生了固相反應,另外,體系中H2O仍主要來自渣中Ca(OH)2在中高溫下的分解。溫度達到950℃時,反應體系內出現(xiàn)液態(tài)渣相NaF(1.86%)、CaF2(14.27%)、MgF2(0.42%)和 FeF2(0.001%),同時逸出微量 NaF 氣體(0.001%);各種金屬氟化物的出現(xiàn)可能是HF分別與電石渣中的金屬氧化物(Na2O、CaO、MgO、FeO)反應所致,系列反應見式(14)~(17)。
電石渣升溫過程中P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見圖5。由圖5可知,整個升溫過程中(50~1000℃),電石渣中的 P 元素始終以固相 Ca5HO13P3即 Ca5(PO4)3(OH)(羥基磷灰石)形式存在,這與利用磷渣制備多孔陶瓷時P元素存在形態(tài)的結論相一致[8];另外,電石渣升溫過程中未出現(xiàn)含P氣態(tài)污染物的釋放,這可能是由于羥基磷灰石具有較強的高溫穩(wěn)定性,1 000℃以下的煅燒溫度不足以使其分解所致。
圖5 升溫過程中P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
圖6為電石渣煅燒升溫過程中S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圖。由圖6可知,50~450℃的升溫區(qū)間內,體系中的S元素僅以固相CaS形式存在,溫度上升至500℃,開始出現(xiàn)微量H2S氣體。整個中高溫階段(500~1 000℃),S元素僅以氣相 H2S和固相 CaS形態(tài)存在,但H2S的釋放量較小,在體系中的質量分數(shù)僅維持在0.01%~0.09%,對應固相CaS含量小幅下降的規(guī)律可知,H2S氣體的產(chǎn)生可能來自固相CaS的水解[9],反應見式(18)。 其中,參與反應所需的H2O 也主要來自 Ca(OH)2的熱分解(見式 9)。
圖4 升溫過程中F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
圖6 升溫過程中S元素在各相中的分布
1)溫度高于600℃時,含F(xiàn)有害氣體開始釋放,且以HF氣體為主。體系中S元素幾乎不進入氣相,中高溫階段(500~1 000℃)固相CaS的水解是導致微量H2S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2)整個煅燒升溫過程中(50~1 000℃),沒有含P有害氣體產(chǎn)生,但含C氣體卻始終存在,且總釋放量高于其他氣體;其中,有害氣體CO2為煅燒過程的中間產(chǎn)物,CO的釋放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但無毒氣體CH4的釋放規(guī)律卻與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