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樣教好文言文,一直是中學語文老師的困惑。故事作為一種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可以在課堂上被靈活運用。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心理,結(jié)合文本內(nèi)容,巧妙利用故事來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活動情境、生活情境和寫作情境,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故事;文言文 ;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文言文,大多是歷久傳誦的經(jīng)典名篇。它們言簡意賅,是中國文學中的優(yōu)秀之作,學好它們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guān)重要。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老師的困惑。正如錢夢龍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所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這幾年,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荒涼景象?!?/p>
要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我們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新課標指出:“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惫适伦鳛橐环N可利用的資源,可以在課堂上被靈活運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利用故事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深刻把握內(nèi)容和主旨,以達到特定的教學目的。
一、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
一堂語文課的前幾分鐘,往往會影響整節(jié)課的氣氛。而文言文的背后,常常有生動豐富的故事。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在學生對課文充滿期待時,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不僅可以增強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還能讓他們迅速置身文本情境,為把握文意、主旨和情感奠定基礎,可謂一石多鳥。
《陋室銘》作為傳統(tǒng)名篇,通過描寫恬靜、雅致的“陋室”環(huán)境,抒寫了作者高雅的志趣和安平樂道的情懷。如何讓學生對作者、對文本有一個粗淺、快速的了解呢?筆者在課堂開始,就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一個故事: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的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權(quán)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做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的知縣為難他,半年的時光,就讓他搬了三次家,家也越搬越小。劉禹錫心想,這也實在太不像話了,想作弄我,你要我愁,我偏樂,于是……就有了千古名篇《陋室銘》。這則故事實際上是對這篇文章寫作背景的揭示,用此故事創(chuàng)設導入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能讓他們迅速進入課文的情境,對理解作者和把握主旨都大有裨益。
又如短小經(jīng)典的文言文《人琴俱亡》,主要講述王子猷與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然而,子敬病卒,他的親兄弟子猷居然“了不悲”“都不哭”,著實讓人納悶。子猷的這種表現(xiàn),是和他本身獨特的性格特征和當時的“居喪無禮”社會風氣有很大關(guān)系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呢?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就講述了“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作為導入,幫助學生初步感知人物,感受人物的瀟灑率真、任性放達。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趣的課堂是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
一個有趣、有料的課前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帶著好奇心、帶著飽滿的情緒,開啟整堂語文課的學習,更好地領略文本情境,掌握文言文的內(nèi)容,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
二、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
一個完整的故事,不僅可以作為導入,引出課文或新知,還能用來貫穿教學環(huán)節(jié)。巧用故事來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把文本轉(zhuǎn)換成適宜的活動,讓學生走入故事中去,成為故事中的角色,體會人物的悲歡離合,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快速理解文章內(nèi)容,還能讓課堂充滿趣味。這里的故事就像是劇本,老師像是導演,而全體學生則是表演劇本的主體和演員。
如黃厚江老師在執(zhí)教《黔之驢》時,就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用來推進教學過程。他讓學生說驢、說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從三個不同角度講故事,勾連了整個課堂。不僅如此,他還明確了講故事的幾點要求。比如語調(diào)應該適當夸張一點,可以突出形象特征,表達自己的感情;同時要注意口語化,不僅僅是翻譯;在不脫離原文、違背原文的前提下,還可以適當想象、補充。就這樣,黃老師帶著學生,以輕松的方式走進了文本深處,不斷地深度理解文義。他用精練的故事語言替代了乏味的字詞翻譯,用多個角度的變化敘述替代了簡單的道理說教,用豐富的語文活動替代了教師的一言堂,讓語文課變得生動活潑而又扎實有趣。
又如《兩小兒辯日》,文章本身就是一則有趣的故事。如何讓學生忘記文言文的枯燥單調(diào),獲得有趣的體驗呢?筆者在教授這一課時,是這樣嘗試的:請同學們找出兩小兒“辯斗”的句子,同桌之間分好角色,然后大聲朗讀兩小兒的辯斗,并且面向全班同學表演。就這樣,學生們藝術(shù)性地重現(xiàn)了“辯斗”的情境,不僅沒有脫離文本語言,還巧妙地依據(jù)語言造勢,演繹了文本故事。這里,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創(chuàng)造者和參與者,不僅完成了對文本的解讀,也讓我們看到了兩小兒的天真爛漫,對生活的敏感和思考。
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如果能注重增強文章的故事性,或者把課文的情節(jié)描述得生動曲折;或者把課文中的人物描述得有血有肉,就能變枯燥乏味為生動有趣,變膩煩為興趣濃厚,變“苦差”為“美事”了。
三、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
中學生害怕寫作文,和他們生活環(huán)境單一、可供寫作的素材太少有重要關(guān)系。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材料的來源普遍于整個生活里,整個生活時時在那里向上發(fā)展,寫作材料自會滔滔汩汩地無窮盡地流注出來,而且常是澄清的。”文言文常常蘊含豐富的故事,為何不充分利用這項豐盛的資源,為他們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呢?
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狼》,通過屠夫與狼的故事,描繪了狼的貪婪、兇狠、狡詐以及屠夫機智勇敢、善于斗爭的形象。在學習這篇文言文之后,筆者試圖讓學生轉(zhuǎn)換角色,改寫狼的故事。在吃透原文,洞徹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增加一些起陪襯作用的環(huán)境、情節(jié)等,對主要事件和人物有效拓展,使枝葉更加繁茂。這樣,學生的寫作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在故事的基礎上巧妙改寫、個性創(chuàng)作,學生寫作變得有話可說、有文可寫,改寫中無不透露著奇妙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人大為驚嘆!
還有經(jīng)典文言文《愚公移山》,本是一個寓言故事,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這篇文言文,敘述內(nèi)容井然有序,故事情節(jié)飽滿流暢,人物刻畫真實細膩,對話生動而又具有個性,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故事,非常適合改編成劇本。筆者在教授這課時,就要求學生依托故事進行課本劇創(chuàng)作,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表演欲望,同時加深了對主人公“愚公”的認識和理解,可謂一箭雙雕。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其語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教師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如果能巧用文言文故事,為學生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為他們提供改寫故事的機會,就有效地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有機融合在一起,水到渠成又自然之至。
四、巧用故事,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是新課改之后,很多教師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較少,對于現(xiàn)代文的一些內(nèi)容尚且不能準確理解,更不要說對文言文中蘊含的所言志、所載道了。教師如果能利用故事,在講解文言文時巧妙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就能打通生活和文本的渠道,勾連兩者,便于學生理解和運用文言文中的知識和智慧。
如《〈論語〉十二則》記載的語錄,雖然充滿大智慧,但由于時代久遠,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點隔膜。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則,學生都知道是在論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但這種認識只是停留在理性的層面之上,缺少生活中的實際感悟。為了打通理性和生活,筆者在講解這一句時,就聯(lián)系生活來闡述文意:
據(jù)說愛因斯坦有一次問他的一個學生:“你昨天干什么了?”學生回答說:“看書”?!澳悄憬裉旄墒裁戳??”“看書”。愛因斯坦聽完很生氣,說:“你一天到晚看書看書,那么請你告訴我,你用什么時間來思考?”
這則小故事其實告訴我們,認真讀書固然重要,但是思考的過程也不能少。當然,如果不去學習,只是空想,肯定更加不行,只能做思想的巨人。比如我喜歡聽電臺,也喜歡輕音樂,一直想著什么時候給輕音樂配一段文字,做一個電臺節(jié)目。但我只是想,想了至少兩年,想得頭昏腦漲,可是節(jié)目卻還是空中樓閣。接著,我讓學生聯(lián)系學習和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論語》中語錄的理解和運用,學生明顯活躍起來,變得有話可說。補充的小故事也好,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也罷,其實都是為了幫助學生跳出“言”,走向“文”,讓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經(jīng)典中的知識和智慧,即使經(jīng)歷了千年的歷史變遷,依然歷久彌新。
如果說,文言文課堂教學是一件精美的衣服,那教師就當是一位技藝高超的裁縫,巧妙地把一個個簡短有力的故事,裁剪到課堂教學中去,為這一件衣服縫上一抹流蘇,加上一段花邊。努力地鉆研教材,巧妙地利用故事,精心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活動能力和寫作能力,是教師教好文言文的一劑良方。
參考文獻
[1]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J].中學語文教學,1997(4).
[2]葉圣陶.怎樣寫作 [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簡介:言麗花,女,1986年生,文學碩士,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