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春紅
【摘要】“互文”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一種極為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它的外延和內(nèi)涵是什么、有何特性等,都需要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有一定的認識。然而在現(xiàn)今的語文教學中,“互文”被《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置之度外,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互文”,學生也搞不清楚什么是“互文”。因此,本文探討了互文的概念,揭示了互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xiàn)狀,探討了“互文”的作用,并對“互文”教學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關鍵詞】互文;現(xiàn)狀;作用;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互文”是古詩文中極為常見的修辭現(xiàn)象。據(jù)統(tǒng)計,中學教材中運用互文手法的有幾十處之多。其中,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木蘭詩》運用互文有4處。高中教材中蘇軾的《前赤壁賦》,運用互文至少有3處?;ノ氖址ǖ倪\用,極大地豐富了古詩文的意蘊,提高了古詩文的表現(xiàn)力和藝術性。然而,互文如此高的出鏡率和效用,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認識。因此,本人不揣 ? 淺陋,在此對互文做些陳述和認識,就算是瓦釜作雷鳴,投石問問路吧。
一、互文手法概述
(一)互文的概念
所謂“互文”,就是互文見義。古人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是指兩個處在相應位置上的詞語、結(jié)構,其語法意義和語義形式上互相交錯和呼應,意義上相互包蘊和補足,互為補充,互相滲透,從而使文句精練明快,結(jié)構整齊和諧,節(jié)奏工整優(yōu)美的一種修辭手法。
例如“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思是迢迢皎皎牽牛 ? ?星,迢迢皎皎河漢女。
再如“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意思是當窗、對鏡理 ?云鬢,貼花黃。
這些詩句都運用了互文,兩句處在對等位置上的詞語可以互換,意思相互滲透補充,這就形成了互文之效。
(二)互文的類型
互文的分類不止一種,為簡單、明了起見,這里就以數(shù)量的多寡來分。
1.單句互文
就是一個句子內(nèi)部形成的互文或叫單句互文。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這個句子內(nèi)部有兩個短語,“主人下馬”“客在船”,這兩個結(jié)構的主語和動賓短語部分,表意相互滲透補充、交錯呼應,應該理解為:主人和客人下馬,在船。
2.偶句互文
也就是前后有兩個句子構成的互文。這種類型的互文較 ?為常見。例如,“桃紅復含夜雨,柳綠更帶春煙”(王維《田園樂》),需要這樣翻譯:桃紅綠柳都含帶著夜雨春煙。前后兩句須聯(lián)合起來領會,兩句之間存在補充和呼應的關系。
3.多句互文
這種相對復雜些,是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中的詞語構成的互文。例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意思是到東市、西市、南市、北市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
(三)互文的特點
互文一定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言結(jié)構,這些結(jié)構必須呈現(xiàn)對稱的關系,這是互文的普遍特征。這里說的結(jié)構,其含義比較廣泛,包括詞組、單句、復句乃至句群。
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是兩個短語構成的互文;“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是兩個單句構成的互文;“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是兩個復句構成的互文。
互文要求具有兩個結(jié)構同互文的統(tǒng)一意義是分不開的,互文在意義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語言現(xiàn)象,只有至少兩個結(jié)構的語言形式才能達到這種表述效果,兩個結(jié)構也是互文最顯著的特點,也是以“互”命名這一事實的明證。
(四)互文的誤讀
第一種是過分偏重形式,意義方面考慮不周,結(jié)果不是“互文”的也當成互文了。例如,“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楚辭·漁父》),可能會被誤認為其中“沐”和“浴”有互文關系。從形式上看,“沐”和“浴”位置相應,所處結(jié)構對稱,形成互文完全是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不是互文,主要就在于意義了?!般濉焙汀霸 庇邢嗤囊幻?,可以模糊認為是同義,但仔細推究兩字卻有差別,兩字本義是不同的。 《說文》云:“沐,濯發(fā)也?!薄霸?,灑身也?!笨梢?,“沐”僅指洗發(fā);“浴”僅指洗身子?!般濉薄霸 庇袆e,在這里不是互文。
第二種是與其他修辭手法的混淆。最容易發(fā)生的是互文與對偶的混淆。兩者主要區(qū)別在于,互文結(jié)構的內(nèi)容是相合的關系,需要將兩個結(jié)構結(jié)合起來才能完整理解其意義;而對偶結(jié)構的內(nèi)容則是相同相近、相對相反、相關相承的關系。
二、互文在教學中的現(xiàn)狀
互文是一種十分常見且修辭效果較為獨特的手法,但在中學語文教學的一畝三分地里卻沒有一席之地。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互文都不是教學重點。比如在上海市《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中,“基礎知識及其運用”部分的第五點是修辭方法的識別,羅列了12種修辭方法的表現(xiàn)形式及主要作用。要求訓練及必考的12種修辭分別是比喻、比擬、夸張、引用、排比、設問、反問、對偶、反語、反復、對比、借代,而“互文”不見蹤影。
這樣容易形成教師在教學中的忽視,那么在教學中遇到“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怎么辦?絕大多數(shù)教師的做法無疑是含糊過去,而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影響學生對文意、句意的準確把握和理解,當然也影響了對古典文學的藝術鑒賞。
三、學習“互文”的作用
(二)有助于理解古詩文的完整含義
運用互文往往為了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可以使上下文的意義互相包蘊補足。學習互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涉及互文的語句的完整意義。例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這一句既是互文又是排比,并不是句子表面呈現(xiàn)出來的意思,十三歲學會了織布,十四歲學會了做衣服,十五歲學彈琴,十六歲背詩書,而是劉蘭芝在十三歲至十五歲這個年齡段,學會了織布、裁衣、彈琴、背詩書等技能和本領。這樣不僅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更加突出了劉蘭芝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書達理的女子。這樣的理解才合乎邏輯,同時豐富了文本的內(nèi)容?!皷|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事實上不可能在東西兩方只種植松樹和柏樹,在左邊和右邊只種植梧桐樹。學習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學生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這個句子的意義是要表達出在東面、西面、左邊、右邊都種植了松樹、柏樹和梧桐樹。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也是一樣,學生了解作者運用了互文的手法,就更容易理解這句的完整含義是枝枝葉葉相互覆蓋、交錯連接,更容易想象出樹木叢生、枝繁葉茂的環(huán)境,更容易理解文章關于焦仲卿和劉蘭芝對愛情至死不渝的精神,對美好愛情向往的暗示。
(二)有助于感受詩文的對稱美
互文中對稱結(jié)構的雙方,其語義、語法意義必須互相包蘊、互相補足、互相解釋、互相印證。這是互文在意義上最主要的特征,同時也形成了語言的對稱美。學生只有熟悉互文這一修辭手法,才更能領會這種對稱結(jié)構的美感。
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形式上看多了一個“不以”,“不以物喜悲”足以表達不要因為外物而影響了自己的情緒或喜或悲。然而,分為兩個“不以”的句子則在形式上形成了對稱美,這種美感也有助于表情達意,使人更加感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作者心境的關聯(lián),同時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又一組互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既表達了不論自身處于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都會擔憂百姓和君主的思想,也使文章回環(huán)婉轉(zhuǎn),意味深長。
(三)有助于領會詩文的語言美
互文的對稱結(jié)構形成了回環(huán),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美;同時有相應的詞語鋪排,顯得錯落有致,起伏跌宕,意義上前后呼應,包蘊補足。學習了互文,才能夠領略到這種語言美。
例如元雜劇《竇娥冤》的“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堪賢愚枉做天”,竇娥無法戰(zhàn)勝現(xiàn)實的黑暗,面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無能為力,又不愿屈從。臨終前指責天地——天地,你不分好歹錯堪賢愚,枉為天地。通過互文結(jié)構上的對稱,形成了意義上的相互補充,增強了主人公情感的激越程度,突出了中國古典戲曲千般情致、萬縷柔腸的韻律之美。
(四)有助于準確理解文意句意
互文一定要有相應的詞語。在有互文的結(jié)構中,互文的意義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結(jié)構中的某些詞語上,這些詞語的位置總是大體相應的,認清互文,有助于準確理解文意。
例如《木蘭詩》的“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有人以為是在描述雄兔和雌兔不同的跑跳姿勢和眼睛神態(tài)。既然雄兔和雌兔這樣不同,那么只要看它們的腳和眼就可分辨出來,為什么說分不出雌雄呢?其實“腳撲朔”“眼迷離”共屬于雄兔雌兔,只是運用了易位互文的方式分置于兩個對稱的結(jié)構罷了。雄兔雌兔的腳步和眼神沒有二致,接下來讀到“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知道了這是互文手法,學生才不會感到不可理解。
(五)有利于推測陌生字詞的含義
由于互文的表情達意在結(jié)構上有著固有特點,因此學生抓住“語法互文”的實質(zhì),深入探討其規(guī)律,勢必有助于揭示一些語言現(xiàn)象,進而利用位置相應的結(jié)構關系來推導某些詞語表達的意義,有助于理解文意,提升答題技巧。
例如課文賈誼的《過秦論》中的“度長絜大,比權量力”,運用了互文的修辭,就是“度絜長大,比量權力”,由此陌生 的“絜”解釋為“衡量”就不難理解了。
又如在2014年上海高考語文楊浦區(qū)二模卷中,文言文一的實詞解釋:“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解釋加點字“捐”的意思。這個詞在平時的高中書本學習中并沒有接觸過,非常陌生,解釋該字意思就給學生帶來較大困擾,導致得分率很低。但如果學生對互文手法很熟悉,會發(fā)現(xiàn)“棄禮儀,捐廉恥”是互文的修辭手法,就是“捐棄禮義廉恥”的意思,于是“捐”和“棄”從結(jié)構上來講是對稱的,可以推斷出這兩個字為同義詞,“捐”就是“棄”,由已知推未知,“捐”就是“丟棄、拋棄”的意思??梢姡J知并掌握互文對應考是有益的。
四、教學建議
“互文”的修辭手法,無論是從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其文學鑒賞水平的角度,還是從提升學生應試古文閱讀理解能力的角度,我們中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都應該在古詩詞、文言文教學中對互文修辭手法進行必要的講解。
(一)不要刻意回避,要適當講解
互文雖然沒有被列入《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需要講解,更不需刻意回避。既然古典詩文大量出現(xiàn),課文上又常有這樣的修辭現(xiàn)象,況且影響著我們對文意句意的領會和理解,那么我們?yōu)楹尾荒苤v一講呢?
(二)引導學生理解領會,不須指導運用
作為古典詩文中常見的修辭現(xiàn)象,我們只需知道并理解就可以了。教師在講解時,抓住互文的對稱結(jié)構,對等位置詞語互換包含的特性,學生就能很快明白。如此這般就行了,不需要指導學生模仿運用。
綜上所述,互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較為常見,這種修辭手法對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古詩詞,更好地領略中國古典文學的魅力不可或缺,因此,中學語文老師不應忽視它,不要為《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所局限,深入了解,對學生適當講解,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提升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欣賞水平和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