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玉
小學階段的學生,語言理解能力弱,音樂感悟能力不強,給唱歌課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師需在逐步擴大學生音樂視野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立歌曲中詞與曲的聯(lián)系,做好抽象感受與形象感受之間的過渡,讓學生展開“音樂想象”的翅膀。
“音樂想象”是一種心理現象,它是音樂由抽象感受到形象感受的一座橋梁。人們在欣賞、演奏或演唱音樂作品時,往往通過“音樂想象”來塑造音樂中的形象,從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
下面以《賣報歌》為例,談談如何在唱歌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音樂想象”的能力。
1.以背景故事為先導,啟發(fā)“音樂想象”。
《賣報歌》有著特殊的創(chuàng)作背景。1933年聶耳在上海聯(lián)華影片公司工作時,結識了一位名叫“小毛頭”的賣報女孩,了解到報童的艱難生活,就以她為原型,于年底寫成了《賣報歌》。
學唱歌曲前,把這個創(chuàng)作背景簡要地介紹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一步一步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想象”的空間里。通過介紹,讓學生了解到舊社會里窮苦兒童的苦難生活,從而在學生心里埋下對報童無比同情之感,為接下來學唱時展開“音樂想象”做好先導與準備。
2.以歌詞、課本插圖為基礎,開展“音樂想象”。
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教學時,通過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細致地分析、體會歌詞,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舊社會的報童無依無靠,吃不飽,睡不好,穿不暖,在凄風苦雨中奔跑叫賣。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象”。
音樂課本中的彩色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賣報歌》一課中的插圖描繪的是舊社會里的小報童,饑寒交迫,滿身的泥水,在大風大雨里滿街跑來賣報的情景。它把歌曲的主要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地表現出來,符合兒童對形象事物樂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認識特點。在兒童音樂思維形象化過程中,插圖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動學生進一步展開豐富的“音樂想象”。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課本插圖的作用,要讓學生邊唱邊看彩色插圖。在彩圖的視覺作用下,隨著歌曲的旋律,學生的思維就會很快進入想像的空間,插上“音樂想象”的翅膀。
3.以創(chuàng)編舞蹈為延伸,拓展“音樂想象”。
舞蹈與音樂就是一對有機的結合體,是形體美與音樂美的交融。《樂記·師乙篇》記載道:“故歌之為言也……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闭f的是唱歌唱到激動時,不知不覺地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跳起來了。由此可見,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chuàng)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感悟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想象”。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根據歌曲中描寫的舊社會報童的生活情景,編成舞蹈,自唱自跳,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舞和曲緊密結合,有助于學生“音樂想象”的進一步展開。
蘇霍姆林斯基對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曾經作過這樣精彩的描述:“音樂是思維強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沒有兒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發(fā)展。音樂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兒童面前揭示出現實中各種各樣事物和現象的獨特之點。音樂——想像——幻想——創(chuàng)造,這便是兒童所走過的發(fā)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樂的旋律在兒童心上喚起鮮明的想象,這種旋律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不可比擬的手段。”音樂想象一直伴隨著音樂的出現,而閃爍著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樂教育中以其獨特的奇異功能,發(fā)展著兒童的心智能力。
(作者單位:巴彥縣育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