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芳 謝兆華
小學語文教材是小學生閱讀的最初內容,這些課文語句優(yōu)美、選材新穎、構思獨特,因此,閱讀教學應該以課文為基礎,引導學生仔細品讀課文內容,認真推敲作者的表達方式和用詞,深刻領悟課文的情感。
(一)在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活力
讀書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讀書有所思,方能有所得。要正確理解文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先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活力。
要學生提問題,不難,難就難在如何讓學生圍繞課文提出有質量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敢問、善問。在對題目的質疑中,可以在最初閱讀時教學生圍繞題目用“誰”、“為什么”、“怎么樣”等來提問;在對文章的的質疑中,可以教學生圍繞課文的表達方法、課文中的人物想法或做法、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等等來提問。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針對題目,可以提:為什么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自己的花通過怎樣的方式給別人看?等問題;針對課文,可以提:本文運用怎樣的表達方式使文章寫具體?為什么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等問題。心中有了疑問,不要止步,還要教學生帶著問題反復讀書,邊讀書邊思考,直到解決疑問為止。在最初階段學生需要教師耐心地引導,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后,學生的質疑就會慢慢地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并成為閱讀時的習慣,他們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很自然地就會在腦海里產(chǎn)生這些問題并進行思考了。
(二)在閱讀教學中,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是有靈魂的,文章的靈魂直接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如何讓學生準確地觸摸文章的靈魂,感受作者的感情呢?這可不是通過言傳就能夠實現(xiàn)的。它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有效的語境,把用文字敘述或描寫的景象、人物、事物,通過閱讀,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中去,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從而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設有效的語境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把握文本的內涵,創(chuàng)設真實的語境
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對文本的內涵進行深入的體悟,從而創(chuàng)設體現(xiàn)文本內涵的真實語境,學生就能在一定的語境中,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內容,感受作者的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涵。例如四年級上冊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小錢的生命危在旦夕,急切需要骨髓移植。在這時,有一個青年愿意捐骨髓給他。學生在閱讀時,通常只停留在捐骨髓的層面上,這樣的理解比較表面。在教學中,我強調兩個人互不相識;其中一個在杭州,另一個則在臺灣;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正襲擊臺灣這些具體的環(huán)境,讓學生聯(lián)系這些環(huán)境進行想象,并假設自己是那個青年,自己會怎樣做。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主人公的無私奉獻精神,并感受到臺灣和我們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血濃于水的感情。
2.優(yōu)化組合語文資源,創(chuàng)設豐富的語境
當我們的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理解的范圍,當我們在教學中只依靠文本資料無法被學生所接受時,就應該借助于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創(chuàng)設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贊揚了周恩來為了拯救深受外國人欺負凌辱的中國人民,而發(fā)出要為振興中華而發(fā)奮讀書的偉大志向。然而由于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生活背景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學生無法就單獨閱讀文本理解作者感情,經(jīng)過思考后,我決定嘗試先放棄對課文講解,轉而呈現(xiàn)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資料來創(chuàng)設語境。我收集了關于當時中國人如何在自己的地方受外國人欺凌的文字資料、錄像資料,向學生展示,也鼓勵學生自行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進行交流。有了這一步的情感鋪墊,學生自然地置身于一定的語境之中,充分感受到當時中國人民的滿腔憤怒。這樣,學生與文本、作者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周恩來的激情,產(chǎn)生更深層次的感悟。
(三)在閱讀教學中,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閱讀中應有自己的感悟,并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边@句話明確了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讓學生親自體驗閱讀的過程,并發(fā)表獨立的見解。
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個性、愛好,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經(jīng)歷和知識儲備,這必然決定了他們對所讀的文章理解的不同。例如在讀了四年級上冊的《烏塔》一課后,提出了各自的見解:有的同學認為烏塔很勇敢,能夠在14歲就獨自一人游歷歐洲;有的同學認為烏塔做事很有條理,在每一次出游前都會做好準備工作;有的同學認為烏塔是缺乏安全意識,沒有將旅程中的各種危險因素考慮周全。對于學生們的不同見解,我先給以肯定的鼓勵,然后再進行引導討論,讓學生在多個環(huán)境前提下去思考、去辯論。
發(fā)表見解有多種的形式,可以是口頭交流,可以是讀書時寫的讀書筆記,也可以是讀完書后寫的讀書感想。在教學中,我會根據(jù)需要采用各種形式,并讓學生將之形成習慣。這為他們在課外的閱讀中鋪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閱讀前,選適當材料
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得到知識的滋養(yǎng)、藝術的熏陶。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的工作,根據(jù)現(xiàn)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的材料。如語文教材“回顧與拓展”推薦的書目、在《現(xiàn)代小學生報》、《故事會》、《作文小天地》等等報刊雜志上的精彩小文章、小故事,我都會先自行閱讀,然后根據(jù)日后教學的需要,有選擇地推薦給學生閱讀。幫助學生選擇閱讀材料,并不是要對學生作一個硬性規(guī)定,只準學生看什么或不準看什么,而是給出多種材料,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這樣才能刺激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閱讀時,寫讀書筆記
在閱讀中,把讀到的好詞佳句積累下來;在有感想的文段旁邊寫幾句旁批;讀完文章后,寫一寫感想。這些方法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都有著巨大的作用。在課內閱讀時,學生已經(jīng)對做讀書筆記形成了一種習慣,在課外閱讀中,就應鼓勵學生繼續(xù)邊閱讀,邊寫感受。寫什么,怎樣寫,完全由學生讀書的興致所決定,沒有數(shù)量、質量等的硬性規(guī)定,因此學生就更樂于做了。本班學生在閱讀時,或多或少都會寫下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對詞語的理解,有的聯(lián)想到自己的做法,有的用英文寫,有的還配上了精美的圖畫。這些對他在交流閱讀感受時積累了很好的材料。
(三)交流時,尊重個性差異
一個人的閱讀能力與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個人的興趣愛好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由于年齡、閱歷、知識、能力的不同,閱讀理解上也會產(chǎn)生差異性。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時,要對閱讀主體的個性特點充分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學生的見解,引導學生向更深的層次思考。如閱讀《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一書,有的學生認為他有著一股不屈不撓的韌性,正是這股韌性,促使他成就了一番事業(yè);也有的學生認為這不是他的功勞,而是他父親對他的監(jiān)管到位,才促使他有了成就。這些觀點,我都會給予肯定,并且會引導學生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郎朗的成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閱讀成功感,才會越讀越想讀。
(四)組織多種讀書活動,養(yǎng)成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yǎng)成習慣才行?!币獙W生把課堂上學到的閱讀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把閱讀養(yǎng)成習慣?,F(xiàn)在的小學生,課余時間的誘惑比較多,如各種各樣的電腦游戲,精彩紛呈的動畫片。如何讓學生在有限課余時間里騰出時間來進行閱讀,而又不覺得是一種負擔呢?這就需要各種各樣有趣的活動來幫忙了。利用小學生喜歡活動、喜歡競賽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各種各樣的讀書活動,如每天課前十分鐘的語文沙龍,定期評選讀書小明星,舉辦讀書手抄報比賽、讀書漫畫比賽、讀書體會的展示,組織活潑的讀書交流會、名書鑒賞會等等。在這些豐富的活動引導下,學生的閱讀激情會持續(xù)高漲,慢慢地,閱讀就會悄無聲息地在學生心中扎根,知識便會在學生心中發(fā)芽、開花。
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選擇適當?shù)恼n外閱讀外,還要適時地推薦。在教學中,我會根據(jù)教學進度,圍繞教學內容,選擇一些文章、資料供學生選擇閱讀。如教學五年級下冊“愛護大自然”一組課文時,我推薦學生讀《森林報》;在教學“童年的故事”一組課文時,我推薦學生讀高爾基的《童年》、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等等。另外,《中小學生報》的語文天地、《語文素質報》,也有很多與本組課文相關的資料,因此我組織了全班學生訂閱了這兩份報紙,并進行閱讀。我也會個人訂閱《故事會》、《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存放在班級圖書角,自己看完了以后,把與本組課文相關的文章做好標記,向學生推薦。結合教材內容、教學進度向學生推薦閱讀材料,才能使其更好地遷移課內閱讀時學到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