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茂偉 楊香菊 魏燕 蔚慶玲
牙周炎是口腔疾病中最為普遍的感染性破壞性疾病之一,主要是由牙周致病菌作為始動因子而造成的牙周支持組織炎癥性破壞,最終導致牙齒的脫落[1]。牙周炎不僅嚴重影響口腔健康,而且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研究表明:牙周基礎治療對于牙周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而牙周基礎治療對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脂和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響是近幾年來研究的熱點[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評估牙周基礎治療對中、重度牙周炎患者血脂和Hs-CRP的影響,從而揭示牙周基礎治療在牙周炎人群中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作用。
納入2014-01~2016-12陜西師范大學醫(yī)院口腔科診治的40 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 男性23 例、 女性17 例, 年齡40~69 歲, 平均(51.2±7.3) 歲。所選患者均在我院口腔科門診確診為中、重度牙周炎,接受治療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病例納入標準: ①中重度牙周炎診斷標準[3-5]: 平均AL≥1.6 mm, 鄰面AL≥3 mm的位點分布于3 個位置不同區(qū)域或至少6 顆牙齒但不超過8 個部位鄰面CAL≥3 mm; 口內有3 個區(qū)有1 個或多個部位鄰面CAL≥5 mm, 缺失牙數(shù)不超過14 個,(指拔除第三磨牙,正畸拔牙,外傷導致牙齒脫落和先天缺牙除外); ②患者均在治療期間進行口腔清潔;③依從性強,愿意接受本臨床研究。 排除標準: ①年齡≤19 歲或≥70 歲的患者,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②具有其他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肝炎等疾病)患者; ③半年內有牙周治療史; ④不愿意接受本臨床研究,依從性差的患者。
由1 位牙周醫(yī)生進行牙周檢查,牙周檢查項目包括: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 PI)、探診出血指數(shù)(bleeding on probing index, BOP)、牙齦指數(shù)(gingival index, GI)及臨床牙周附著喪失指數(shù)(clinical periodontal attachment loss index, CAL)。并在確診為中、重度牙周炎后的1 個月內進行口腔衛(wèi)生和全口潔治的指導, 分4 次進行牙周刮治以及根面平整,并確保接受治療后不使用抗生素,在治療后的3 個月和6 個月分別評估這40 例患者的牙周狀況。
對納入對象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 6 個月抽取空腹外周靜脈血,進行化驗檢測。Hs-CRP使用透射免疫比濁的方法進行檢測,Hs-CRP試劑盒由芬蘭orumdmgnoshca提供,靈敏度為0.05 mg/L, 正常值0~3.0 mg/L;總膽固醇(cholesterol total,TC)應用膽固醇氧化酶的方法;甘油三酯(glycerin trilaurate, TG)應用甘油磷酸氧化酶一過氧化物酶檢測法;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應用ELISA檢測法。上述指標檢測由陜西師范大學醫(yī)院檢驗科完成。
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后3 個月、 6 個月, 與治療前相比,牙周狀況均明顯改善, PI、 BOP、 GI、 CAL均明顯下降, 且治療后6 個月BOP、 GI 兩項低于治療后3 個月,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圖1)。
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后3 個月、 6 個月, TC、 TG以及Ox-LDL與治療前對比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后3 個月、 6 個月, Hs-CRP與治療前對比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及圖2)。
表1 患者牙周基礎治療前后牙周狀況比較
注: t1、 P1為治療后3 月與治療前對比, t2、 P2為治療后6 月與治療前比較, t3、 P3為治療后6 月與治療后3 月對比
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會產生多種炎性因子,是多因素影響的慢性炎癥反應。 動脈粥樣硬化是具有慢性炎癥反應特征的病理過程,其發(fā)展始終伴隨炎癥反應。其基本病變?yōu)檠装Y反應共同作用、動脈內膜的脂質沉積、內膜灶狀纖維化、粥樣斑塊的形成,致使管壁變硬、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并引發(fā)一系列繼發(fā)缺血改變[6-7]。研究發(fā)現(xiàn)牙周炎引起的炎癥反應同樣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主要是因為其炎癥免疫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α及Hs-CRP等血清炎性因子,而這些細胞因子、炎性介質會導致血小板大量聚集與黏附,形成脂質細胞,沉積血管內膜,使血管平滑肌細胞迅速肥大,血管管壁加厚[8]。
圖1 牙周基礎治療后牙周指數(shù)的變化
分 組血脂指標TC(mmol/L)TG(mmol/L)Ox-LDL(μg/L)Hs-CRP(mg/L)治療前6.25±1.032.32±0.76485.31±72.104.25±1.23治療后3 月5.52±1.01①1.65±0.35①355.14±92.03①2.01±0.85①治療后6 月5.13±1.32②1.54±0.25②349.05±88.19②1.99±0.33②
注:①為治療后3 月與治療前比較, ②為治療后6 月與治療前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2 牙周基礎治療后血清學指標的變化
牙周基礎治療可降低血脂水平,可能是因為牙周感染的控制和炎癥程度降低繼發(fā)全身炎癥反應降低,目前國內外已有牙周基礎治療對血脂影響的研究。D'Aiuto等[9]的研究結果認為牙周基礎治療3 個月后,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TC水平明顯降低。而de Boer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經牙周基礎治療3 個月后,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的水平顯著提高,研究認為牙齦普林單胞菌細胞壁脂多糖能夠刺激牙周組織產生白細胞介素,IL-1β,TNF-α,這些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和內毒素滲入深層組織或血液后會使脂肪代謝發(fā)生改變從而引起血脂升高。而由于脂類在血管壁局部的堆積、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而受損傷之處血小板黏附、形成血栓、粥樣斑,逐漸發(fā)展為動脈粥樣硬化[11]。目前有許多的研究表明,TC、 TG、 LDL-C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因素,絕大多數(shù)以LDL-C形式存在的脂類,是通過Ox-LDL的形式來發(fā)揮作用[12-13]。Ox-LDL對粥樣硬化的形成至關重要,Ox-LDL對于內皮細胞而言是有細胞毒性的,其對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存在的單核細胞可能具有化學誘導作用[14]。而HDL-C可與動脈粥樣硬化對抗,主要通過從血液逆轉運膽固醇至肝臟,并且通過清除粥樣斑塊內的脂類進行發(fā)揮作用,因此,HDL-C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保護因子,要對抗動脈粥樣硬化可提升HDL-C的水平[15]。故從研究血清脂類的水平變化方面而言,牙周基礎治療可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通過牙周基礎治療后,TC、TG、Ox-LDL、Hs-CRP均明顯下降,因此推測牙周基礎冶療后,血清脂類水平、Hs-CRP的變化有利于預防動脈血管粥樣硬化。
本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較其他實驗的差距有可能是以下因素造成的:不同種族、年齡、不同程度牙周炎、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測量標準[16-17]。本實驗通過對血脂與Hs-CRP在進行牙周基礎治療后的變化觀察得知,通過對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基礎治療,可降低血脂和Hs-CRP的水平,進而有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為臨床上提供新的診治思路,今后擬就牙周基礎治療前后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改變進行進一步論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