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是醫(yī)學教育一個非常特殊、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涉及的理論知識內容繁雜,臨床工作對象特殊,需要醫(yī)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1]。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第5學年,長達4周的兒科臨床實踐中,由于對專業(yè)知識理解不透徹,很多同學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無法做到對疾病系統(tǒng)而深入的理解。而對兒科臨床實踐的教學,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為灌輸式,學生時常感到枯燥無味,抓不住重點,學習效率低,教育收效甚微[2]。因此,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從而提高學生對兒科臨床實踐的積極性及效率一直是兒科教師們探索的問題。本研究將微課-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引入兒科臨床實踐中的理論和技能教學,結合兒科特點,將微課融入臨床實踐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兒科教學各個知識點中,比較分析微課-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按時完成4周兒科實踐的臨床醫(yī)學專業(yè)5年制的醫(yī)學生共120名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未按時完成兒科實踐,包括實踐期間有缺席、曠課,考試時有缺考、作弊行為的醫(yī)學生。將選取的醫(yī)學生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名。試驗組中,男16名,女44名,年齡23~26歲,平均(24.25±0.64)歲;對照組中,男20名,女40名,年齡23~27歲,平均(24.32±0.76)歲。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學校及學制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病例 選擇根據《兒科學(第8版)》的教學大綱內容,隨機地選擇常見的多發(fā)典型病例,利用影像學檢查以及實驗室檢查等,讓學生可以綜合分析體格檢查、病史以及輔助檢查等內容給出一個初步診斷。
1.2.2 實驗方式 針對所有學生展開臨床技能教學和理論知識講解,所有授課需要由同一位老師完成。理論知識講解部分:試驗組采用微課-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方式(其中,微課15 min,之后進行傳統(tǒng)理論授課),而對照組則僅僅使用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這兩個小組的理論教學時長均為45 min。臨床技能教學部分:在試驗組中應先對相關病例的臨床技能微課教學,然后在患兒床邊做好體格檢查以及詢問病史工作,根據病史以及檢查結果給出初步診斷、診斷依據以及診療方案。在對照組中則使用模型對臨床實踐進行模擬。
理論課教學評價:所有理論知識學習完畢以后,本院的教育培訓部舉辦統(tǒng)一的考試,另一位老師完成閱卷評分工作。臨床技能教學評價:采集患兒的病史信息,并且做好體格檢查工作,得到初步診斷、診斷依據以及診療方案,所有項目都是20分,滿分是100分。
針對學生滿意程度設計調查問卷,調查兩組學生對各自臨床實踐情況以及教學方式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和“不滿意”,在學習結束后統(tǒng)一發(fā)放,該問卷采用不記名形式,由學生獨立填寫,當場收回。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試驗組、對照組,各60份,有效回收率100%。把學生反饋情況做出統(tǒng)計和分析。
采用SPSS 25.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yōu)椋?82.47±2.84)分,對照組為(71.23±5.46)分,試驗組理論考試成績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臨床技能考試成績?yōu)椋?1.77±2.38)分,對照組為(64.08±2.70)分,試驗組臨床技能考試成績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臨床技能考試成績比較(分,±s)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臨床技能考試成績比較(分,±s)
理論成績 82.47±2.84 71.23±5.46 14.10 0.00病史采集 15.72±0.78 12.73±5.46 16.21 0.00體格檢查 16.22±0.61 13.08±1.27 17.25 0.00入院診斷 16.95±0.70 12.80±1.21 23.08 0.00診斷依據 16.47±0.70 12.65±0.94 25.30 0.00診療方案 16.42±0.74 12.82±1.19 19.93 0.00總分 81.77±2.38 64.08±2.70 38.08 0.00
對兩組學生進行滿意度調查,100%收回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兩組醫(yī)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比較,試驗組較對照組教學方式滿意人數明顯更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微課全稱微型視頻課例主要的呈現(xiàn)形式是教學視頻,根據學科涉及到的知識點(考點、重點以及難點)、實驗操作、習題例題以及疑難問題等展開的教學和相應資源巧妙地結合起來,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huán)境”[3]。其核心就是微視頻,此外還涵蓋微課件、微教案以及微習題等[4],并以動畫、視頻、聲音、圖像等多媒體形式全方位展示出來,內容簡短精致,重點突出,畫面新穎,不僅能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在移動化、可視化、碎片化和非線性化的學習中取得收獲[5]。在兒科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主要對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并且要讓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總有學生不能熟練掌握學科知識點、操作比較生疏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臨床教學涵蓋的內容非常多,其理論知識枯燥無趣,抽象概念較多卻很難實體化等。當今發(fā)展趨勢下,傳統(tǒng)的臨床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們的需求,以往有研究[6]將案例教學、PBL聯(lián)合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應用于兒科教育中收到較好效果。而近年來,微課由于其獨特的教學方法以及非常明顯的教學成果,受到了師生們的認可與青睞。因此既往有研究表明,將微課教學運用于兒科臨床實習教學,更容易被學生接納[7]。同時,也有研究表明,微課教學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效果,更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及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8]。雖然微課逐漸讓教學手段變得更加豐富,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熱情,適合在兒科臨床教學當中推廣使用。盡管微課有很多優(yōu)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微課教學可以取代傳統(tǒng)模式的課堂教學:(1)微課無法在短暫的十幾分鐘之內展現(xiàn)出課堂全部知識點,它只能把重點突出來,方便學生學習與記憶,如果想要深入地對知識點進行學習,還要在課堂上進行具體講解。(2)微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缺乏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很多學生認為課堂上能夠和老師直接進行互動,并且得到老師的指導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微課雖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9]。故將微課教學法聯(lián)合傳統(tǒng)教學法,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結合兩種教學法的長處,利于兒科的教學。
表2 兩組學生教學方式滿意人數比較(人)
本研究表明,試驗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以看出在兒科臨床實踐理論教學中,傳統(tǒng)教學與微課相結合的模式要比傳統(tǒng)模式的教學更容易讓學生學習成績得到提升,國內也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引進微課能有效讓學生學習成績得到提升[10-11]。本研究還能看出,試驗組中的臨床技能考核成績要比對照組高很多,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在傳統(tǒng)模式的臨床技能教學中是通過模型來對臨床實踐進行模擬,由于實驗模型和真實的患者有所不同,而且在現(xiàn)場有很多學生觀摩,很難仔細地觀察到完整的操作步驟以及細節(jié)問題,這對于學生操作能力有很大影響。但是將實踐學習和微課教學巧妙地結合起來,針對真實的患者進行體格檢查以及病史詢問,能真實地把臨床實踐的所有過程展現(xiàn)出來,對于重點難點部分進行詳細剖析,更方便學生掌握操作要點,從而有效提升學習成績。
通過滿意度調查表可以看出,兩組醫(yī)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比較,試驗組較對照組教學方式滿意人數明顯更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也體現(xiàn)了微課能讓教學資源變得更加豐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其學習興趣[12],十分利于臨床實踐和學習交流。
本研究表明,把微課程引入到兒科臨床實踐當中,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考核成績,和傳統(tǒng)形式的教學相比,學生更滿意微課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所以,把微課引入到傳統(tǒng)的兒科臨床實踐教學當中,能更好地解決實踐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更好地順應高效教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