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紅
【摘要】識字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生學習最基礎的一步。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的基本任務,是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基礎。部編版小學教材中,通過將不同的活動引用到學生識字的過程中,使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教材中將更科學、更多樣的方法融入在識字教學中,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效的識字。本文主要針低年級識字教學方面展開討論。
【關鍵詞】巧借語境 識字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8-0045-02
一、識字教學的意義
我們?yōu)楹我R字呢?識字是為了能夠閱讀,能夠寫作。能夠更好地學習知識,認字是學習最基本的一步,只有識字才能更好的理解知識。就如一項工程,如果要完成一棟牢固和結實的建筑就必須要打好地基,只有地基建好了才能夠在建高樓時事半功倍。所以我們小學階段就必須要打好識字這個基礎,為學習這棟高樓打下堅實的“地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識字的總目標是:認識3000個左右常見漢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所以教師必須對此引起重視,要在課堂中為學生們講解每一個文字的字音、字形和字義。在學校里,有許多的學生在學習文字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只識字不識音的情況,他們可以準確的認出每一個字,卻不知如何拼寫一個字的拼音,而且這種現(xiàn)象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如果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錯過了字音的學習,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對于普通話的學習會變得困難,也無法正確寫下文字的拼音。識字和寫字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工具,是學生習得語言形成讀寫能力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識字方法,才能夠認識到一定數(shù)量的字詞,才有能力理解文字材料,從而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識字教學任務,讓學生為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遵循兒童認知規(guī)律,把握課程標準理念
對于兒童來說,他們的認知能力還處于發(fā)展時期,認知能力還比較弱,而且對于自己的學習自律能力也相對較弱,他們對于自己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很容易遺忘,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學生識字的時候要為學生反復的鞏固知識,特別是教師在課堂上剛剛教授完之后應該要馬上為學生鞏固知識,在短時間內(nèi)的反復鞏固知識內(nèi)容能夠將知識記憶的更加牢靠。一般情況下,孩子的年齡小對于認識一個文字的辨認經(jīng)歷要先是局部再是整體,比如說:“意”這個文字,如果我們要教會低年級的學生這個文字,我們首先就要先給這個文字進行分解?!耙狻边@個字上部分為“立”;中間部分為日;下面這個部分即為心。所以我們在教會學生這個文字之前,要分別教會學生“立”“日”“心”這幾個生字,根據(jù)這幾個簡單的生字記憶一個比較復雜的字。這樣通過對一個字的分解還可以更好的想象是解釋一個漢字的意義,即解決了一個漢字的形和義,又可以使學生更好的記憶一個漢字。
三、巧借語境,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1.在文本語境識字,提高識字的能力
低年級教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識字教學,所以教師就應該思考如何使學生更好的學習識字,更好的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小學教材“部編版”的教材一年級上冊的識字量為300個,所以每課需要學習字數(shù)大概為十一或者十二個,一節(jié)課需要學習到的字數(shù)量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更何況要讓學生一節(jié)課把它識記下來,記住它的音形義。所以教師在學習教授學生文字的時候就必須要通過一些比較靈活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在識字的時候結合一個字的文本語境去理解和掌握。如第二冊課文《小青蛙》,我們教學這篇課文時就可以結合文本的語境教授學生,如文中說“小小青蛙大眼睛”,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青蛙是一種體型較小的動物,而且眼睛是較大的。文中寫道“保護禾苗吃害蟲”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知道青蛙是一種能夠保護禾苗治理害蟲的動物。又如第二冊《猜字謎》,我們在學習這篇課文時結合文本的語境還能夠更好的解釋字的詞義。文中寫到:“言”來互相尊重,這句話中“言”就是說的意思,整體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和別人說話交談的時候就必須要互相尊重,所以這句話的字謎答案是請。下一句“心”至令人感動,此句話就是說心意到了就會讓人非常的感動,所以這句話的字謎就是情。日出萬里無云這句話的字謎答案是“晴”。水到純凈透明,這句話的字謎答案是清。這篇文章中很好的為孩子們介紹了這幾個字的義和形,之后再由教師教授他們讀音,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更好的記下這幾個文字音形義了。所以在識字的時候結合具體語境,能夠提高學生識字的能力。
2.在生活實踐中,鞏固積累
在生活中學習和感受漢字,漢字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我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也要結合實踐和生活。如教學第一冊《日月水火》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觀察太陽、月亮,也可利用多媒體設備觀察水景、火情、山脈、巖石、稻田、禾等物體,學習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文字。教學第四冊《雷雨》中的“垂”字,教師教學時出示一棵中間掛滿果實的樹,編順口溜:中間一個“千”,長橫在中線,果子掛兩邊,三長四短記心間。教師結合圖邊講解邊指導書寫。再如在第二冊《祖國多么的廣大》這篇課文中的“鳥”字,我們在學習這個字時可根據(jù)這個字形學習這個生字,“鳥”字是根據(jù)小鳥的形象而形成的漢字——象形字。所以教師在教授時可以運用課件演示給孩子們看:“鳥”這個字是如何通過小鳥的形象演變而來的,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平常在看到鳥類時觀察這個字是否和鳥的形象相符。我們置身于生活中,不知不覺的學會了漢字的音形義,了解了它的來歷。通過生活情境識字,把識字和認識事物統(tǒng)一起來,加速了學生對字詞的認知和理解,便于記憶,又充分的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多種方式有機結合,拓展識字渠道
(1)與游戲結合。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一提到游戲孩子們都會異常的興奮,所以我們在識字的時候也可以結合游戲進行教學,使孩子們樂在其中,也使孩子們能夠快樂的學習,激發(fā)孩子們對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經(jīng)常在課堂上組織識字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我們可以加入一些游戲:開心碰碰碰游戲,教師將一個漢字分為兩個部分制作成卡片,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將分開的漢字重新組成一個新的字,使學生在游戲中鞏固學習。在課堂上活躍了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能夠對生詞的記憶更加的深刻。
(2)與閱讀結合。學生識字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和閱讀,教師上課時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既感興趣又比較簡單的閱讀,如寓言故事、童話故事,通過閱讀讓孩子們學習新的漢字,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閱讀時朗讀出來,這樣既可以學習到了文字的“音”,又可以學習到文字的“義”。
總之,識字是開啟學生學習的一把鑰匙。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不應該孤立的,機械的教學學生識字,而應該遵循學生的識字規(guī)律,遵循語文教學規(guī)律,以學生為主導,采用科學的、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使學生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 [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