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卿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再現教材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本文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出了幾點思考,以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策略 興趣 有效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能夠推動學生探索新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感和求知欲,而小學學生正處于智力、思維等各方面的成長發(fā)育階段,對萬事萬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學習興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滿學習的動力,從而更加有效的推動小學語文的教學發(fā)展和改革,促進學生的成長。
一、故事激趣
兒童對于自己喜聞樂見的事物,能有效的保持注意力,而有趣生動的故事最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同時在講故事中還能夠潛移默化的加強學生的知識技能,讓學生記憶深刻。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材本身富含許許多多的小故事,教師應把語文知識貫穿于故事之中,使學生在聽故事中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常常思考,我們的語文課為什么不能像故事那樣娓娓動聽,為什么不能像故事那樣引人入勝呢?關鍵是教師要會集故事,要會編故事,還要善講故事。比如,學生學古詩時,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智力發(fā)育尚不成熟,對古詩尚無很好的理解能力,而如果把古詩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那么效果就大不一樣。例如在學習《一去二三里》這一文時,我首先帶領學生先通讀一遍古詩,然后根據古詩內容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在聽完故事后再問學生:同學們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了嗎?然后再向學生講解一遍古詩的意思,這樣學生們就能夠結合故事正確的理解這首古詩的意思了。[1]
二、比賽激趣
每個小學生都愛玩,都愛游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各種各樣的游戲,讓學生們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更能夠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同時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喚起學生的內驅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并增強學生的競爭與合作的意識。
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可以將之一競賽的方式演化出來,例如,在學習《平平搭積木》這一文中,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比賽,看誰搭的快,搭的好,搭的像。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好玩的心理,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得有效,學得快樂。又如,為培養(yǎng)學生愛語文、學語文,我讓學生比積分,把學生的作業(yè)情況、上課表現等等折成一定的分數,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一本積分本。每周一評比,優(yōu)勝者、進步者都有獎勵,達到一定的積分還可以變成一種權利——免做一次家庭作業(yè)。于是,小小積分本,激發(fā)了學生無窮的動力,孩子們對它珍愛有加,為了獲得更多的積分,學生便會努力學習,積極向上。
三、設疑激趣
疑”是積極思維的表現,又是探索問題的動力。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的濃厚的求知欲。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通過設置不同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這一文時,教師首先可以提問:“同學們見過奇怪的石頭嗎”?有的學生回答有,有的學生回答沒有,接下來教師可以再問:“同學們見過的奇怪的石頭是怎么樣的”?然后,學生們又會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此時教師再繼續(xù)提問:“同學們想不想看看更奇怪的石頭”?這一問提出,學生們便會對老師所說的石頭產生強烈的好奇感,迫不及待想看一看,這時,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看一看“黃山奇石”。通過這樣的層層設問,一步一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在好奇的心理驅使下對所學知識產生濃烈的興趣。
四、情境激趣
小學生在學習和接觸知識時,主要是以感性思維為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涵,創(chuàng)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及培養(yǎng)思維散發(fā)性。例如,在學習《菜園里》這一文時,教師在課前首先制作好課文中各類蔬菜的卡片以及蔬菜拼音的卡片,然后在課堂中首先教會學生掌握本文的生字字音,然后將課前準備好的畫有各種蔬菜和標有蔬菜讀音的卡片拿出來,將畫有蔬菜的圖片分給每個學生,而標有讀音的卡片則放在講臺上,然后讓學生輪流到講臺上,根據自己手中拿著的卡片,找到相應蔬菜讀音的卡片,并將其舉起來給其它同學看。對于找對的學生,教師應給予表揚,而對于沒有找對讀音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一步一步在情境中觀察,并鼓勵學生,直到找對正確的讀音。在這樣一個體驗式情境中,把本來死板的、不會動彈的文字,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鉆進了學生的腦海里,學生既能夠從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本文所學的蔬菜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更加喜愛對語文的學習。
五、表演激趣
表演或許是小學生與生俱來的本領。在未進入學堂之前,相信每個小學生都玩過過家家的游戲,而表演,正如重現過家家的情境。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表演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表演中獲得快樂,獲得學習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文時,課前首先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小白兔、小灰兔和老山羊的頭飾。然后在課中讓學生分別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和老山羊,并扮演小記者對“小白兔”和“小灰兔”進行采訪、提問,讓扮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同學來回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會不由自主的進入到教材描寫的情境中,這樣的表演不僅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同時也鞏固了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了內在思想情感,加深了對課文的記憶,既有趣又有效。
在語文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趣是一種教學手段,是一種教學過程,但不是最終的教學目的,而是教學目的的一個墊腳石。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掌握語文課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樂于學習語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總而言之,激趣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大膽探索,靈活運用,做到寓教于樂,以趣激學,使教與學真正成為“愉快的藝術”。
參考文獻
[1]黃有德.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1(9):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