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筆者深感責任重大,同時也常常感到有心無力。主觀上,是因為能力的欠缺,客觀上,是因為學校只是教育責任主體的一部分,作為個體的教師,很難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诖?,筆者想談一談作為教育主體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究竟應該承擔哪些教育責任,只有每一個責任主體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關鍵詞】教育;責任主體;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57-02
從教兩年來,筆者對教育產生了許多困惑,也漸漸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是一種合力,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才能培養(yǎng)出一名合格的學生——一個能夠在人格和經濟上獨立的大寫的“人”。
然而,這樣一個對教育的基本認知卻成為了當前教育最大的難題。我們的現(xiàn)狀是什么呢?一個家庭生下一個孩子,只是一味的寵溺,給孩子豐厚的物質條件,卻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因此,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許多壞習慣,甚至是性格的扭曲和不健全,家長也不去重視,認為孩子還小,就任其發(fā)展。等孩子到了學齡,將孩子送進了學校,有些問題就逐漸的暴露出來。當然,這其中有教師自身的原因。我們相當一部分有責任心、有良心、有教育情懷的好老師被部分家長和整個社會的風氣寒透了心。孩子犯了錯被老師批評,這是多么正常的事?可現(xiàn)在就突然變得不正常了,只要有老師批評、體罰學生的現(xiàn)象被放到網絡、自媒體這樣的“公眾”視野下,幾乎所有的輿論引導都指向老師的錯,媒體常常充當著推波助瀾、“助紂為虐”者。對于教育,中國古人早就有許許多多頗有價值的論述,對于教育的本質和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遠遠超出了今人的想象?!抖Y記·學記》中有:“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古人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長善救失”,助長學生的善,讓它們發(fā)展壯大,變成人生寶貴的財富、幸福的源泉,糾正學生的過失,讓學生回歸正途。這是從教育的根本——做人上來講的,所以古人有“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箴言。
一、家庭:行為習慣與品性的養(yǎng)成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就是在說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深深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大到孩子三觀的初成,小到孩子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無不受父母家庭的影響。這其中主要是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因為孩子的思想意識還沒有完全的成形,因此更多的是一種行為的模仿和習慣的養(yǎng)成。因此,父母的素質決定了孩子的教養(yǎng)。父母愛爆粗口,孩子也就會罵人。父母天天打麻將,孩子也就會沉溺于各種電子產品和游戲。父母隨地吐痰,孩子也就沒有公德心。父母整天吵架,孩子就會變得封閉內向,甚至會有心理陰影。父母不孝敬老人、不尊重老師,孩子也就沒有敬畏心。因此,我們許多家長抱怨孩子不好管,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究竟是誰不好呢?是父母自己不好!因為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跟父母學的。
因此,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尤其是身教重于言教。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然后要通過恰當?shù)姆绞阶尯⒆痈恼e誤和不良習慣,既不能簡單粗暴,也不能一味妥協(xié)。這就要求父母要有智慧。因此,會不會當父母很重要??傊?,孩子在家里一刻,父母就要擔起自己的教育責任。
二、學校:德行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
當學生走進學校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有形的教育就開始了。學校作為最大的教育主體,其最終目標是要培養(yǎng)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做人的根本在于德行。因此,德行的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今天的教育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之下,我們一味的強調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做人。以至于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所謂的“人才”,大多變成了麻木不仁、自私自利,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家國天下的“小人”,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那么作為學校和老師來說,要敢于作為、敢于管理,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標。一方面,要真正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質,要有管理能力、責任心和教育情懷,這樣的要求雖然很高,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解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合力,如果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產生的都是負面影響,那么,再優(yōu)秀的教師也回天乏力。
從能力的培養(yǎng)上來講,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做到因材施教,這也是很困難的,因為受到人數(shù)和個體差異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帶著功利化的目標來培養(yǎng)學生。否則教育就會變質,也不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的例子屢見不鮮,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一種警示。教育是一種不能立馬見效的工作,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偏離了這一根本規(guī)律,所有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
三、社會:價值觀的引導
“家庭”和“學?!弊鳛榻逃膬纱笾黧w,雖然都很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被“社會”這個無形的群體牽著“鼻子”走。因為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它關乎人心、關乎價值觀,而價值觀是一個人確立一切人生目標的根基。
當今社會,金錢至上的觀念致使拜金主義者趨之若鶩,人們的欲望一天天的膨脹,各種惡象、怪象橫生,所以老人們常常感嘆“現(xiàn)在的社會究竟怎么了”。在這樣一種價值觀的引導下,家長們整天忙著賺錢而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價值觀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眼里只有錢,認為錢才是最重要的,從而忽視了作為人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很多教師也僅僅把這份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整天眼里盯著那一點微薄的收入,而忽視的這份職業(yè)的神圣性,雖然也不乏有責任心的好老師,然而大本已失,回天乏術,只能在遇到問題時抱怨社會、抱怨體制。
總之,要想使我們的教育真正健康化、正?;?,必須要有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從價值觀上引導我們前進。同時我們每一個人作為社會的獨立個體,都有責任和義務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作為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風,要以“道德、詩書傳家”,而不是“富貴傳家”;作為學校,要抓住教育的大本,以德育人,以才輔人。要多一點理想主義,少一點功利化;作為施教者,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首先要做好我們自己的本分。要做好父母,就必須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尤其的做人的教育,要真正懂得言傳身教。要做好老師,就必須要有教育情懷,要秉承著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為天下蒼生謀福的堅定信念,要真正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參考文獻
[1]曾智昌.論《未成年人保護法》對學校教育原則的規(guī)約[J].教學與管理,2010(19).
[2]李春玉.試論創(chuàng)新教育原則及其確立依據[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09).
作者簡介:馮全彬(1992,9-),男,漢族,陜西漢中,從事國學;教育,大學本科,普通教師,畢業(yè)于陜西理工大學,現(xiàn)就職于漢中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