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華
摘 要 閩楠俗稱楠木,為樟科楠木屬常綠大喬木,被列入國家珍貴樹種名錄第一批名單和廣西珍貴樹種目錄名單,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國家二級珍稀漸危種。近年來,市場對優(yōu)質(zhì)木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木材稀缺現(xiàn)象嚴重,故此閩楠的價格居高不下,發(fā)展前景一片光明?;诖?,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興安縣摩天嶺林場為例,探討閩楠的主要特征及其育苗與造林技術。
關鍵詞 閩楠;育苗技術;造林技術;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792.2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2.040
閩楠是一種常年綠植,樹形高大,又名香楠或楠木,在我國的福建、江西、廣西、廣東等地廣泛分布。閩楠具有耐腐性好、材質(zhì)結構細密等特點,且楠木經(jīng)久耐用,被廣泛應用于高檔家具市場,在古代更是權利與財富的象征[1]。但是,近年來,由于人們的過度采伐,閩楠已接近瀕危狀態(tài),需要受到管理部門重點保護。
摩天嶺林場位于廣西東北部的興安縣,地處湘桂走廊,是漓江、湘江發(fā)源地,位于北緯25°18′~
25°54′,東經(jīng)110°15′~110°55′。摩天嶺林場林區(qū)分布在興安縣10個鄉(xiāng)鎮(zhèn)的9個鄉(xiāng)鎮(zhèn)中,周邊與40個自然村相連,勞動力豐富,已經(jīng)熟練掌握各種林業(yè)勞動技能,是閩楠的重要種植地?;诖?,以摩天嶺林場為例,展開閩楠造林技術的應用探討。
1 閩楠的主要特征
閩楠為中國特有植物,為樟科楠,成年閩楠樹高可達25 m,胸徑可達2.5 m,樹皮為淡黃色,呈片狀剝落,樹干通直無分叉,樹冠濃密。閩楠對于生長環(huán)境要求較高,多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我國南方春季多雨地帶分布較為廣泛。閩楠花期在4月,花序為緊縮不開展的圓錐狀,10—11月為閩楠的果期,果實呈橢圓形或者長圓
形[2]。閩楠喜陰,根系較為發(fā)達,適于生長在砂壤土中,而且砂壤土的排水較好。閩楠有野生和林場培育2種,野生閩楠主要生長在山地溝谷闊葉林中,多與木荷、青岡櫟等樹種混生,對于生態(tài)調(diào)節(jié)效果較好,但目前野生閩楠已瀕臨滅絕,多以林場人工培育為主。自然狀態(tài)下,閩楠初期生長較為緩慢,60~70年生以后達到生長旺盛期。閩楠幼苗較為常見,且具有較強的天然更新能力。
閩楠木材材質(zhì)堅韌,而且有一股淡淡的香氣,木質(zhì)為淡黃色。閩楠具有較好的加工性能,削面光滑平整,木紋紋理美觀大氣,在造船、工藝雕刻及高端家具市場被廣泛使用。
2 閩楠的育苗技術
2.1 種子采集、貯藏與催芽
閩楠育苗的第一步就是對種子進行采集,采集時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1月上旬到12月中旬。果實表皮烏黑發(fā)亮,果肉松軟,即成熟。將采集到的果實置于竹箕內(nèi),用手搓去種皮,再用清水淘洗,除雜質(zhì)及不飽滿的種子,稍陰干后即可短途運輸和短期貯藏。短期貯藏時宜將洗凈陰干的種子混沙層積,沙的濕度以手捏成團,手松即散為宜。
閩楠種子催芽用3‰的高錳酸鉀浸泡種子2 h后,室外用沙床催芽,直至幼苗生長至5~8 cm。沙床催芽必須選擇新鮮沙石,嚴禁使用陳舊沙。催芽時需在沙床表面加蓋塑料薄膜增溫,并加蓋鐵絲細網(wǎng)防鼠害。
2.2 苗木培育
育苗容器選用塑料袋或無紡布袋,優(yōu)先選用無紡布袋。育苗基質(zhì)按黃心土40%+發(fā)酵后的菌渣40%+塘泥19.5%+鈣鎂磷肥0.5%配制,菌渣比例應根據(jù)苗圃灌溉設施及造林需要合理配比,若菌渣比例過高,盛夏苗木易缺水。
芽苗移栽在每年的3月下旬到5月上旬最佳,當氣溫穩(wěn)定回升在20 ℃以上,芽苗高5~8 cm時即可移栽。于移苗前1天,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將芽苗淋透,并覆蓋塑料薄膜。移栽時用竹簽在容器袋中央插1小孔,深約3 cm,將芽苗栽植于小孔內(nèi)(如根系過長,可適當剪短),并及時淋水,保持基質(zhì)濕潤。移栽后,每2 d澆水1次,天氣干旱時則每天早晚各澆1次。
當苗木長出2~3片葉后,結合除草松土,開始追肥。初始追肥,以腐熟麩餅液態(tài)肥為主,也可施經(jīng)過稀釋的沼液或濃度為0.2%~0.5%的化學肥料,施肥后要及時用清水沖洗幼苗葉面。6—9月,每15 d淋施0.5%~1.0%的45%硫酸鉀型復混肥(N、P2O5、K2O的比例為15∶15∶15)水溶液1次。芽苗移栽后要及時加蓋遮光度為50%~60%的遮陽網(wǎng),直至10月方能撤除。溫度高于35 ℃時,中午應采用霧狀噴灌降溫。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采用人工除草,清除容器內(nèi)、床面和步道上的雜草。楠木苗期病害較少,只需在高溫高濕季節(jié)適時噴灑多菌靈、咪鮮胺等殺菌劑防病。
3 閩楠的造林技術
3.1 林地選擇
閩楠造林在選擇林地時較為嚴苛,林地空氣要相對濕潤,具有較高的腐殖質(zhì)含量,且要求土層深厚,大多集中在山區(qū)半陰坡山腰中下部或者河邊臺地,也可選擇在山區(qū)溝谷兩側[3]。造林時營建混交林可以較好地提高閩楠的成活率,但對于混交比例要嚴格控制,目前,各林場采用較多的混交比例為3∶1,閩楠占到整個林場75%的目的樹種。
3.2 林地清理
對造林地的雜草及灌木要做好全面清理工作,清理出來的雜物以帶狀形式規(guī)律堆砌在林場內(nèi)部,這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腐爛,可增加土壤的腐殖質(zhì)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在清理灌木時,要注意保留閩楠混交林的比例。
3.3 整地
整地形式為水平帶狀,整地結束后挖定植穴,規(guī)格為50 cm×50 cm×40 cm。閩楠幼苗種植密度可適當加大,每公頃可植樹1 335株左右,如此計算株行距大約在2.5 m×3.0 m。隨著閩楠的生長,逐漸間伐,后期密度可控制在每公頃600~900株左右。
3.4 回土與施基肥
回土前要清除石塊,并將土塊打碎,回土時間為造林前一個月,回土順序為先表土后心土,當回土達到1/3深度時,施加2.0 kg的復混肥或者0.25 kg的復合肥作為閩楠幼苗生長的基肥,肥料需與土壤混合均勻。回土完成后,穴面要比原地面高出10 c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