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玲珊,孫萬京,楊岳云,苑雙蕊,曹振東
(承德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本部放射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CT灌注成像可在體反映腫瘤的血流灌注及血管生成情況。既往研究表明,宮頸癌放化療前后灌注參數(shù)動脈血流量(arterial flow,A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和清除率(clearance,CL)存在明顯差異[1],然而有關(guān)中晚期宮頸癌單純放療與同步放化療治療前后CT灌注參數(shù)變化趨勢的研究鮮見,故本文對CT灌注成像評價單純放療與同步放化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近期療效的價值進行探討。
搜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治療的中晚期宮頸癌患者40例。根據(jù)治療方法分為單純放療組20例和同步放化療組20例,同步放化療組采用TP方案化療。納入標準:(1)首次CT灌注掃描前未經(jīng)任何治療;(2)均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行第二次CT灌注掃描;(3)碘過敏試驗陰性;(4)病變處無偽影。
使用東芝320 CT掃描,先行盆腔CT平掃確定腫瘤范圍,手動選擇灌注掃描范圍。再行灌注掃描,管電壓100kV,管電流60mA,層厚0.5mm,掃描時間90s。造影劑碘佛醇(350mgI/ml)50ml,流速5ml/s。
原始數(shù)據(jù)傳到vitrea 6.7工作站,導(dǎo)入Body perfusion軟件。選擇Single-input模式,勾畫腫瘤的最大層面確定組織的感興趣區(qū)(ROI),流入動脈為同層髂外動脈。即可得到腫瘤的時間-密度曲線(time-density curve,TDC)及灌注參數(shù)值。
測量治療前、后腫瘤的最大直徑,根據(jù)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評價患者的治療效果。單純放療組有效11例,無效9例;同步放化療組有效17例,無效3例。
治療2個療程后,同步放化療組宮頸癌患者的有效率為85%,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的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4.286,P=0.038),見表1。
表1 單純放療和同步放化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患者近期療效的比較(例)
中晚期宮頸癌患者單純放療和同步放化療治療前后AF、BV、CL的組間效應(yīng)(P=0.757;P=0.587;P=0.592)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而組內(nèi)效應(yīng)(P<0.001;P<0.001;P<0.001)和交互作用(P=0.010;P=0.003;P=0.048)有統(tǒng)計學(xué)差異,見附表2。單純放療與同步放化療治療前AF、BV、CL的基線數(shù)據(jù)(P=0.253;P=0.098;P=0.766)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但治療后同步放化療組平均下降幅度更大,交互作用P<0.05,說明同步放化療組的近期療效好于單純放療組,見圖1~3。
附表2 中晚期宮頸癌單純放療和同步放化療治療前后CT灌注參數(shù)的比較(±s)
附表2 中晚期宮頸癌單純放療和同步放化療治療前后CT灌注參數(shù)的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aP<0.05。
單純放療組 96.97±43.87 72.32±28.81a 21.80±11.68 14.94±5.99a 17.35±8.00 12.10±5.12a同步放化療組 113.65±46.91 62.30±24.28a 28.89±14.59 10.79±5.61a 18.10±7.84 9.37±3.36a
圖1~3中晚期宮頸癌患者單純放療和同步放化療治療前后AF、BV、CL的變化。
中晚期宮頸癌無法行手術(shù)治療。傳統(tǒng)觀點認為宮頸癌對化療不敏感,放療是主要治療方法。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放療后仍有約35%的患者發(fā)生局部復(fù)發(fā)或遠處轉(zhuǎn)移。有分析表明宮頸癌患者在放療的同時使用含鉑藥物化療,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同時也可以降低患者35%的死亡危險,由此確立了同步放化療在宮頸癌治療中的地位。
同步放化療具有協(xié)同增敏作用,一方面,化療可使不同生長周期的細胞趨于同步化,增加其對放射線的敏感性,阻止腫瘤細胞再修復(fù),抑制增殖;化療可減少乏氧細胞,改善腫瘤內(nèi)血液的供給,增強射線的損傷作用;化療還可以減弱腫瘤的侵襲性,治療放射野外的亞臨床灶。另一方面,放射線可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放療還能夠提高細胞膜通透性,加快化療藥物進入腫瘤細胞的速度,對化療藥物發(fā)揮療效起到增效作用[2]。
經(jīng)過2個療程的治療后,同步放化療組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有效率為85%,明顯高于單純放療組的55%,表明同步放化療治療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近期療效優(yōu)于單純放療組,與白海燕等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3]。比較治療前后AF、BV、CL的變化趨勢,單純放療與同步放化療患者治療后的AF、BV、CL均低于治療前,這是因為放化療造成血管內(nèi)皮細胞變性、壞死,血管閉塞、血供減少,細胞含氧量減低,導(dǎo)致腫瘤細胞死亡。單純放療與同步放化療治療前宮頸癌患者AF、BV、CL的基線數(shù)據(jù)沒有統(tǒng)計學(xué)差別,但同步放化療組患者治療后AF、BV、CL平均下降了51.35ml/min/100ml、18.10ml/100ml、8.73ml/min/100ml,而單純放療組僅下降24.65ml/min/100ml、6.87ml/100ml、5.25ml/min/100ml,從腫瘤微觀血供變化方面說明了同步放化療有助于提高癌腫的局部控制率,改善患者的近期治療效果。李相生[4]等研究表明,在宮頸癌放化療過程中,腫瘤內(nèi)部血管生理的變化早于腫瘤大小的變化,所以CT灌注成像參數(shù)的變化能夠更早的評價宮頸癌治療效果,為臨床醫(yī)師判斷治療效果提供參考信息。
綜上所述,CT灌注成像參數(shù)從腫瘤微觀血供變化方面說明了在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同步放化療可提高癌腫的局部控制率,其近期療效明顯優(yōu)于單純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