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棟,孫建輝*
(1.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江蘇 常州 213000;2.常州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江蘇 常州 213000)
冠心病是一種因炎癥、栓塞等導致的心臟血管狹窄或閉塞性疾病,當患者出現(xiàn)AC時嚴重危害生命。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PCI術亦可導致冠狀動脈血管壁的損傷、而加重炎癥反應[1],本研究重在探討冠心病介入治療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情況以及與MACE發(fā)生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就診的冠心病ACS并行PCI術的患者136例為觀察組,另選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入院后進行NLR、白細胞和CPR的檢測,觀察組采用經(jīng)橈動脈穿刺進行PCI的治療。并在術后24 h、1周、1月時再次檢驗上述指標。隨訪6個月觀察MACE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8.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介入治療前血漿NLR、白細胞和CPR水平高于對照組(2.02±0.57 VS 2.98±0.76;7.42±1.07 VS 11.15±1.32×109/L;0.83±0.37 VS 8.26±3.03 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發(fā)生MACE事件的患者NLR、白細胞和CPR水平比未發(fā)生MACE事件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ACS是冠心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嚴重類型,其死亡數(shù)占心臟病死亡總數(shù)的15%[2],PCI是治療冠心病ACS的有效手段,術后炎癥因子的變化與預后也存在相關性。
NLR反應了血液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的平衡狀態(tài)及全身炎癥情況,對冠心病發(fā)生心源性猝死具有獨立的預測價值。白細胞計數(shù)是炎癥反應的表達標志,白細胞釋放大量的炎性因子、自由基導致冠狀動脈內(nèi)皮損傷。CPR是一種炎癥反應標志物,在健康機體或患者病情穩(wěn)定的情況下其血清值正常,CPR可促進血栓的形成并抑制新生血管的再生,它已被廣泛認定具有預測心血管事件的能力。本研究顯示:ACS患者行PCI術前血清相關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冠心病血管內(nèi)皮損傷和炎癥的存在;而術后相關指標進一步升高,可能是因為手術中損傷了冠狀動脈血管病變部位,并引起斑塊破裂,阻塞微小血管,造成新的炎癥病灶發(fā)生有關。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炎癥指標與MACE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可能是因為炎癥因子對血管內(nèi)皮具有損傷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PCI可能會導致機體炎癥反應加劇,炎癥反應可能與MACE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具體機制有待記憶吧研究。
表1 術后炎癥因子水平與MACE事件發(fā)生的關系(±s)
表1 術后炎癥因子水平與MACE事件發(fā)生的關系(±s)
注: ※陰性組與治療后24 h比較(P<0.05),陽性組與治療后24 h比較(P>0.05);#與治療后1周比較(P<0.05)*與MACE陰性同期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NLR 白細胞(×109/L) CPR(mg/L)MACE陰性n=105 24 h 3.78±0.67 13.28±1.79 14.56±4.18 1周 3.12±0.49※ 11.76±1.44※ 10.65±3.21※MACE陽性n=31 24 h 4.35±0.89 15.01±2.46 16.28±5.14 1周 4.23±0.88※* 14.96±2.42※* 15.99±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