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滿麗
楓樹姿態(tài)優(yōu)美,先秦時代就已進入了文學作品之中。楓樹意象最早見于宋玉《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贝撕?,楓樹在文人詩詞歌賦中出現(xiàn)的次數多不勝數。唐代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有“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杜甫在《秋興八首》其一中有“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尤其杜牧在《山行》中有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寫出了楓葉的紅艷與明媚,令人印象深刻。
古人愛寫楓,今人愛賞楓。數十年來,由于旅游業(yè)的助推,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數百處楓葉觀賞勝地,包括聲名在外的北京香山與南京棲霞山,總在秋風染透紅葉的時節(jié),吸引大批游客前來觀賞。殊不知,人們推崇的楓樹根本就不是一個樹種,“楓樹”在植物學上根本就不存在,在《中國植物志》中也無跡可尋。而諸多楓葉觀賞勝地為形成紅葉景觀所栽培的樹種,竟然大多都是槭樹、間雜櫸樹、榆樹等彩葉樹種,與“楓”字并不相干。
既然“楓樹”是個偽概念,那我們常說的“楓樹”又是什么樹呢?現(xiàn)在有一種通行說法:“楓樹”是槭樹科槭屬植物的泛稱。在世界眾多的紅葉樹種中,槭樹姿態(tài)優(yōu)美,葉形秀麗,獨樹一幟,極具魅力,秋季,葉漸變?yōu)榧t色或黃色,還有青色與紫色,可作庇蔭樹、行道樹或風景園林中的伴生樹,與其他秋色葉樹或常綠樹配置,彼此襯托掩映,增加秋景色彩之美,因此格外受人歡迎,栽培也甚是廣泛,并且有很多槭屬植物是世界聞名的觀賞樹種。將槭屬植物泛稱為楓樹這一說法雖不嚴謹,但我們常見又被人們稱為“楓樹”的,確實大多都是槭樹。
人們將槭樹稱為楓樹也是有依據可循的。
我國歷史文獻中很早就出現(xiàn)了關于楓樹的記載?!渡胶=洝ご蠡哪辖洝吩疲骸坝兴紊秸?,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又曰:“黃帝殺蚩尤于黎山, 棄其械, 化為楓樹?!眰髡f黃帝與蚩尤大戰(zhàn),大敗蚩尤于黎山并將其殺死,蚩尤的兵器化作了滿山楓樹,兵器上的血化作秋季的紅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了“楓”字的由來:“楓,木也。厚葉弱枝,善搖。一名欇。從木風聲。”此樹枝干羸弱而葉片密實,容易招風搖動,故而得名為“楓”。槭樹科植物冠幅較大,葉多而密,遮蔭良好,隨風而動,的確符合這一特點。
古人詠楓,詠的是秋季紅透的樹葉,如宋代王之道在《長相思·吳江楓》有“吳江楓。吳江風。索索秋聲飛亂紅”;白玉蟾在《楓葉辭》有“丹楓隕葉紛墮飛,撩撥西風盡倒吹”;賀鑄在《秋江晚望》有“黃蘆洲渚赤楓林,林外殘陽疊嶂深”?!皸鳌弊殖3Ec紅、丹、赤等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而槭樹科落葉種類在秋季落葉之前會變?yōu)榧t色,也正暗合人們心中楓樹的特征。
關于槭樹的記載出現(xiàn)得很早,在漢代許慎著的《說文》一書中就載有“槭木可作大車揉”,唐代蕭穎士在詩歌《江有楓》中有言:“山有槭,其葉漠漠。”《中國植物志》中提出元寶槭不僅引種容易,而且樹冠很大,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分布很廣,我國古代叫做槭樹、利用很廣的就是本種。元寶槭多分布于華北地區(qū),翅果長圓形,葉片5裂,秋季變橙變紅,有些地方也將其稱之為“元寶楓”。
除了元寶槭,槭屬不少樹種也被稱之為楓,如三角槭、雞爪槭、色木槭等。三角槭常常被稱為“三角楓”,清代昊其浚著的《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就把“三角槭”叫做“三角楓”。實際上除了三角槭,常春藤、梵天花、繡球藤別名也叫三角楓,因此這一別名本身是不嚴謹的。雞爪槭常被稱為“雞爪楓”,引種栽培更為廣泛,在紅葉景觀中更為常見。雞爪槭為落葉小喬木,小枝細瘦,葉片5~9掌狀分裂,裂片深且呈長圓卵形或披針形,煞是好看,惹人喜愛。雞爪槭在國內廣泛分布,在各國也早已引種栽培,變種和變型很多,其中有羽毛槭葉片裂如羽毛,輕盈優(yōu)雅,觀賞性極強。
除了槭樹,還有不少植物也常被認為是楓樹,例如懸鈴木、楓香樹和烏桕等。其中楓香樹被認為就是古書中所說的楓樹,而烏桕被認為是詩詞中的江楓。
楓香一名出現(xiàn)甚早,《晉宮閣名》曰:“華林園,楓香三株”,可見晉朝時楓香樹就已被用作園林綠化了。晉代上虞人嵇含編撰于永興元年的《南方草木狀》中有言:“楓香樹子,大如鳥卵,二月花,色白,乃獵菖子,八九月熟。曝干,可燒。惟九真郡有之”,將楓香樹的特征描述得頗為形象貼切。楓香樹農歷二月左右開花,雌性頭狀花序如蒼耳向外延伸,葉片闊卵形,掌狀3裂,果實呈圓形如一枚鳥蛋大小。楓香樹干含油脂,耐火燒,樹脂及根、葉、果實都可以入藥,木材可制成家具及貴重商品的裝箱,產自南方各省,分布廣泛。有人認為古書中所說的楓樹就是楓香,其中依據可以追溯到西晉。《爾雅》有言:“楓,欇欇。”西晉郭璞注曰:“天風則鳴,故曰欇欇。樹似白楊,葉圓而歧。有脂而香,今之楓香是。”郭璞描述楓樹形似白楊,葉片偏圓并分裂,并指出楓樹之所以叫楓香,是因為其產有帶香味的脂膏。這一說法被人們廣為接受,有些地方因此把“楓香脂”也稱為“楓脂”。但楓香樹枝干并不細弱,秋季時葉子也大多變黃變橙,極少變紅,并不完全符合古書中楓樹的特征,故而也無法下此定論。
古人辨認植物的方式并不系統(tǒng),文人的詩詞歌賦就更不可信了。文學作品中楓樹最大的特點就是秋季葉子變紅,如《滿庭芳·楓葉流丹》中的“夕日紅霞,秋景瑰艷,盡寒霜色流丹”,以至于許多人辨認楓樹只是通過顏色,并不看樹形葉片,遠遠看去秋葉紅透的就認為是楓樹。因此一到深秋就紅得如一把火炬的烏桕常常被錯認成楓樹。
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可謂是膾炙人口了:“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江楓就是烏桕。宋代楊萬里在《秋山二首》中直接將烏桕稱之為小楓:“烏臼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無論是槭樹還是楓香樹,都喜光惡澇,多生于丘陵山林,而烏桕喜溫耐澇常生于江南水邊。清代浙江蕭山人王端履也有論述,他在《重論文齋筆錄》注云:“江南臨水多種烏桕,秋葉飽霜,鮮紅可愛,詩人類指為楓。不知楓生山中,性最惡濕,不能種之江畔也?!笨梢娛谴蠹义e認了。而古詩詞中的“江楓”或許大多都是烏桕吧。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