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英
全世界第一個界定校園欺凌概念的是挪威學者Dan Olweus。1982年,挪威的三個男孩因不堪忍受欺凌而相繼自殺,這一事件引起了挪威政府的極大關注。挪威卑爾根大學的Dan Olweus教授于1983~1985年領導了全國性的學校欺凌問題調查研究和反欺凌運動(Olweus Bullying Prevention Program, OBPP),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學校欺凌干預運動。
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年發(fā)布的一則報告,全球32%的學生近一個月內都曾遭遇校園欺凌。他們所遭受的包括身體上的暴力欺凌,也包括辱罵、中傷、排擠等言語欺凌。
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少年,可以完全避過校園欺凌。美國國家教育統(tǒng)計中心2016年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12~18歲的美國中學生中,有23.1%過去一年中在學?;蚓W上遭遇過不同形式的欺凌。日本2015年發(fā)布的《兒童青少年白皮書》稱,87%的中學生在中學時期遭受過欺凌,沒有欺侮過他人的比例不超過12.7% 。
在中國,校園欺凌同樣存在。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了十個省市五千多名中小學生,32.5%的中小學生表示“偶爾會被欺負”,6.1%的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言語欺凌:取侮辱性綽號,侮辱其人格,例如說某個孩子是廢物、蠢豬。傳播關于某個孩子的消極謠言,如“某某和某某好了”。嘲笑、譏諷、貶抑某個孩子的體貌、性取向、家人或其他。
精神與關系欺凌:社交冷落,例如故意忽視某個孩子見面打招呼。孤立排擠某個孩子,讓其他孩子不要跟某個孩子一起玩耍、分組和做游戲時不讓某個孩子加入。威脅、恐嚇,例如說“你要再敢,我就找人打你”。
身體與行為欺凌:對某個孩子進行重復性的身體攻擊,推撞絆倒、拉扯頭發(fā)、拳打腳踢,使用刀具、棍棒等攻擊。干涉某個孩子的個人財產,損壞教科書、文具、衣物等??謬?、威迫例如強迫對方抄作業(yè)、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敲詐、索要金錢或物品,故意公開某個孩子的個人隱私或秘密,例如傳播受害者父母離異。
性欺凌:未經對方允許或在威脅、恐嚇下?lián)П?、親吻、觸摸、脫衣服、性器官接觸、性器官侵犯。逼迫或威脅對方做出性行為,為他人提供性服務,看有關性的圖片、視頻,用性器官或象征性詞匯罵對方。
網絡欺凌:在QQ、微信等網絡上發(fā)表具有人身攻擊成分的言論、傳播毆打或撕扯某人衣物的圖片、視頻、音頻等。
咨詢中臨床所見,現(xiàn)在學校里最常見的是言語和關系欺凌,主要是因為人際交往而引起。關系欺凌更為隱蔽,需要父母和老師對此更為敏感。網絡欺凌在不斷增加,而且因為網絡傳播的特性,造成的傷害和影響范圍也更大。
欺凌事件的發(fā)生,最直接受到傷害的就是被欺凌者,但這并不意味著被欺凌者是唯一受到傷害的人,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身體:擦傷、淤青、腦震蕩、牙齒脫落等肢體傷害,更易產生健康問題,比未被欺凌的孩子頭痛和胃痛高出2倍。
心理:長期處于害怕、無力、自責、挫敗、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中,對大腦發(fā)展產生嚴重影響,增加患焦慮癥和抑郁癥的風險,嚴重者導致自殺。
行為:獎勵刺激反應降低,學業(yè)成績下降。厭學、逃學、 成為欺凌者、 反社會行動。
人格:創(chuàng)傷后遺癥、人格分裂、人格扭曲、價值觀錯亂、失去對人性的信任。
導致人際關系障礙,不會使用合理正確的方式處理問題,成年后可能會虐待伴侶、親密他人或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發(fā)生危險行為(吸煙、酗酒、藥物濫用、過早性行為等)。
產生慌恐、擔驚受怕等負面情緒,因為沒有阻止而產生內疚、羞愧、自責,造成精神壓力,為了避免被欺凌加入欺凌者,引發(fā)更多問題。
可以說校園欺凌事件中,沒有真正的獲益者。
從小被大人打罵,習得成人的行為模式——誤認為能控制別人、讓別人服從就是強大,體會控制他人帶來的快感。
總是遭受被挑剔、嫌棄——試圖掩飾自己的脆弱,害怕被傷害,所以先攻擊別人。
在學校里各方面表現(xiàn)不佳,沒有施展能力的舞臺,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想以此證明自己很重要。保持群體一致性、追求合群——對看起來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身體殘疾、著裝另類等)選擇孤立、辱罵、嘲笑。青少年時期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的第二階段,想要獲得成人的力量感和掌控感,認為自己“我長大了,不需要你管”,但卻不能像成年人那樣對邊界與責任有清晰的感知,一些行為可以說是在違法的邊緣試探。
研究表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都可能具有某些相對穩(wěn)定的人格傾向。與攻擊最相關的三種人格特質是:易怒(因為極其微小的刺激而爆發(fā)的傾向)、沉思(被激怒以后將憤怒的情感留在心中的傾向)以及情緒敏感性(體驗到不適感和不足感的傾向),這些人比其他人傾向于爆發(fā)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從欺凌者角度看,他們往往自我評價過高,并且通常具有較高的精神質傾向。8-12歲的學生自身心理發(fā)展不成熟,有著較強的自尊心、嫉妒心和報復心理,在遇到打擊和挫折時容易產生欺凌行為。
從受欺凌者角度看,一些中小學生因為生理上的原因,如身體肥胖、矮小、瘦弱等,受到譏笑或歧視,難以被其他同學所認同和接納,被排斥在同伴群體之外,從而導致其自卑、敏感、內向的心理特征,容易成為受欺凌的對象,通常具有較低的自尊,比較內向,而且情緒不穩(wěn)定。
最主要的原因是:喪失父母保護的孩子。
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開明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的鎧甲,而惡劣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則會讓孩子變成“惡魔”或者早早的催生出孩子自己的盔甲,讓他們提前進入成年人的世界。
通常情況下,孩子最開始受到欺凌時都會告訴家長,如果家長的反應與處理方式讓他感受到忽視、指責、無效,孩子就會慢慢地不在開口,選擇獨自忍受,體驗到無助與絕望。父母們或許不知道,給不了孩子需要的保護,會讓孩子自己一個人遭遇多少人生至暗的時刻。
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在傷害與悲劇發(fā)生之前,我們可以采取很多行動??梢悦刻旎c時間和孩子聊天,談一些學習之外的事情,如果懷疑孩子遭遇到校園欺凌,建議用冷靜溫和的語言謹慎詢問,和孩子談一談遇到危機怎樣才是表現(xiàn)自己強大的恰當方式。
很多成人對此不重視或弱化問題的嚴重性,也不干預,有問題出現(xiàn)時指責孩子,比如說“你不招惹別人,別人怎么會招惹你?”“你怎么這么懦弱?”這會讓孩子認為被欺凌是因為自己太弱了,如果再報告就是自己太無能,而大部分的孩子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無能。
家長老師處理方式欠妥,使用勸阻、懲罰甚至威脅欺凌者的方式解決問題,孩子事后遭到報復,因此不再信任成人能夠妥善處理。有的孩子想融入團體,擔心說出或承認自己被欺凌會被大家更加排斥,即便被欺凌也和欺凌者一起玩,當作無事發(fā)生。
校園欺凌事件一般大多發(fā)生在小學、中學階段,而到大學階段相對來說校園欺凌已經明顯減少。有很多人認為,大學生已經到了明白是非的年齡,相對來說不會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大學生同樣會有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存在,來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數(shù)據(jù)顯示被校園欺凌的群體比例:初中生占42.5%、高中生占32.5%、大學生占15%。2019年,寧波市鎮(zhèn)海檢察院提起公訴的一起校園欺凌案件一審宣判,5名大學生被判刑。
大學里的校園欺凌更多表現(xiàn)為言語欺凌和人際關系中的冷暴力,流言蜚語、排擠、無視,臨床常見一個宿舍成員因為生活習慣不同可能會去孤立其中一個成員。
如果在大學遭受校園欺凌,應該主動向第三方進行求助,如父母、老師、學校、社會公益組織、執(zhí)法機關等。多數(shù)學校的心理咨詢室都提供公益咨詢、解決學生各類心理健康問題及危機干預等工作。
防止大學校園欺凌的一種方式可以是建立同伴機制的校友互助會,在這個體系中每個新生都會分配給一個高年級學員,在入學后為他們指引方向預防欺凌發(fā)生。
校園欺凌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涉及法律、家庭教育、群體心理等諸多方面,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育問題。
2019年10月21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修訂草案)提請審議。與現(xiàn)行未成年人保護法相比,修訂草案增加了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受侵害時強制報告制度、校園欺凌防控制度等內容。
修訂草案規(guī)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制度;學校對學生欺凌行為應當及時制止和處理,并通知被欺凌和實施欺凌行為的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學校應當配合有關部門根據(jù)欺凌行為性質和嚴重程度,依法對實施欺凌行為的未成年學生予以教育、矯治或者處罰;對相關未成年學生應當給予及時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引導??梢哉f面對校園欺凌,整個社會不光有零容忍的態(tài)度還有切實有力的行動。
人性本身包含善與惡兩個部分,我們無法完全阻止惡的出現(xiàn)。但是面對惡,從“責任”的角度看,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負責。面對欺凌,如何樹立自己的界限、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是需要被欺凌者對自己承擔的責任,也是被欺凌者需要學習的能力。遇到問題,要學會反抗,有能力自保。你可以不扎人,但一定要有刺。
責任編輯: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