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煒
每年暑假,浙江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的學生都要進行一項特殊的昆蟲實習:利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到田間山林捕捉昆蟲并制作標本。
今年,浙大植物保護專業(yè)三年級的42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前往海南省,在海南島用半個月的時間,捕捉了5000余只昆蟲并制作標本,其中不乏很多珍貴的昆蟲。
不同于一般人用手抓蟲,專業(yè)學生捕蟲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徒手、網(wǎng)兜、毒瓶、燈誘都得用上。白天在野外山林抓捕,晚上在住地附近還要輪流值班,通宵作業(yè),24小時輪流值守,一天中的每一個時段都有同學在進行昆蟲采集。
“這次實習,我們非常幸運地采集到了一只非常稀有的竹節(jié)蟲:葉?!北敬螌嵙曋笇?dǎo)老師、浙江大學農(nóng)業(yè)與生物技術(shù)學院的張傳溪教授介紹說,一般常見的竹節(jié)蟲外形像樹枝、竹竿,但是葉的外形卻酷似樹葉,是擬態(tài)界的高手,是赫赫有名的“明星昆蟲”。
葉身體上的紋脈與葉子的葉脈非常相似,其六只腳也如同修長的樹葉,翅膀則是透明的。爬行時,它會來回地搖動身體,看起來像是被風吹起的樹葉在搖擺,讓它的天敵以為這是“行走的樹葉”,借此保護自身。
不了解葉的人,即使在野外碰見也不太能分辨出來這是蟲子還是樹葉,但是,它卻逃不過專業(yè)學生的眼睛。
抓到這只翔葉的是浙江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三年級本科生朱逸驍。
那天晚上8點,在海南省黎母山的一棟民宿的樓頂,夜晚的昆蟲捕捉開始了,同學們架起專業(yè)的誘蟲燈和幕布來吸引趨光的蟲子。
當其他同學目光都聚焦在誘蟲燈附近飛舞的昆蟲時,朱逸驍卻在幕布邊上的盆栽中發(fā)現(xiàn)了這只“了不起的蟲子”,“當時,我看見盆栽上面有東西在動,抓起來乍一看以為是一只綠色的螳螂,再細看卻是葉。”
因為葉的名氣很大,理論課堂上面也曾經(jīng)詳細學習過葉這類蟲子,朱逸驍通過自己的知識判定:這就是葉了。雖然知道葉很稀有,但是當時的他還不清楚葉的價值到底有多珍貴。
當天晚上10點,張傳溪教授前來查看同學們的采集成果,朱逸驍將捕捉到的葉拿給老師看,才得知這是時隔80年,浙大學生再次采集到葉。
朱逸驍也小心翼翼地將毒瓶中一動不動的葉取出來,用紙包裹好。卻不曾想,這只葉生命力極強,竟然沒有真正死去。第二天早晨再次查看時,才發(fā)現(xiàn),這只還在紙包中掙扎,弄掉了幾只腿。雖然標本制作中可以用膠水重新粘連,但是朱逸驍還是有些許懊惱,沒有完整地保管這只珍貴昆蟲。
這是浙大師生第二次采集到葉。此前,浙大標本庫中僅有的兩只葉,是1939年浙大西遷途徑廣西宜山時采集到的。在浙江大學標本庫,管理教師吳瓊指著這兩只像極了枯黃樹葉的葉說:“這兩只葉是我們的鎮(zhèn)院之寶。”整整80年的時間,讓這兩只葉從綠色變成了枯黃色,像泛黃的舊照片一樣透著年代感。
雖然這次采集到的也是葉,但還不能被冠上“鎮(zhèn)院之寶”的名聲。吳瓊解釋說,1939年在廣西宜山采集的葉,除了本身有較高的價值,更因為它們是歷史見證者,是浙大西遷辦學的見證。這歷史和文物的意義,讓它成為當之無愧的鎮(zhèn)院之寶。
據(jù)了解,葉科的蟲子在中國極為罕見,數(shù)量十分稀少。但是作為擬態(tài)昆蟲的典型代表,葉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在展覽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張傳溪說,葉科昆蟲的標本數(shù)量很少,一般人很難見到,更顯得十分珍貴,“我們平時昆蟲學的課堂上,除了偶爾能夠借到鎮(zhèn)院之寶給同學們展示,同學們都只能通過圖片文字來了解這類昆蟲?,F(xiàn)在有了這一只標本,今后的教學中,同學們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葉,認識這個擬態(tài)屆的高手?!?p>
被做成標本的葉是昆蟲里的大明星
1939年在浙大西遷路上采集到的葉,是浙大農(nóng)學院的鎮(zhèn)院之寶
不同形態(tài)的象鼻蟲標本
識別鑒定昆蟲標本
浙江大學學生昆蟲實習已經(jīng)進行了很多年,但是大多是在浙江省內(nèi)進行采集。近四五年,浙大學生走出浙江,利用暑假的一個月時間前往大別山、秦嶺、海南等地開展實習。
為什么沒有就近選擇昆蟲資源豐富的浙江省內(nèi)的自然保護區(qū),而要走出浙江開展實習,張傳溪解釋道:“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中,有著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昆蟲種群都是不一樣的?!?/p>
野外采集過程中有著多種多樣的方式:徒手捕捉,用捕蟲網(wǎng)捕捉,用毒瓶捕捉,燈誘捕捉。一些活動緩慢、不會飛不會跳的昆蟲,可以直接用培養(yǎng)皿或手捕捉;對于一些活動較為迅速、或是在空中的昆蟲,則需用到捕蟲網(wǎng)。
經(jīng)過兩三年的鍛煉,經(jīng)常和昆蟲打交道的植物保護學子,一看見昆蟲,眼中就充滿了興奮,完全不會害怕。
天氣晴朗的白天,穿梭在農(nóng)田間,山林里,一行人在山路上說說笑笑,不時有同學大喊大叫:“快抓快抓,那邊有蟲子”,一陣腳步聲后,手起網(wǎng)落,昆蟲就成了囊中之物。
在陽光下翩躚的各色蝴蝶是很多人喜歡的昆蟲,形狀好看而且體態(tài)較大,每每碰見都能引得幾個同學“圍堵”。
偶爾碰上身手靈活的蟲子,即便是擅長捕捉蝴蝶的“鱗翅目殺手”和擅長捕捉蜻蜓的“蜻蜓隊長”兩面夾擊,也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天中午,幾位同學在完成上午的野外采集,返回駐地時發(fā)現(xiàn)了兩只非常稀有的昆蟲:龍眼雞,然而不巧的是,這兩只蟲子最終停在了捕蟲網(wǎng)都夠不到的地方。同學們紛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扔石頭、拋樹枝各種方法都沒能讓龍眼雞們移動位置。最終,同學們將兩根捕蟲網(wǎng)接在一起去捕捉,這時龍眼雞卻跑掉了,只留下在樹下圍了一圈的同學們。
同學們在展示交流會中尋找自己采集制作的標本
白天的山林田間采集結(jié)束后,每天晚上八點至次日凌晨五點,學生們還要輪流守夜捕蟲。
夜晚抓捕,主要是利用燈光來引誘趨光性的蟲子。同學們在空曠開闊的地方搭起兩塊兩米高的幕布,幕布前20厘米處懸掛一盞大功率誘蟲燈。燈一打開,立刻吸引來大量昆蟲。幕布上面布滿了蟲子,昆蟲圍繞著燈飛舞,一群人拿著網(wǎng)兜揮來揮去,不時因為抓到蝶類和大型昆蟲而發(fā)出驚嘆聲。
據(jù)張傳溪粗略估計,本次昆蟲實習一共采集到5000余只昆蟲,將全部入庫浙江大學昆蟲標本庫。這些昆蟲都將在教學和科研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昆蟲被抓住后,將被放進滴有乙酸乙酯的毒瓶里面毒死,一些體積較大的昆蟲則還需用注射器注射酒精使其死亡。
昆蟲標本的制作也不簡單,張傳溪講解說:“昆蟲標本制作一共分成4個步驟:插針、整姿與展翅、固定干燥、標簽裝盒?!?/p>
第一步插針,將適合昆蟲大小的昆蟲針插入昆蟲中。
將針插入蟲體時,不同目的昆蟲插入位置是有講究的,不同的昆蟲都有規(guī)定的插針位置,需要非常精準地插入。為了整齊美觀,昆蟲針在插入了針后,還要調(diào)整針頭與蟲體間的距離,使所有針頭超出蟲體的高度需要調(diào)整為統(tǒng)一標準8毫米,要保持所有標本高度一致。
完成針插后,還需對昆蟲進行姿態(tài)調(diào)整,使其保持它生前“最美”的樣子。在征虜自己喜歡的蝴蝶時,同學們都屏住呼吸,用鑷子尖部撥動翅基,讓本是蜷縮起來的軀體和收起的翅膀再一次伸展、挺拔。蝴蝶的翅膀非常脆弱,卻是它們非常重要的展示部分,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動作稍有不慎,翅膀可能就損壞了。
插針整姿看似簡單,但是實踐起來卻困難重重,制做標本的過程中昆蟲折損率也不小。蟲子太小,很難找到準確的插針部位,蟲體太大,整姿的過程之中又容易損壞。
在這群植物保護學子的心中,標本制作是一種另類的定格。他們希望將昆蟲生命中最耀眼的瞬間固定,將他們采集時的震撼繼續(xù)傳遞下去。因此制作過程中他們都十分謹慎。
完成這些,昆蟲被整齊地釘在泡沫板上,送去統(tǒng)一烘干。最后則需進行標本鑒定,判斷其所屬的目、科、屬、種等,再分門別類地裝入專用標本存放盒,完成昆蟲標本制作。
“鑒定工作是最難的部分,有些蟲子十分細小,肉眼完全分辨不出,這是還需要用顯微鏡來觀察它的觸角形狀、跗節(jié)數(shù)量,以很微小的細節(jié)來鑒定這些蟲子?!敝煲蒡斦f。
昆蟲鑒定是本次實習的考核內(nèi)容之一,張傳溪老師會隨機挑選六只采集到的昆蟲,讓同學辨認昆蟲所屬的目、科、種。
考核前一天,同學們紛紛拿出昆蟲鑒定的泡沫板,對著板上密密麻麻的昆蟲一個一個辨認,因為標本數(shù)量太多,放在地上容易損壞,許多同學干脆直接坐在了地上,把凳子留給了昆蟲標本。
“昆蟲實習讓我們在實踐中學到了更多關(guān)于昆蟲的知識,上學期理論課上學到的知識也掌握更加牢固了,也更系統(tǒng)了?!眳⑴c本次實習的陳暢同學說。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