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青蛙寫詩》是部編教材小學一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輕快、活潑的兒童詩。詩歌想象豐富、充滿童趣。蝌蚪、水泡泡、小水珠與語文知識中的逗號、句號、省略號恰如其分地聯(lián)系起來,化抽象為具體,又將蝌蚪、水泡泡、小水珠擬人化,賦予人的語言,個性十足,情趣盎然。
全詩共5小節(jié),描寫了青蛙在下雨天用“呱呱”的鳴叫聲來作詩的情景。第一小節(jié)寫青蛙受到雨點兒“淅瀝瀝? 沙啦啦”的感染,產(chǎn)生了作詩的興趣。第二節(jié)至四小節(jié)寫蝌蚪、水泡泡、小水珠分別充當青蛙寫詩中的逗號、句號、省略號。第5小節(jié)寫青蛙的詩寫成了,蝌蚪、水泡泡、小水珠都在詩中充當了標點符號。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遵循“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原則。除了在朗讀形式上追求多樣化以外,還力求挖掘文本深處的語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讀出蝌蚪、水泡泡、小水珠的語氣差異,感受三者的個性差異。具體做法是:
(一)巧設情境? 同化文本角色
“瞧,一只可愛的小蝌蚪聽說青蛙要寫詩了,迫不及待地游到了青蛙的身邊。他對青蛙說”這里我戛然而止,將預設的情境展開后,果斷把小蝌蚪的話交給學生去讀。當然在意料之中,學生讀得語調(diào)平平。
“小蝌蚪急得快要跳起來,他對青蛙說”這一次,我加上跳腳的動作,繼續(xù)渲染情境。學生終于體會到了小蝌蚪急切的心情,也把“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讀得情感豐富,意蘊傳神。不滿于此,我繼續(xù)設置情境:“青蛙聽了小蝌蚪的話,猶豫了半天,也不開口說話。這可急壞了小蝌蚪。他使勁跳出水面,沖著青蛙再次說”
開渠引水,水到渠成。學生在此情境之中不自覺地同化為詩中的小蝌蚪,把小蝌蚪熱心快腸、樂于助人的樣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個別學生還從座位上跳起來,早已按耐不住躁動的內(nèi)心。
“水泡泡打了一個哈欠,慢慢悠悠地從池塘底下浮上來。他不慌不忙地說”我把水泡泡的語言同樣拋給學生。有了小蝌蚪的經(jīng)歷,學生很快體會出“不慌不忙”的意思,刻意放慢語速,用沉穩(wěn)自信、當仁不讓的語調(diào)演繹出水泡泡生動活潑的形象。
同樣是熱心助人的善舉,但是小蝌蚪和水泡泡,以及小水珠們各有各的表現(xiàn)。通過老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開掘,巧妙設置情境,讓學生很容易也很自然地感受到小蝌蚪的急切、水泡泡的自信、小水珠們的謙遜團結。這種開掘既是對教材的深層解讀與鉆研,也是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和加工創(chuàng)作。如此,才能擺脫“教課文”,走向“教語文”;才能以文本為依托,“進得去,出得來”;才能上出有生命、有溫度的語文課。
(二)對比朗讀? 體會標點作用
本課有一個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認識逗號、句號、省略號。如何完成這項任務呢?我做了這樣的設計:我請同學們把青蛙的詩中所有的逗號、句號、省略號全都刪去,即呈現(xiàn)出:
呱呱呱呱
呱呱呱
呱呱呱呱
呱呱呱
然后,我讓學生們自由朗讀。不到一分鐘,教室里就開始哄鬧起來。有的學生讀得像快刀切菜,當當不止,有的學生讀得像母雞離巢,咯咯沒完,有的學生上氣不接下氣,有的學生干脆笑得前仰后合見此情景,我適時發(fā)問“同學們,沒有逗號、句號、省略號,行不行?”學生不約而同、斬釘截鐵地回答到“不行!”“那我們還是把這些標點符號還給小青蛙吧!”之后,我又組織學生反復朗讀詩句。整齊洪亮、節(jié)奏鮮明的“呱呱”之聲響徹教師。學生在讀中分明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滿足。
(三)大膽想象? 破譯詩意
青蛙的詩寫成了。全詩只有一個“呱”字,重復了14次。小青蛙透過這個擬聲詞會傳達些什么呢?我號召同學們都來當一當翻譯家,發(fā)揮想象,把青蛙的語言破譯出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大家形成了很多答案:
生(1):小雨啦!真開心!
生(2):小雨點兒,快停下!
生(3):下雨啦,快回家
生(4):小蝌蚪,謝謝你!
最后,我提議:我們一起按照課文中詩歌的格式編碼。于是,形成了下面的詩行:
篇(一)
下雨啦,下雨啦。
我真開心。
下雨啦,下雨啦。
趕快回家吧……
篇(二)
下雨啦,下雨啦。
我要寫詩啦。
小蝌蚪,水泡泡,小水珠
謝謝你們幫我把詩寫成啦……
當學生們一遍又一遍朗讀這些句子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不是在為青蛙代言。詩句里的每一個字都來自他們嬌小稚嫩的言語生命。言語創(chuàng)造與表達的成就感幫助他們成功打開了語言學習的大門并激勵他們勇敢地闊步向前。
解讀,深層解讀。開掘,多維度開掘。
當我們手捧部編新教材,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以獨特的視角、虔誠的態(tài)度去看待它、使用它、研究它、駕馭它、創(chuàng)新它的時候,我們就能真切感受到: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們的教育智慧噴薄而出,我們的教育靈感源源不斷,我們的教育生命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