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將從“挖掘地方文化,開發(fā)閱讀語篇”“分析語篇,假設文化理解”“課堂實踐,增強文化自信心”四個方面進行了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中提到新課改的目標應實現重大轉變:一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聯系;二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被動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新課改的主要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尤其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與革命傳統(tǒng);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筆者認為學生具有的價值觀應該是“大我”的家國情懷,應對民族文化生命力堅定信心,并身體力行,積極踐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對本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傳播本土文化。地方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基礎源于對本土文化的傳承。具有土地特色的本土文化滋養(yǎng)了一方人民,豐富的畢節(jié)本土文化養(yǎng)育了祖祖輩輩畢節(jié)人,“文以化人,文以載道”,擁有文化自覺,即自發(fā)地去了解本土文化,在體驗的過程中,增強文化自信心。
走近校園紅色歷史文化,是開發(fā)語篇閱讀簡答題的第一步。筆者的工作單位——畢節(jié)一中——是一所有厚實的紅色文化教育的省級示范性高中,作為畢節(jié)一中的前身,畢節(jié)縣立中學和私立弘毅中學有一段光輝的紅色歷史。莘莘學子身處畢節(jié)一中,了解校史是對歷史的再認識,編入英語校本教材,深入分析相關語篇閱讀材料,會在閱讀材料中認識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的民主人士,校長葛天回、教師劉近謙、學生任叔軒等英烈。
走近民族節(jié)日文化和飲食文化是開發(fā)語篇閱讀的第二步。畢節(jié)是黔西北重鎮(zhèn),在這里聚居著苗、彝和被人們稱為第57個民族的穿青人,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賦予地方少數民族文化課程資源,筆者借助英語學科優(yōu)勢,進行語篇閱讀,根據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特點,重點放在彝族文化的語篇閱讀,由于彝族人文化歷史較遠,內容豐富,有獨具特色的節(jié)目、飲食文化,語篇閱讀取材較廣。作為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彝族文化取材較廣,語篇閱讀開發(fā)內容可能會出現多、雜、亂的情況,所以筆者認為要在選材上分話題,比如:節(jié)日及飲食篇,其中按照不同節(jié)日話題,介紹相應的飲食文化,可按照節(jié)日出現的時間順序,配以插圖,直觀形象地進行語篇閱讀,同時針對每個節(jié)日和飲食編寫閱讀理解題。正如人教版教材中TABLE MANNERS一文中介紹西方的餐桌禮儀,地方文化語篇閱讀中彝族人的用餐禮儀的對比分析閱讀,既豐富學生知識面,也鍛煉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挖掘地方文化包括挖掘歷史文化重要人物,是開發(fā)語篇閱讀的第三步。在挖掘地方人物故事中,筆者認為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1358年-1396年)是語篇閱讀中的首選閱讀材料,結合人教版教材中的Women of Achievement,加入有本土人物的語篇閱讀。對比學習中,學生會對人物身上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奢香夫人是有人格魅力和榜樣作用的民族頭人,她改良民族文化,學習漢文化的舉措促進了彝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培育文化自信心,源于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通過挖掘本土文化,開發(fā)英語語篇閱讀可以牢固樹立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語篇閱讀素材的選取可分為“節(jié)日篇”“飲食篇”“人物篇”等。針對不同話題,設計有深層次意義的問題,對語篇的結構分析,語言學習加以考查,語篇分析不能隨機,要研讀閱讀材料后有深入思考和小組深入討論及個人小組總結環(huán)節(jié)。
語篇分析旨在說明一則語篇如何表達意義(任紹曾2010)語篇分析是對語篇的意義結構和組織形式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開發(fā)本土文化,借助英語語篇的表達形式得以呈現,同時學生對英語學科的語篇也要進行語言類的深入理解,所以學生閱讀的不僅僅是本土文化,而且還有知識技能策略等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如何用英語語言的詞、句、段、篇來呈現人物、事件等。席曉青(2011)認為:語篇分析的研究有助于課堂教學改革和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語篇分析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語言,而且能夠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人類生活和人類世界)語篇分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語篇為英語教育服務、為交流服務,從而加深文化認同感,培育文化自信心。
課堂是靈動的,學生學習的地方課程是他們一切認識的可視化教育資源,開發(fā)本土文化的過程中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課程資源,將其用于具有社會效應的課堂實踐,自然會產生具有社會意義的教育資源價值。除了理論上的語言本質和生成機制的分析,更在于它的實用性和社會性。英語課程內容組成要素的語篇策略,是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的基礎,通過書面語閱讀,呈現出的文本、圖片是發(fā)展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途徑。課堂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部分,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地進行課堂探究活動以及展開合作學習,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開發(fā)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語篇閱讀,能幫助學生建構新概念,體驗身邊的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閱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使學生有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和民族文化自信心,從而實現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