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莉,余曉云
(重慶市中醫(yī)院心內(nèi)科,重慶 400011)
筆者用中西藥合用治療虛寒型咳嗽取得較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6.34±14.62)歲,平均病程(8.5±1.8)周。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齡(35.97±14.23)歲,平均病程(8.6±1.9)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版)》[1]。慢性咳嗽時間8周以上,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且X線胸片無明顯異常。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考《中醫(yī)內(nèi)科學》[2]咳嗽之肺氣虛寒證。表現(xiàn)為咳嗽日久,痰白質稀,伴有神疲食少,氣短懶言,甚則咳喘,舌淡苔白,脈細弱。
納入標準:咳嗽時間8周以上,以咳嗽為主要癥狀,胸部X線、CT、肺功能、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檢查無明顯異常。符合虛寒性咳嗽臨床表現(xiàn),如遇冷空氣咳嗽明顯、咳稀白痰、面色?白或萎黃、畏寒怕冷、流清涕、四肢不溫、少氣懶言、腰膝酸軟、動則汗出明顯、夜間咳嗽加重、舌質淡苔白等,或具備典型特征,即背部發(fā)涼或背部有吹風感,咳嗽癥狀積分大于等于3分。
排除標準:陰虛陽亢、膠布過敏、傷口未愈、出血傾向、妊娠,辨證屬于痰濕蘊肺、痰熱郁肺、肝火犯肺、肺陰虧虛,慢性支氣管炎、肺癌、肺結核等,年齡大于75歲或小于20歲,服用可引起咳嗽的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吸煙。
兩組均口服愈美片2片,每日3次。
治療組加用中藥穴位貼敷。黃芪、白芥子、延胡索、細辛、肉桂,以3∶3∶3∶1∶1打成超細粉末,每20g生藥加冰片1g,凡士林、生姜汁調(diào)成膏劑,取雙側肺腧、天突、膻中穴,溫水清潔皮膚后,每穴敷藥約5g,內(nèi)圈面積3cm×3cm,厚約0.5cm,外緣用7cm×8cm的醫(yī)用敷貼貼敷穴位,每天1次,每次6h.
兩組忌食辛辣燥熱及肥甘厚膩之品,防寒保暖,避免疲勞。治療14天后統(tǒng)計療效。
根據(jù)咳嗽癥狀積分表進行評分(見表1)。得分為日間及夜間癥狀得分的總和。
用SPSS15.0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
表1 咳嗽癥狀積分
痊愈:咳嗽癥狀消失,積分降至0分。顯效:咳嗽癥狀明顯減輕,積分減少3~5分。有效:咳嗽癥狀減輕,積分減少1~2分。無效:咳嗽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多數(shù)慢性咳嗽患者具備三陰(肝、腎、脾)虛寒特征[3]。穴位貼敷療法根據(jù)“天人相應”、“內(nèi)病外治”的理論,通過藥物穴位刺激,疏通經(jīng)絡,調(diào)整陰陽平衡。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烙、熨、藥浴、外敷等多種外治方法,并且列舉了許多貼敷方?!妒備洝分赋觥案嗳∑涓酀櫍造钚岸?,凡皮膚蘊蓄之氣,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揭示了中藥貼敷能消除“皮膚蘊蓄之氣”的治病機理[4-5]。經(jīng)絡具有聯(lián)系臟腑、溝通內(nèi)外、運行氣血、營養(yǎng)全身的作用,將藥物貼敷于穴位不僅可以刺激穴位激發(fā)經(jīng)絡之氣,而且可以通過經(jīng)絡使藥效直達臟腑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趙鑫等[7]總結實驗藥動學參數(shù)結果,證明穴位可能存在特殊的加速吸收通道,而藥物在穴位周圍皮膚即非穴位皮膚的穿透,總體上表現(xiàn)為慢吸收過程。陳傳江等[8]在分析張維波實驗的基礎上得出穴位貼敷療法中藥物的藥理作用主要是通過經(jīng)絡低流阻通道來實現(xiàn)的。黃芪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白芥子味腥,性溫歸肺胃經(jīng),有化痰散結的作用。延胡索可升可降,為陰中之陽,能行上下四經(jīng)。細辛辛溫,能散濕活血。肉桂能宣導百藥。生姜僵御百邪,溫肺止咳。因此,中西藥合用治療虛寒型咳嗽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