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兄
(江蘇省建湖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江蘇 建湖 224700)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并發(fā)癥,可引發(fā)終末期腎功能衰竭[1]。中醫(yī)認為糖尿病腎病是氣陰兩虛、脈絡瘀滯、痰熱瘀結、精氣下泄所致,治療應從瘀從虛入手,強調活血化瘀[2]。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70例,均為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符合Mogensen[3]診斷標準的糖尿病腎病IV期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36~67歲,平均(49.62±5.31)歲;病程5~17年,平均(10.71±2.65)年。觀察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36~69歲,平均(49.57±5.40)歲;病程5~16年,平均(10.68±2.7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胰島素等藥物常規(guī)對癥治療,并采取低脂、低鹽、低蛋白質飲食方案。口服潑尼松(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636),前8周劑量為0.5mg/(kg·d),有效者每3周減量原來的20%,最終以10mg/d劑量連續(xù)治療6個月。
觀察組加用扶正祛濁方。藥用當歸15g,地骨皮12g,制大黃10g,黃芪20g,紅花10g,桃仁12g,太子參30g,蓮子30g,麥冬12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劑,分早晚服用。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24h尿蛋白定量小于0.5g/d,血糖、HbA1c水平下降1/3,腎功能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好轉,腎功能、血糖、HbA1c水平有所下降,血肌酐下降大于等于20%,24h尿蛋白定量下降大于等于5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腎功能、血糖、HbA1c等指標無變化或加重。
中醫(yī)證候總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進行評定。
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29.38±2.82 7.92±2.65*△對照組 35 29.51±2.80 20.53±2.88*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胱抑素C(mg/L)觀察組 35治療前114.17±13.11 2.44±0.24 64.75±9.17 1.95±0.25治療后103.73±10.75*△ 0.87±0.06*△ 74.57±10.58*△ 1.12±0.15*△對照組 35治療前114.27±13.02 2.45±0.21 64.53±9.13 1.92±0.19治療后108.55±11.04*1.29±0.17* 70.19±10.25* 1.32±0.14*組別 例 時間 血肌酐(μmol/L)24h尿蛋白定量(g/24h)eGRF(mL/in·1.73m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及HbA1c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及HbA1c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及HbA1c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時間 血糖(mmol/L) HbA1c(g/L)觀察組 35 治療前 6.27±0.53 6.92±0.71治療后 6.12±0.49 6.53±1.02對照組 35 治療前 6.28±0.57 6.97±0.65治療后 6.14±0.51 6.51±0.98
兩組用藥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經對癥處理后均恢復,并繼續(xù)治療。
糖尿病腎病屬中醫(yī)“水腫”、“消渴”、“下消”、“尿濁”范疇。陰虛燥熱,傷津耗血,血行澀滯而為瘀血。
扶正祛濁方中當歸、地骨皮、制大黃、黃芪、紅花、桃仁活血化瘀,當歸活血化瘀、養(yǎng)血生血,太子參補氣生津,地骨皮滋陰降火涼血,大黃清熱解毒涼血、瀉下攻積、通瘀。紅花、桃仁活血祛瘀、通絡。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陰功效。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有較好療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