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不斷深入,對教學的要求不斷提升。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建筑裝飾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只有全面分析教學現(xiàn)狀,提出有效的教學方式建議,才能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教學改革;反思
建筑裝飾設計課程是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yè)的主干職業(yè)課程之一。課程包含了建筑裝飾設計基礎、室內空間組織與設計等內容,通過建筑裝飾設計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室內外裝飾設計的基本理論與設計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建筑裝飾設計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思維。能獨立設計出既具科學性、又有藝術性,既能滿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內涵、以人為本、亦情亦理的現(xiàn)代空間環(huán)境。建筑裝飾設計的學習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實踐與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建筑裝飾設計是建筑物保護和美化的重要手段,是建筑裝飾工程類專業(yè)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
一、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是發(fā)展的趨勢
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信息化教學有著明顯的優(yōu)點。首先它能增加課堂的信息量,并且這種信息量的增加不是生硬的增大授課任務量,而是用短視頻、圖像等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方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它能夠提供靈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同學們可以很方便的對自身進行測試,更為及時的了解自身的學習進度及相關不足。最后,信息化教學可以進行碎片化整理,有可能將學生的碎片時間利用起來學習,這在中職學生中是難能可貴的。但是,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落伍和淘汰。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課前準備、課堂設計、課后作業(yè)及考核等環(huán)節(jié)依舊在信息化教學組織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對課前準備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化教學及考核方式,是指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主動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教師所準備的教學信息,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個前提,就是教師需要準備相應的教學信息。這些教學信息的內容、展示方式、側重點、方向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的準備。也就是,教師需要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某些準備環(huán)節(jié)擴大以及深入,才能為同學們準備生動、直觀、趣味十足的教學信息,同學們才有學習的興趣。這要求教師對自己所面對的學生群體有直觀和詳細的了解。筆者所在學校響應四川省藏區(qū)“9+3”免費教育計劃,積極組織招收藏區(qū)初中畢業(yè)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yè)生免費接收中等職業(yè)教育。在此背景下,每年都有2個班左右的建筑裝飾設計藏族班。由于民族之間的文化背景有所差異,建筑裝飾課程設計課程在教學上就需要添加與學生相適應的內容及方法。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抓住兩點組織和準備教學信息。一是學生的文化背景、二是學生的就業(yè)去向?!?+3”免費教育計劃的學生是藏族,有著自己的民族習慣與喜好,同時,這些學生畢業(yè)后大部分會回到家鄉(xiāng)參加工作。因此,通過對學生的這兩方面進行分析與考量,我們決定在建筑裝飾設計過程中添加更多的藏族民族特色。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民族習慣和文化背景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多方咨詢。確定哪些知識是需要重點學習的,而哪些是需要忌諱的。在我們對藏族文化的深入學習和了解過程中,了解到很多外來設計師在藏區(qū)所犯下的一些錯誤設計及發(fā)表的錯誤言論。例如,將藏區(qū)傳統(tǒng)吉祥八寶圖案濫用到公共廁所上;將“鎮(zhèn)邪朵幫”瑪尼石堆應用在廣場設計中;將噶托應用到樓梯上等等。在之后的教學信息準備過程中,筆者將建筑裝飾設計課程的各個教學內容與藏區(qū)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在尊重民族信仰與習慣的基礎上組織教學信息的收集與整理過程。比如:在《室內空間組織與設計》這一課時,首先向學生提供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含“阿壩藏區(qū)建筑內不見土,外不見木的要求是什么意思?”、“傳統(tǒng)藏式建筑空間組織形式是什么?”、“牲畜、民居、佛堂三類室內空間的組織與設計影響因素是什么?”等一系列民族建筑與元素思考題。由學生主動根據(jù)其民族文化背景學習提取所需信息,并按思考題進行思考,形成對課文內容初步的了解與學習,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信息化教學模式要求營造課堂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信息化教學擁有著大量的信息化資源,但是這些信息化資源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與串聯(lián),不能引起同學們的共鳴與學習興趣,那再多的資源都只是浪費。這就要求教師在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與思考。
筆者講授《室內光環(huán)境設計》這一課的時候,由于本課較為抽象,學生很難產生學習的興趣。而在信息化教學的支撐條件下,教師首先使用 3DMAX軟件制作了一段光影變幻影像,對同一場景營造出影視大片的效果。由此導入,學生看后能直觀的感受光對室內空間夢幻般的影響力,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將建筑裝飾設計知識通過建筑裝飾設計的各類直觀體驗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服務于建筑裝飾設計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來。
四、信息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提升課堂教學過程把控能力
在信息化教學模式和現(xiàn)有網絡條件下,大部分的課堂時間里,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學資源庫進行自主性學習,教師主要職能應從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和知識建構的合作伙伴。在這階段,教師的作用不是很多初識信息化教學的老師所想的那樣被弱化了,而是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前臺表演走向了后臺編劇。要求教師對課堂的把握更為精細,面臨突發(fā)情況下,仍然能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向著教師所設定的方向前進。信息化教學模式下的自主學習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流程和方向的把控上了。
五、信息化教學模式要求課后的及時考核與反饋
信息化教學模式定義的本身就意味著其擁有著豐富的考核方式,并且可以達到邊學邊考核、學完考核完的程度。在建筑裝飾課程教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與前后內容有著較強的聯(lián)系。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給予適時的考核并反饋給學生自己和教師。
在我們的建筑裝飾設計教學考核方式中,給予了線上考核和線下考核兩大類,在這兩大類中,線上考核除了傳統(tǒng)的試題庫之外,應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制作模擬考核場景,要求學生對實際場景進行設計或評論。教師能夠獲得學生真正的學習水平與設計傾向,便于之后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狀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有側重的引導與培養(yǎng)。
結語:
信息化教學模式及手段在建筑裝飾設計課程的教學中的應用,以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倩.項目教學法在建筑裝飾設計教學中的實踐[J].職業(yè),2017(03):74-75.
[2]張登紅,王具元.高職《建筑裝飾設計》課程設計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3,26(01):89-90.
作者簡介:
李蘭(1987.6— ),佳木斯師范學校,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裝飾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