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史玉華
(常州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和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開展,人文關懷能力成為護理人員的一項核心能力。人文關懷可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顯著降低護患糾紛發(fā)生率[1]。以往高職護生人文關懷教育主要局限于人文相關課程,外科護理學、內科護理學等護理專業(yè)核心課程只注重專業(yè)知識教授和技術訓練,難以實現理論與臨床實際的有機結合,導致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普遍不高[2],不能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護理服務?;诟呗氃盒H宋年P懷教育現狀和臨床護理崗位需求,本研究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教學法培養(yǎng)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匯報如下。
整群隨機抽取我校四年級兩個班107名高職護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52名,對照組55名,均為女性,平均年齡20歲,均已學完護理倫理、護理心理、護理人際溝通和護理美學等相關人文課程并自愿參加本研究。兩組一般資料、前期人文課程成績、人文關懷能力等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1干預方法 兩組均選用黨世民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護理學》教材,任課教師、教學內容和課時相同。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教學法,教師全面系統(tǒng)講授,并設計人文關懷案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學。實驗組: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基礎上,以美國心理學家?guī)觳捏w驗式學習理論為依據,結合我校護理人文教育經驗開展體驗式教學,具體如下。
(1)基礎體驗:教師成立“關懷”QQ群并發(fā)布人文關懷故事,如南丁格爾的故事、臨終關懷等,讓護生自學,使其認識到人文關懷是護士的神圣職責。外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選用有啟發(fā)性、代表性的臨床案例,如術后患者關懷、情緒激動患者安撫等,教師給出問題,引導護生分組解決問題,討論從案例中學到了什么、從護理人文關懷角度出發(fā)哪些行為或語言需要改進。要求護生在暑期醫(yī)院實踐中觀察身邊的臨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實施情況,并運用人文關懷技巧完成一次病史采集,體驗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2)觀察和思考:教師給出案例情景,護生進行角色扮演(如乳腺癌患者的術前護理、術后出院指導),教師組織護生討論并對角色扮演情況進行分析,最后歸納總結護理工作中如何體現人文關懷、如何建立和諧護患關系。
(3)展示和總結:再現案例情景,護生分小組進行角色扮演,展示小組討論成果,教師針對各小組展示情況進行評價和總結。
(4)實際應用:臨床見習時,護生與患者一對一進行外科護理人文關懷交流,如甲亢患者的情緒疏導、胃癌患者術前護理等,體驗結束后護生書寫反思日記,對人文關懷體驗進行自我評價和分析。
1.2.2教學評價(1)課程考核成績:外科護理學課程考核內容包括理論考核和操作考核,理論考核中增加人文關懷案例分析,操作考核中增加人文關懷實踐。
(2)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參照護理學家Nkongho編制、許娟漢化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量表[3],結合五年制高職護生特點,課題組成員和專家自編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包括認知、勇氣、耐心3個維度37個條目。先進行預調查,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32,再進行專家咨詢,顯示該量表內容效度良好。采用Likert 7級評分法,從完全反對到完全同意分別計1~7分。在干預前和干預后一周內分別對護生施測,兩次回收率、有效率均為100.00%。
(3)護生學習效果問卷調查:設計體驗式教學法效果評價表,干預結束后對實驗組護生進行調查。
1.2.3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經兩人復查、核對后錄入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表1 兩組外科護理學考核成績比較(x±s,分)
表2 兩組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比較(x±s,分)
表3 實驗組護生對體驗式教學法的評價[n(%)]
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外科護理學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護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4]。傳統(tǒng)教學局限于專業(yè)理論知識和技能講授,無法體現人文關懷在臨床工作中的應用,使得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體驗式教學法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主張用親身經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5]。我們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使護生明白護理工作不僅僅是對患者軀體疾病進行護理,還要讓患者感受到人性的關懷;護生進行反思性學習,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實踐運用能力。體驗式教學法以體驗—思考—行動為主線,有助于護生更加系統(tǒng)、全面地構建知識體系,掌握護理技能,提高整體素質。
表2顯示,干預后兩組人文關懷能力量表得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得分高于對照組(P<0.01)。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不是通過邏輯推理實現的,必須通過護生自身的體悟、理解和感觸來實現[6]。本研究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構建了基礎體驗—觀察和思考—展示和總結—實際應用教學模式。教學活動中,人文關懷情景與外科護理學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使護生在具體情景中感知人文關懷,學習人文關懷知識,鍛煉人文關懷能力,最終內化為人文關懷品質。集體討論可以讓護生分享人文關懷感受和經驗,進而達到情感共鳴,最后教師總結以鞏固人文關懷感悟成果[7]。護生在書寫反思日記過程中審視自己,產生新的關懷體驗和同理心,促進其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在人文關懷實踐中,護生通過情感體驗使關懷理念根植內心深處,關懷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鍛煉[8]。
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的科學的工程,不僅僅需要開展人文課程教學,還要將人文關懷教育滲透到護理專業(yè)教學、實習中,實施連續(xù)性教育模式。體驗式教學法使護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參與,感受關愛、內化關愛進而踐行關懷。實踐證明,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培養(yǎng)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