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村地區(qū)的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個性、系統(tǒng)性等問題。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fā)展的今天,農村小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強化班級特色文化建設,通過文化渲染,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級特色文化;問題;對策
班級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各種教育的主陣地,班級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鄉(xiāng)二元結構依然存在的今天,城鄉(xiāng)教育差距的存在,影響了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xiàn)。同時,相對城市而言,農村在信息、資源等方面相對落后,這些因素影響了農村學校文化建設的發(fā)展。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農村小學應當加強班級文化建設,通過班級文化建設推動學校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環(huán)境文化的發(fā)展,通過精神文化的引領,促使農村小學教育改革。本文中,筆者結合當前農村小學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探索相應的解決對策。
一、 農村小學班級特色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開始向農村地區(qū)傾斜,力求通過發(fā)展農村教育,促使國家教育的發(fā)展。然而,受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影響,農村教育的發(fā)展始終受到很多現(xiàn)實因素的制約而處于落后的狀態(tài)。就農村小學班級特色文化的建設而言,存在如下問題:
(一) 文化建設以“應付檢查”為目標,流于形式
農村小學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尤其是管理人才和師資力量的不足,辦學理念還不夠先進,缺乏深度文化自省和自覺,致使學校文化建設往往不是主動開展,而是自上而下地進行。即常常是上面“刮一陣風”,學校就“捕風捉影”,下達指令,班主任“照葫蘆畫瓢”應對領導檢查。這種情況下,班級文化建設淪為一種應時而為、盲目而作的行為,花時費力耗資源,最終收不到班級文化建設應有的效果
(二) 文化建設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而顯得無序
在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用游戲、卡通的形式增強班級環(huán)境文化、活動文化的教育效果是無可非議的??墒乾F(xiàn)在一些農村小學卻一味地迎合兒童的欲求而搞形式主義,以至于形式大于內容。筆者考察過當?shù)氐脑S多農村小學,走進他們的教室,映入眼簾的大多是無序張貼的班務欄、卡通畫、剪紙布貼畫,雖然五顏六色,卻沒有主題,讓人眼花繚亂。觀看各班的活動文化展示,故事大賽、情景劇表演、模擬法庭等,形式多樣,熱鬧非凡,但這些活動對孩子的品格形成有何積極影響卻不得而知。我常在參觀中與學生聊天,發(fā)現(xiàn)他們對文化活動的感覺大多是疲憊與茫然。如果我們的班級文化建設過多地用活潑與詼諧的兒童化形式展現(xiàn)內容,缺乏嚴肅與莊重,缺少正確的文化導向,那本來崇高的文化因子就會被兒戲化,而不能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三) 班級特色文化建設缺乏“特色”和“個性”
由于文化建設行為的應時性和盲目性,班主任基本上不對自己的班級進行整體的發(fā)展目標規(guī)劃,班級文化建設的理念及指導思想、班級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都缺乏系統(tǒng)性。也有些班主任把班級文化建設窄化為教室布置,學校領導要求什么就弄什么,文化內容選擇的隨意性很大,缺乏整體規(guī)劃,也缺乏適合學生的個性化內容。
二、 農村小學特色班級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 重視班級文化建設的個性化發(fā)展
首先,班級文化建設要符合學生的年級特點。班級文化建設之前要有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小學階段的學生有獨特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個性特征不盡相同,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盡管年齡跨度不大,但其身心發(fā)展狀況存在巨大差別,在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而一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其年齡跨度更大,對特色班級文化的需求有天壤之別。因此,在制定計劃時需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及班級的實際情況來制訂個性化的方案,一來學生更容易接受,二來特色班級文化建設才有成功的基礎。
其次,班級文化建設要貼合“班情”“校情”。不同的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個性不同。因此,教師在進行班級特色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盡可能使班級文化建設貼合班情、校情,促使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的同時,使班級文化建設的目標與學校文化建設的目標相一致。例如,對于留守兒童較多的班級,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情感上的關懷,讓孩子不再感到孤單和無助,營造和諧、友愛的班級氛圍,促進班級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二) 樹立教師榜樣作用,增強班級凝聚力
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苯處熢谄綍r的生活中應多接觸學生,凡事以身作則,用言傳身教來感染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還應該引導學生以優(yōu)秀學生為榜樣,開展向榜樣學習的活動。小學階段是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可以根據(jù)每周的量化考核結果,在班會課上,請全班同學共同推舉本周的“紀律之星”“學習之星”等等,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照片,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需要注意的是,在樹立榜樣時,要尊重學生的意愿,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否則榜樣效果會大打折扣。
(三) 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模式,打造濃厚文化底蘊
首先,一個班集體想要全面提升,必須展現(xiàn)出良好的精神面貌。這不僅體現(xiàn)在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上,也體現(xiàn)在班級的整體風貌上。統(tǒng)一的班歌、班徽、口號都能讓班級面貌煥然一新。各興趣小組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色設計自己的組徽、口號等。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參與、精心打造的班級文化和小組文化更能為學生接受,也更能體現(xiàn)班級特色。
其次,班級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口號、班歌、綜合實踐活動都是工具和載體。打造特色班級文化,還應緊密聯(lián)系日常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這種教育觀念已經被大多數(shù)教師所接受,但要真正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到最大,還應進一步探索實踐路徑。只有將班級管理與日常教學相結合,才能打造出特色班級。
文化建設不僅是一種風向標,更是一種激勵學生成長進步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應看到,特色班級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在農村小學班級文化建設中,教師要充分把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具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建設模式,促進班級的和諧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熊佩玲.班級管理中的無聲之美[J].領導科學論壇,2015(12).
作者簡介:
王夏祥,貴州省畢節(jié)市,金沙縣石場苗族彝族鄉(xiāng)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