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正,阿英嘎,張 朋
進入21世紀以來,排球運動的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堅實的體育科學研究基礎以及高效的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能力。豐厚的排球運動科研成果已成為現代排球運動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主要動力之一。適時對不同時期的排球運動科研成果進行梳理與分析,能清晰的呈現出該時期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動態(tài),為學者們準確把握排球運動的發(fā)展走向與前沿動態(tài),進一步深化熱點與前沿問題研究提供一定借鑒。近年來,國內學者分別采用數理統(tǒng)計、文獻計量、社會網絡分析等研究方法,并運用功能強大的Cite Space、Bib excel、Ucinet等軟件,以可視化的圖像直觀地呈現出國內外排球運動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與前沿等信息。如馬文韜等[1]運用文獻計量學和社會網絡研究方法,對近30年來不同時間段內國外排球運動科學研究熱點進行了歸納;郭仁紅等[2]利用Cite SpaceⅢ分析軟件對國外排球項目可以的前沿與熱點進行了可視化分析等。這些成果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鑒,但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國內或國外排球領域研究現狀、熱點等問題的梳理方面,中外研究對比分析的文獻少見。有鑒于此,本文運用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法,對中外權威數據庫中關于排球運動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歸納2000—2017年中外排球運動領域研究的熱點內容,并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呈現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熱點上的異同,探討值得國內學者借鑒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與手段及研究領域,對進一步促進我國排球運動及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文選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與CNKI中文全文數據庫的核心期刊為數據來源依據。
檢索策略:(1)國內文獻,在CNKI全文數據總庫中,以“排球”為主題詞,“文獻來源”為精確,在期刊來源頁面選擇包括“體育科學、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等16種體育類核心期刊(2017北大核心目錄),時間跨度為“2000—2017”,去除征稿啟事、人物介紹以及信息不全的文獻,共得到有效文獻1006篇。(2)國外文獻,選定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子庫,以“Volleyball”為主題詞,學刊類別為“Sport Science”,時間跨度為“2000—2017”,文獻類型為“Article”與“Review”,語種為“English”,剔除沒有文獻作者、摘要、關鍵詞、來源刊物等信息不全的文獻,最終確定文獻1 096篇,并將以上題錄信息全紀錄及引用的參考文獻以純文本形式下載保存,以備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檢索及下載截止時間為2018年6月16日。
以BICOMB2.0書目共現分析系統(tǒng)與SPSS20.0統(tǒng)計軟件為主要研究工具。其中,BICOMB共現分析軟件可以對XML(CNKI)與純文本(WOS)格式保存的文檔進行關鍵詞、作者、期刊、作者單位等信息的統(tǒng)計與分析,并可以生產詞篇矩陣和共現矩陣。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可以對BICOMB生產的詞篇矩陣與共現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
關鍵詞詞頻分析法。詞頻分析法是指利用能夠揭示或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在某一研究領域文獻中出現的頻次高低來確定該領域研究熱點和發(fā)展動向的文獻計量方法[3],其所依據的基本理論為齊普夫定律(Zipf’s Law)。而關鍵詞一般是文獻研究主題、主要內容或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提煉,反映著研究文獻的內在架構與精髓所在,也是作者學術思想及學術觀點的凝練。因此,若某一關鍵詞在其所在領域的研究文獻中多次出現,可以反映出該關鍵詞所表征的研究主題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4]。
共詞分析法。共詞分析法屬于內容分析方法的一種,最早是由法國文獻計量學家M.Callon J.Law和A.Rip提出。主要是通過能夠表達某一學科領域主題或研究方向的專業(yè)術語在同一文獻中出現頻次的統(tǒng)計和分析,判斷研究領域中主題間的關系,從而展現該領域結構和研究熱點[5]。一般認為,關鍵詞共現的次數越多則說明關系越親密,次數越少則關系越疏遠。在此基礎上,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和多維尺度分析,可以進一步分析該學科領域內研究主題之間的關系與結構。
運用書目共現分析系統(tǒng)軟件對國外1 096篇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提取,共得到4 666個關鍵詞。刪除“Volleyball”、“Sport”、“basketball”、“soccer”等反映研究主題意義不大的關鍵詞,并運用軟件自帶的批量修改功能,將意義相同及格式不同的關鍵詞進行修改合并,如將“Performance”、“PERFORMANCE”合并為“performance”,將“Jumper’s Knee”、“JUMPER’S KNEE”、“jumpers knee”合并為“jumper's knee”等,共得到關鍵詞4 326個關鍵詞。運用同樣方法對國內1 006篇研究文獻進行關鍵詞提取與統(tǒng)計,共得到4 492個關鍵詞,并刪除“排球”“中國”“運動”等反映研究主題意義不大的關鍵詞,并將“技、戰(zhàn)術”“排球技戰(zhàn)術”“技術與戰(zhàn)術”合并為“技戰(zhàn)術”等,共計得到3 869個關鍵詞。在此基礎上,將國內頻次閾值設定為“≧14,≦83”、國外頻次閾值設定為“≧15,≦138”,選取排名前30的高頻關鍵詞(見表1),并生成詞頻矩陣與共現矩陣,為后續(x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做準備。
從表1可見,國內前30個關鍵詞總呈現頻次880次,占數據處理后關鍵詞總頻次的22.7%;國外30個高頻關鍵詞總呈現頻次1 135,占數據處理后關鍵詞總頻次的30.2%。這30個高頻關鍵詞在較大程度上反映了2000年以來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的熱點。其中中外高頻關鍵詞中相同的是運動員、女子、訓練,其他均不相同。這一統(tǒng)計初步顯示了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熱點上的異同,但要揭示它們之間隱藏的更多的關聯信息,還需要進一步對數據進行挖掘。
2.2.1 中外高頻關鍵詞相似系數矩陣 為了進一步探尋關鍵詞之間的關系,得到符合聚類分析需要的數據結構,將上述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的30個高頻關鍵詞運用Bicomb2.0系統(tǒng)軟件進行共詞分析,生成詞頻矩陣,并將導出的“.TXT”格式的矩陣導入Spss20.0統(tǒng)計軟件,依次選擇分析—相關—距離,將多個變量放入變量框,選取Ochiai系數將其轉化為一個30×30的共詞相似矩陣,為聚類分析做準備(見表2、表3)。
表2 國內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似矩陣(部分)Table2 Ochiai Coefficient Similarity Matrix for High Frequency Keyword in China(Section)
表3 國外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似矩陣(部分)Table3 Ochiai Coefficient Similarity Matrix for Foreign High Frequency Keyword(Section)
表2、表3相似矩陣的數值反映出關鍵詞之間的相似性,數值的大小表明兩個關鍵詞之間的距離遠近,數值越接近1,表明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關系越緊密,相似度越大;數值越接近0,則表明兩個關鍵詞之間的關系越緊密,相似度越小。例如,完整高頻關鍵詞Ochiai系數相似矩陣顯示,國外與performance關系緊密的前3個關鍵詞依次為:team sports(0.268)、match analysis(0.229)、jump(0.127);國內與運動員關系緊密的前3個關鍵詞依次為:訓練(0.114)、對比(0.098)、教練員(0.094)。這表明,在2000年以來發(fā)表的中外研究文獻中,國外有關performance方面的研究經常與team sports(團隊項目)、match analysis(比賽分析)、jump(跳)結合起來論述研究(距離接近),而國內有關運動員的研究則多與訓練、對比、教練員結合起來論述。
2.2.2 高頻關鍵詞聚類及對比分析 聚類分析是指在沒有先驗經驗知識的條件下,采用定量方法,根據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的親疏程度從數據分析的角度自動進行歸類,對數據給出一個更準確、細致的分類結果,是研究“物以類聚”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6]。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能進一步反映出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的熱點,進而便于對比分析。將得到的高頻關鍵詞相似矩陣導入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聚類分析(見圖1、表4)。
圖1 中外排球領域研究高頻關鍵詞聚類圖Figure1 High Frequency Keyword Clustering Map for Volleyball Research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表4 中外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Table4 Cluster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 Frequency Keyword
(1)國內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
從圖1、表4可以看出,2000年以來我國排球領域科學研究可分為4類,呈現出4個不同的研究熱點:
種類1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研究,包括現狀、對策、后備人才等8個關鍵詞。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是我國競技排球運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直接關系著未來我國排球運動的發(fā)展走向和整體競技水平。該類研究認為隨著我國社會發(fā)展與經濟體制轉型,為我國競技排球運動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舉國體制”及其“業(yè)余體?!?、市青年隊—體工隊”的三級培養(yǎng)模式,在現代人才培養(yǎng)觀與價值觀的沖擊下有些力不從心,出現了眾多新問題。如招生困難、經費匱乏、學訓矛盾、退役運動員安置困難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競技排球后備人才匱乏,嚴重影響了我國競技排球運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此背景下,“體教結合”與社會化培養(yǎng)模式逐漸進入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并將其視為解決后備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理想選擇。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fā)現,兩者在培養(yǎng)后備人才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諸如體制、定位、資源配置不公等問題,并沒有真正的做到協(xié)同互助、共同培養(yǎng);社會化培養(yǎng)模式也因利益博弈而沒有真正做到管辦分離、自主發(fā)展。因此,解決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仍需進一步實現“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的轉變,健全校際排球競賽體系與制度,及其與專業(yè)排球比賽的銜接機制;并完善社會力量培養(yǎng)排球后備人才的運行機制以及制度保證,實現俱樂部運作市場化,切實做到管辦分離、獨立經營。同時,加大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基地建設力度,引入評估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創(chuàng)建良好的社會氛圍;并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培養(yǎng)經驗,結合國內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情況,探索新的培養(yǎng)模式。
種類2排球新規(guī)則與技戰(zhàn)術發(fā)展研究,包括每球得分制、新規(guī)則、技戰(zhàn)術等7個關鍵詞。該類研究認為排球規(guī)則修改具有一定的大賽周期性,其目的是增加排球比賽的對抗性與精彩度,進而提高比賽的觀賞性,吸引更多人參與排球運動或觀賞排球比賽,并促進排球技戰(zhàn)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實行“每球得分制”與“自由人”規(guī)則以來,排球技戰(zhàn)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每球得分制”的實施使得“一攻”作用發(fā)生根本改變,成為取得比賽勝利的基礎[7];發(fā)球成為通向勝利的大門,防守反擊成為獲勝的關鍵,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勝利的保證[8];對攔網的認知也上升到組織性、區(qū)域性、體系性概念的高度[9];而“自由人”規(guī)則使得原有單一化的防守上升到體系化、戰(zhàn)術化防守的高度,彌補了一傳和防守上的不足,并促進運動員分工更加明確,“位置”特點更加凸顯。新規(guī)則的實行,增加了防守反擊的難度,提高了對攔防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發(fā)球及攔防技戰(zhàn)術的創(chuàng)新。如世界各隊在訓練中更加重視接發(fā)球技術訓練及非規(guī)格化接發(fā)球技術的運用,并強化進攻及網上實力,并加大力量訓練尤其是下肢力量訓練力度;而在比賽中,更加注重比賽節(jié)奏的控制,并采取靈活多變的戰(zhàn)術策略以達到有效得遏制與反遏制的戰(zhàn)術目的。該研究熱點與排球新規(guī)則的制定及技戰(zhàn)術的創(chuàng)新高度相關,呈現出一定的依賴性。但隨著排球規(guī)則及技戰(zhàn)術發(fā)展的日益完善,該類研究數量將逐漸減少。
種類3排球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包括排球教學、高校等4個關鍵詞。該類研究認為排球教學是一個“教與學”、“教與育”協(xié)同共進的過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排球運動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感受排球運動的精神與文化所在,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品格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廣大教師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通過總結、移植、借鑒等方式,提煉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如在教學理論移植上,提出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進行教學,以建構主義教學觀來設計排球教學等。在教學方法上,提出“表象教學法”“動態(tài)引導法”“微格教學法”,“多媒體動態(tài)圖示引導法”“想象訓練法”“口訣法”等。在教學模式上,提出“分層互助教學模式”“樹狀教學模式”等。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攝像機、幾何模型以及研制的輔助練習器材等輔助排球技戰(zhàn)術教學,效果顯著。這類研究多以實驗的方式進行效果檢驗,所驗證的方法、模式或手段等均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或要求,也都有其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因此,在具體的排球教學過程中,仍要因人、因地而異,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種類4排球比賽分析與競賽理論研究,包括技術、戰(zhàn)術、奧運會、分析等11個關鍵詞。該類研究認為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與技戰(zhàn)術水平及其發(fā)揮程度是決定比賽輸贏的關鍵。一般而言,運動員身體機能越好,技戰(zhàn)術水平越高、發(fā)揮越好,取勝的幾率就越大,反之,則輸球的幾率增加。如第9屆世界杯中國女排奪冠在于快速多變的進攻戰(zhàn)術、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穩(wěn)定、較少的失誤[10],且在發(fā)球、一攻、防反、攔網方面均全面超出對手[11]。失利的原因同樣在于身體機能與技戰(zhàn)術水平,如2008年奧運會,中國女排未能奪冠的原因在于,女排隊員在扣球高度、攔網高度和克托萊指數上與對手均存在顯著性差異[12];強攻不強,快攻戰(zhàn)術運用次數相對減少,且效果不明顯[13]。相對而言,關于男排比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的問題、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等方面,如進攻戰(zhàn)術運用簡單、攔網薄弱、一傳不穩(wěn)定、速度力量不夠[14],發(fā)球的穩(wěn)定性與動作隱蔽性不足,扣球機械,進攻結構不合理等[15]。排球比賽統(tǒng)計分析一直是我國排球領域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內學者在分析比賽、總結經驗時,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意見。在此基礎上,學者們通過推理、歸納等方法將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衍生出許多新的排球競賽理論及理念。如“拼發(fā)球”“攻防鏈”“節(jié)奏謀略致勝”“心里戰(zhàn)”“智慧排球”等競賽理論與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競技排球運動水平的提升,也為世界排球運動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但由于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不同,其身體機能與技戰(zhàn)術水平及其發(fā)揮程度等也不盡相同,且教練員的訓練與比賽風格、理念同樣存在差異,故而這些建議與對策具有一定的比賽周期性。
(2)國外高頻關鍵詞聚類分析。
2000年以來國外排球領域科學研究同樣可分為4類,呈現出4個不同的研究熱點(見圖1、表4)。
種類1運動損傷及預防與康復研究,包括injury、injury prevention、risk factors等14個核心關鍵詞。該類研究聚集在各關節(jié)韌帶損傷的診斷、預防及康復等方面,涉及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前十字韌帶、肌腱損傷等。主要運用實驗、測量等量化研究方法,從醫(yī)學、流行病學等學科角度入手,探索運動損傷的機制、預防及康復方法等,是目前國外排球運動研究最為活躍的研究熱點之一。排球運動員參加比賽或訓練常常伴隨運動損傷的風險,尤其是手指和腳踝的急性損傷或肩和膝蓋的過度使用傷害。其中,踝關節(jié)扭傷是最常見的損傷,占所有排球相關損傷的41%[16],膝關節(jié)損傷發(fā)生率是所有項目中最高的,50%以上的排球運動員都有膝關節(jié)不同程度的損傷[17]。而發(fā)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訓練的科學性、比賽對抗強度、運動員身體素質機能情況、運動疲勞、有過損傷史及意外因素等都能誘發(fā)運動損傷。國外學者對運動損傷的研究,一般與醫(yī)學、生理學等學科緊密結合,研究較為系統(tǒng),且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如研究發(fā)現,髕骨肌腱損傷是一種以肌腱負荷為特征的慢性過度使用性損傷,運動員著陸階段較小的關節(jié)屈曲,以及在跳起—著陸期間膝關節(jié)力矩變化的較高速率與較高的膝角速度是導致髕骨肌腱病產生的主要因素[18];而踝關節(jié)背屈與小腿肌肉偏心收縮之間的耦合能吸收跳躍著陸時的下肢力量,增強踝關節(jié)背屈活動范圍能有效降低髕骨肌腱病的風險[19]。在運動損傷預防上,研究發(fā)現踝關節(jié)則應著重于預防首次踝關節(jié)扭傷和急性創(chuàng)傷性膝關節(jié)損傷,加強起跳落地時的自我保護[20],并使用雙直立式踝關節(jié)支具,以有效降低踝關節(jié)損傷率[21]。一般而言,越早對運動員進行臨床測試與超聲檢查,并做出科學診斷,越能有效降低訓練期間膝關節(jié)損傷風險。在運動傷病康復上主要借助先進的醫(yī)療器械、康復與訓練方法,以及必要的醫(yī)藥、營養(yǎng)等。運動損傷與醫(yī)學、生物力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反映了當前排球運動領域科學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對預防運動損傷、運動傷病康復、延長運動壽命等意義重大。
種類2運動員肩關節(jié)活動及傷痛研究,包括shoulder與pain兩個核心關鍵詞。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排球運動員肩關節(jié)移動性、肌肉活動、傷痛與康復等方面,涉及生理學、醫(yī)學、生物力學等學科領域。肩關節(jié)是完成排球基本技術動作的關鍵關節(jié)之一,起“軸帶”作用。肩關節(jié)肌肉組織為技術動作的完成提供力量與力量耐力[22],如肩帶與上肢爆發(fā)力是扣球能力的重要保障[23],而肩關節(jié)屈伸、內外旋轉等肌肉的肌力特征是影響揮臂扣球速度的關鍵因素。研究認為,肩關節(jié)肌肉力量的平衡性對于保持身體穩(wěn)定和頭部處于正中位置至關重要,與技術完成質量呈正相關。一般而言,運動員優(yōu)勢臂膀的移動性、肌肉平衡及內旋肌肉強壯程度都優(yōu)于非優(yōu)勢臂,且內旋肌肉肌力強于外旋肌肉[24]。但長期的使用優(yōu)勢臂膀進行扣球發(fā)球,也致使肩關節(jié)過度使用,導致大多數運動員出現肩關節(jié)慢性或急性損傷。尤其是扣球動作的減速期間,外旋肌肉的離心收縮產生更大的張力來控制內旋肌肉的向心收縮程度,導致離心收縮的超負荷工作,引起旋轉肌肉力量失衡,增加了肌肉受傷或惡化勞損的風險[25]。一般情況下,運動員和教練員很難從主觀上去識別肩關節(jié)傷痛的內在原因與損傷機理。因此,需借助醫(yī)學臨床診斷與影像學分析,通過等速測試等手段對運動員的肩關節(jié)屈伸相對峰力矩、平均功率、強度比、肌肉力量比率以及移動性等指標進行測量[26],以確定運動員肩關節(jié)傷痛的原因,并作為功能篩查與預防的主要依據。在肩關節(jié)損傷康復上,通過開放和閉環(huán)練習、本體感覺和運動神經訓練、不穩(wěn)定性神經肌肉控制練習、離心肌肉收縮訓練等方法[27],對排球運動員肩關節(jié)傷痛康復具有良好的效果。
種類3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研究,包括Jump、strength、fatigue等7個核心關鍵詞。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員彈跳、力量、速度等素質的訓練方法與手段、有氧無氧代謝能力以及運動疲勞等幾個方面,涉及測量學、生理學等幾個學科領域。排球是一項追求速度性、爆發(fā)性、力量性,并存在一定間歇休息時間的運動項目。在身體素質訓練中,應以有氧/無氧閾值為標尺,合理控制訓練的強度、訓練時間以及恢復時間,并按照不同專項位置供能特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與負荷標準[28]。研究表明,訓練的累計練習量與專業(yè)技術認知水平的提高呈正相關[29],而過量、超負荷的訓練與比賽引起的疲勞會導致運動員發(fā)生運動損傷的幾率增加,以及本體感受與神經肌肉受損,降低運動感覺系統(tǒng)的敏感度[30]。因此,要適時根據運動員恢復和壓力指數(RESTQ-Sport)、整體機能恢復指數(TQR)和肌酸激酶(CK)等指標監(jiān)測運動負荷強度[31],合理安排訓練量,以保證訓練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在排球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方法上,高強度的間歇訓練、跳躍—投擲訓練、肌電刺激訓練、負重跳繩訓練以及抗阻訓練等方法,都能有效提高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與機能水平。在該類研究中,彈跳素質訓練與練習等方面的研究最多,關鍵詞出現頻次最高(119次),是該類研究中的核心部分,也在一定度上反映出彈跳能力在排球運動中的重要程度。在提高排球運動員跳躍能力上,學者們通過實驗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訓練方法,如水中跳躍強化訓練、助力性跳躍訓練、下蹲跳訓練、肌電刺激訓練(EMS)、動力性拉伸訓練等。尤其是肌電刺激訓練,能有效提高運動員的垂直起跳能力,并提高中樞神經系統(tǒng)對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32]。上述新的觀點與訓練方法為教練員制定有效發(fā)展排球運動員專項核心素質的訓練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也反映出該類研究趨于縱深化與微觀化,更加注重研究的實用性與效益性。
種類4運動表現研究,包括performance、team sport、coaching等7個核心關鍵詞。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與獲得運動表現相關的因素、方法、檢測等方面,包括運動員身心狀態(tài)、教練員的執(zhí)教能力、團隊合作等,涉及生理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該類研究認為在影響運動表現的因素中,除了運動員技戰(zhàn)術、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等顯性因素外,還包括運動員的心智狀態(tài)、教練員的決策能力、團隊凝聚力等隱形因素,以及天氣、環(huán)境、時間等客觀因素。不同水平的運動員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運動表現,在于他們對自身能量的有效利用率不同,對信息的搜集、利用不同。優(yōu)秀運動員在注視內容、認識刺激、信息識別上反應更快、更迅速,而這種快速反應依賴于早期無意識的將運動直覺與運動過程相結合的學習與訓練過程[33]。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運動員心理壓力、精神疲勞會減慢決策的準確性與速度,造成運動表現不佳[34]。此外,運動員的框架效應、心理韌性、情緒狀態(tài)乃至睡眠等都會影響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情況。在比賽過程中,運動員的表現情況除了受到上述主客觀因素外,還受團隊凝聚力以及教練員戰(zhàn)術決策的影響。團隊凝聚力反映了團隊成員間的吸引感及成員協(xié)調配合努力達到目標的程度,體現了團隊成員之間的紐帶力量以及團隊的統(tǒng)一性,是發(fā)揮團隊集體戰(zhàn)力、取得優(yōu)異運動表現的重要因素[35]。教練員的戰(zhàn)術決策直接影響著運動員的運動表現[36],一般而言,經驗豐富的教練員能更加清晰的界定問題并權衡各種方案,從而做出相對理想的戰(zhàn)術安排,以保證運動員都能出色的發(fā)揮出自己運動水平。在青少年排球運動員運動表現研究方面,構建包括身體形態(tài)、技戰(zhàn)術水平、運動素質、心理機能水平等多維的選材測試指標體系是運動員取得良好運動表現的前提,而科學的訓練原則、內容安排、方法手段則是運動員取得良好運動表現的基礎保證[37]。該類研究涉及到關于運動員運動表現的多個層面,研究范圍與研究視角較廣。
多維尺度繪制出的戰(zhàn)略坐標圖是以向心度密度為參數繪制而成,可以概括地表現出一個領域或亞領域的結構。為近一步揭示中外排球領域高頻關鍵詞之間潛在的內涵與結構,運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通過“1—相似矩陣”,得到相應的相異矩陣,后將該矩陣導入Spss20.0統(tǒng)計軟件中,度量模型選擇“Euclidean距離”,并選中“組圖”,進行多維尺度分析(Alscal),最后得到排球領域研究的可視化圖譜(見圖2)。
圖2 國內外高頻關鍵詞多維分析坐標圖Figure2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Coordinate Map of High Frequency Keyword at Home and Abroad
從圖2可以看出,國內排球領域研究熱點中,排球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領域3)、排球新規(guī)則與技戰(zhàn)術發(fā)展研究(領域2)主要位于第一象限,表明其主題之間聯系緊密,具有較高的密度與向心度,是2000—2017年我國排球領域研究的熱門主題。其中,關于高校排球教學理論與每球得分制下技戰(zhàn)術發(fā)展方面的文獻最多,分別是領域3與領域2的核心部分,但隨著排球規(guī)則的日益完善,領域2將逐漸淡出研究熱點范疇。主要位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排球比賽分析與競賽理論研究(領域4)結構較為松散,主要受大賽周期影響,有進一步發(fā)展的空間,在整個研究網絡中具有較大的潛在重要性,但關于排球比賽技戰(zhàn)術統(tǒng)計方面的研究存在進一步弱化的趨勢。處于第四象限的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研究在整體研究網絡中逐漸被邊緣化,重要性越來越小,但關于教練員培養(yǎng)及戰(zhàn)術決策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相比之下,國外排球領域研究熱點中,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研究(領域3)主要位于第一象限,具有較高的密度與向心度,各個關鍵詞之間的連接緊密,是2000—2017年國外排球領域研究的重點,并與其他3個研究領域關系緊密。主要位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運動損傷及預防與康復研究(領域1)較為活躍,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該領域進行研究,在整個研究網絡中具有較大的潛在重要性,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但主題領域結構相對較為松散。位于第三和第四象限的運動員肩關節(jié)活動及傷痛研究(領域2)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同樣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此展開研究,但位于第四象限的關于運動員肩關節(jié)方面的研究可能會因沒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出現而逐漸弱化。主要位于第四象限的關于運動表現方面的研究(領域4)較為分散,處于整個研究網絡的邊緣位置,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國內排球領域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新規(guī)則與技戰(zhàn)術發(fā)展、排球教學理論與實踐以及比賽分析與競賽理論方面,而國外排球領域的主要內容集中在運動損傷及預防與康復、運動員肩關節(jié)活動與傷痛、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以及運動表現方面。除了運動員競技能力培養(yǎng)是中外排球領域研究共同關注的內容外,其他研究熱點內容均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對而言,國內研究注重從理論研究入手,強調理論創(chuàng)新,涉及面較廣,既有后備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教學理論研究,也有技戰(zhàn)術與競賽理論研究,研究內容總體上偏向宏觀化與中觀化。而國外研究則注重從運動實踐入手,以運動員主體的切身體驗與感觀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研究內容上趨于微觀化。
國內研究熱點側重于排球教學與新規(guī)則下技戰(zhàn)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研究。在排球教學上,注重排球教學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的創(chuàng)新與移植,通過構建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與氛圍,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掌握排球基本技戰(zhàn)術,并培養(yǎng)其堅強、自信、團隊協(xié)作等精神品質,體會排球運動的魅力。在技戰(zhàn)術發(fā)展創(chuàng)新上,側重于新規(guī)則的實施對各球隊原有的技戰(zhàn)術、策略以及訓練重點等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相應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并形成新的致勝力,以更好地適應新規(guī)則帶來的比賽變化,進而取得理想的比賽成績。國外研究熱點則側重于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與運動損傷及康復研究。在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上,注重訓練理念、方法、手段上的創(chuàng)新,強調訓練的科學性以及訓練方法手段的實用性與有效性;在運動損傷上,側重于醫(yī)學與運動學知識的交叉融合,尤其是醫(yī)學預防與康復方法、醫(yī)療手段與訓練、損傷恢復的融合,注重運動損傷機制、預防與康復方法的探索,并進行驗證。
通過上文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熱點分析,可以看出,國內研究熱點之間的關聯度較低,呈現出4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并各自形成一套研究體系,研究主題獨立,內容相對集中,有相對較為清晰的研究脈絡。相比而言,國外研究熱點之間的關聯度較高,尤其是運動損傷與運動員肩關節(jié)活動、運動表現與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與運動損傷及運動員肩關節(jié)活動之間,關聯度較強;此外,這4個研究熱點內容也都是從運動員主體角度展開研究,研究內容存在一定的交叉滲透,但由于研究內容的微觀化,又能清晰的劃分出不同的研究群組與流派。
總體而言,中外排球領域科學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但國內研究以定性研究、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為主,具體方法主要有文獻法、訪談法、調查法以及實驗法等。而國外研究則以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為主,具體方法主要有實驗法、測量法、調查法以及統(tǒng)計法等。相對而言,國內研究注重宏觀理論研究,偏向于理論邏輯推演,理論問題導向性較為突出,如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技戰(zhàn)術發(fā)展、教學以及競賽等理論問題研究,實證研究相對較少,研究成果對實踐指導的針對性不足;而國外研究則注重微觀應用層面和實證研究,偏向于實踐邏輯推演,實踐問題導向性較為突出,如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運動表現等實踐問題研究,注重方法與手段的創(chuàng)新與驗證以及跨學科方法的運用,與具體運動實踐問題聯系緊密。
從高頻關鍵詞統(tǒng)計上看,國內研究沒有出現涉及學科領域的關鍵詞,而國外研究則出現如生物力學(biomechanics)、流行病學(epidemiology)、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y)等涉及學科領域的關鍵詞,這可能與中外科學研究的風格與特點有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的學科交叉情況。分析國內外排球領域研究的主要學科領域發(fā)現,國內排球運動研究主要涉及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人文社會科領域,而國外排球運動研究則主要涉及醫(yī)學、生理學、生物力學、測量學等自然科學領域,且與這些學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較高,尤其是與醫(yī)學以及生理學之間。
本文基于BICOMB2.0書目共現與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2000—2017年收錄在WOS核心合集與CNKI的排球領域核心文獻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1)國內排球領域研究熱點聚集于排球后備人才培養(yǎng)研究、新規(guī)則與技戰(zhàn)術發(fā)展研究、排球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及比賽分析與競賽理論研究;而國外排球領域研究熱點集中在運動損傷及預防與康復研究、運動員肩關節(jié)活動與傷痛研究、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研究以及運動表現研究。(2)排球教學理論與實踐、排球新規(guī)則與技戰(zhàn)術發(fā)展是該階段我國排球領域研究的熱門主題;而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是國外排球領域研究的重點;(3)中外排球領域研究熱點在內容、側重點、關聯度、研究方法、學科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國內研究注重從理論研究入手,強調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問題導向性較為突出;國外研究注重從運動實踐入手,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實踐問題導向性較為突出。
國外排球領域科學研究的特點與經驗,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學科交叉、研究邏輯起點與導向上有值得國內借鑒的地方。一是,加強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積極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重視實證研究。應進一步規(guī)范定量研究方法中細節(jié)問題,逐漸形成重視實證研究的良好氛圍,并加強定量研究培訓的力度與廣度,以培養(yǎng)更多具備熟練運用實證研究方法能力的排球運動科研人員。二是,拓寬排球運動研究的學科領域范圍,提倡多學科視角的交叉研究。從國外排球領域研究的現狀來看,多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排球領域科學研究的趨勢,國內排球運動研究也應加強與自然科學及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尤其是與醫(yī)學、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力等學科的深度融合。三是,以排球運動實踐問題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重視應用性研究。排球領域科學研究應以排球運動的具體實踐問題為研究的邏輯起點,以解決排球運動中的實際問題為重要使命,不僅要研究宏觀理論問題,更要重視能的解決實踐問題的微觀應用研究,避免理論與實踐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