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展岳
對各種問題的看法:
一、美的定義
關于美的定義,歷史上有許許多多,近代和現代更是形形色色,我們不去管它們,我們只根據我們的基本思維來下定義,即:
從相對的意義開始下定義,然后看看是否能導出更普遍的意義,甚至絕對的意義。
我們認為美確實是一種主觀的感受,所以只能從主觀角度下一個相對性的定義,想一下子就給美下一個具有絕對意義的定義是不可能的,是必然自相矛盾的。康德、黑格爾諸人當然是非常高明的,但是他們想一下子就給美下一個絕對的定義,我們很容易指出他們定義中的矛盾和漏洞。比如:
康德定義了所謂的“純粹美”和“依存美”,純粹美是和欲望、利益等等都無關的一種單純的美感,這才是純粹的美。其實這是太狹窄的一個定義,它只能包括對色彩、天空中的虹之類的美感,連花朵都不易包括在內,因為人們看到美麗的花朵時,往往希望獲得一朵,這就是占有欲望,已經超出了“純粹美”的定義。很顯然,“純粹美”的定義范圍太窄了,我們所感到非常美的事物(包括人在內)幾乎沒有什么是可以劃入“純粹美”范圍的。
至于“依存美”本身就和欲望和利益等交織在一起,康德也就沒有嚴格劃分其界線,因此根本不必多談了。
而且康德有點把“人類的美感”太絕對化了,他的定義中把“美”和當前人類的“特定美感”完全等同了。這種美的定義不能適合于和現人類不同的其他生命(如未來“人類”)的美感,實際上就是將真正的“美”的意義弄窄了,弄僵死了。
黑格爾則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個定義是相當高明的,但是這里有些忽略了美感的主觀性,也是不妥當的。
因為美感明明是具有強烈主觀性的!俗話說“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個男子認為這個女子美,那個男子可能認為丑,而認為另一個女子非常之美。這用黑格爾的“美的理念的感性顯現”定義,如何來評價這二位男子的互相矛盾的美感呢?
當然,黑格爾的定義有其十分高明之處,比如舉一點,他的定義提出了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價的兩大要求:思想性(理念)和藝術性(感性顯現)。但黑格爾的定義不適合作為美的“普遍定義”。
我們知道,美是一種主觀感受,而且美感的范圍也很廣,不僅是視覺,也包括聽覺(這兩點是“高尚的藝術家們”公認的,因為它們涉及“高尚的藝術作品”繪圖和音樂等)而且我認為也包括其他感覺在內,如味覺、嗅覺等等。“高尚的藝術家們”一定會堅決反對我的觀點,斥之為極端的庸俗,低級。但是我要堅持這一點,一份佳肴給予我們的“美感”絕不次于一首普通的歌曲或觀看一幅圖畫。
而且在美術和音樂等“高尚藝術”方面也根本找不到什么絕對的標準,也是如俗話所說:“穿衣戴帽,各好一套。”
比如:有的人很喜歡京劇,認為又好看,又好聽,藝術性很高。但也很有一些人根本無法接受京劇這種藝術形式,看著那京劇“作派”覺得要“作嘔”,聽著京劇那“唱腔”心中發(fā)麻,汗毛直立,不但無絲毫“美感”而言,反而覺得難受。越劇也是受許多人歡迎的藝術形式,許多人對越劇是十分著迷的,可見其“藝術感染力”之強!但是同樣有許多人聽了越劇的腔調就身上發(fā)麻,十分討厭之。交響樂被視為很“高級”的音樂藝術,但是不愛聽的也大有人在。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反對者馬上會提出大聲的駁斥:“你們不喜歡是因為你們不懂,水平太低!低得可憐!”以為這樣一來,他們就高高地超過凡人之上了,其實不然。我也馬上可以提出類似的反駁:“你們不懂得現代純粹數學理論,所以你們認為它枯燥無味。數學家可認為它比你們的某些藝術品美多了,因為他懂。那么‘純粹數學也可以算是藝術了!”
可見美感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這是不能回避,不能抹殺的。對美下一個普遍的定義時必須承認這一點。
我們的定義:
一事物若能引起某一主體產生喜歡、愛好和愉快的感受,對該主體而言,此事物就是美的(主體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
下面分析一下此定義的幾個主要內容:
1.美感是相對的,主觀的,是屬于特定主體的主觀感受。這里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很難說某一事物是美的,另一事物是不美的,或者甲比乙美,乙比丙美,這里沒有絕對的標準。只能說,某一事物對某主體而言是美的,對另一主體而言可能就是不美的。
2.此定義不但不排斥美感和“快感”的聯(lián)系,而且實際上,就是把美感等同于“廣義快感”。所謂“喜歡、愛好和愉快的感覺”不過是羅列幾個詞而已,更恰當的說法還不如干脆稱為“廣義快感”。加上“廣義”二字主要是為了和生理上的快感有所區(qū)別,但是我并不排斥生理的快感,“廣義快感”實際上就包括生理快感和精神快感二者。我不怕被斥為“極端的庸俗和低級”,將高貴的藝術美感和下賤的生理快感聯(lián)系起來。我不是唯心主義者,我敢于正視客觀實在情況。我們人類本來就是才脫離了動物界的血肉之軀,我們的精神和肉體是一個統(tǒng)一體(矛盾的對立和統(tǒng)一),我們的精神快感和生理快感是天然聯(lián)系在一起的。無論怎樣“高尚”的藝術美感也是我們這“血肉之軀”中產生的,和生理基礎是不可能完全脫離關系的。將美感等同于“廣義快感”即精神快感和生理快感之結合,決不是貶低了美感,而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菲的名詩說: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p>
被看作比生命價更高的愛情難道不是以我們血肉之軀的兩性生理關系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嗎?不過愛情是比兩性關系提高了一步,達到了精神的領域,但仍有其生理基礎。為什么是男女愛情而不是“同性戀”呢?道理很清楚。
3.此定義不僅適合于人類,也適用于低于人類的動物和高于人類的高級生命。
為什么我的“理性”定義和“美感”定義等等基本概念的定義都力求不局限于現今人類范圍內呢(實際上除非因為與我們人類有關,否則我們根本不必考慮人類以外的問題)?
原因是,我覺得宇宙中有一些根本性的東西,根本性的道理,它們并不限于人類的范圍。但是對人類社會而言它們也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因為它們在整個宇宙中是根本性的東西,當然對人類社會也極其重要??紤]哲學問題,為的是要抓住最根本性的東西,所以就應該超出人類范圍來考慮更根本性的東西,當抓住了這最根本的東西以后,再把它們引回到人類社會中來,這樣就能看得更遠,理解得更深。
我們的“美感”定義是既適用于人,也適用于動物的,而且也希望適用于高于現今人類的生命。
比如:
人覺得美的東西,豬不見得覺得美;公豬很可能覺得一頭母豬很“美”(當然它的感受不同于人類,這里我指的是“廣義快感”),但一般人絕不會認為母豬有什么“美”。
蟲媒花除了具有花蜜、花粉外,都具有鮮艷的外表,這顯然是為了吸引蜜蜂之類昆蟲,同時也反映出蜜蜂之類昆蟲確實能“欣賞”(當然和人的欣賞不同)花的美。這里確實具有某種“美感”的萌芽在內。如果僅僅是從“實利”出發(fā),有花粉、花蜜就足夠了,何必還要外表的美呢?當然這“美”確存吸引力。蜜蜂和人都欣賞花的美。
由此可見,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美感,但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同一類生物,如人類,具有的共性最多;但也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美感(穿衣戴帽,各有所好)。
我們是持發(fā)展進步觀點的,承認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因此一切基本概念也都含有高低之差別,關于美也不能例外。關于美的感受和認識也必然經歷一個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
美感雖然是相對的,主觀的,是從屬于特定主體的,但是不同主體的美感并不都是“平等”的,而是有高下之分。正如:“合理性標準”雖然是相對的,從屬于主體的,但并不是“平等”的,這在前面已有敘述,其思路是統(tǒng)一的。
這三種“美感”自然是不平等的,一種高于一種。結論是:
高級主體的美感,高于低級主體的美感。
由此可以引出一個重要的結論:
美并不是單純的主觀感受,僅存在于主體的感覺中。美實際上存在于事物之中,主體的美感僅僅是事物中之“美”在主體感受上的反映而已。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前面指出高級主體的美感高于低級主體的美感,原因在哪里呢?顯然是因為高級主體的水平比較高,它能更正確、更深入地領會和感受到事物中的“美”。
再進一步說:
我們人類的水平還很低,所以雖然我們主觀上有美的感受,但是我們弄不清楚它,正因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來討論它,若我們對美的本質十分清楚,我現在也不必寫這些話了。
人類的下一階段,比如說稱為新人A,他們對美的感受一定和我們不同,但比我們更深入、更正確。而且關于美的認識也遠比我們深刻。我們將“新人A”的美稱為“美A”;
再下一階段的新人稱為“新人B”,他們比新人A的美感又更深入、更正確了一步,關于美的本質的認識也必更為深刻正確。我們把他們的美稱為“美B”;
類似地有:美C,美D……美N。
美A,美B,美C,美D……美N,一個比一個要更深入、更正確得多,比我們的美當然更正確、更深入得無法比擬。
顯然美A,美B……美N,一個比一個更反映出了美的真正本質。由于“新人A”已經是很高級的生命,“新人B”則更高級得無法想象……至于“新人N”則幾乎可以說是智慧無窮的高級生命了。他們對美的真正本質應該說是有充分了解的,他們對美的感受應該說是很正確了,確實是認識和感受到了事物本身中存在的真正的美。所以可以說,美N就是事物本身中存在的美的真實和正確的寫照。
用一數學形式表示就是:事物中存在的美≈美N
這個式子也就間接地證明了事物中確實存在的美并不單純是主體的主觀感受,美不僅具有相對的意義,同時也具有絕對的意義。因為“新人N”必然會存在,“美N”也就必然會存在,所以在“等式”左邊的“事物中存在的美”也就必然確有其事。
以上搞了一套類似數學的形式推理,很是枯燥乏味。其實基本思路很簡單,可以簡述如下:
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入更高階段,未來人類對“美”的感受會愈來愈深入、愈正確;對美的本質的認識也會愈來愈深刻。當未來人類進入到很高級的階段(N階段)以后,他們對“美”的認識和感受總有一天會達到非常正確的地步,也就是說他們的“美N”已經非常接近于美的真實情況了。因此我們可以說那時的極高級智慧生命的“美N”就可以代表“事物的美”的真實寫照了。從而也就證明了,“事物的美”是客觀存在的,并非純屬主觀的東西。
以上推理使我們得出了結論:
“美”是客觀存在的,并非如我們最初定義的那樣純粹是相對的,從屬于每個主體的一種主觀感受。
這似乎很奇怪,怎么會從這樣一個相對性的定義,得出了絕對性的結論呢?其實不奇怪,這是我們的“基本思想方法”,關于真理,我們也是從純粹相對的意義上開始定義的,但之后導致了“絕對真理”存在的概念。關于“道德”這樣基本性的概念,以后也將采取類似的定義和推理方法。我們這種基本思想方法所依據的基礎是:深信宇宙中存在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規(guī)律;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向前發(fā)展進步的總趨向;理性的發(fā)展進步是無限的;宇宙的奧秘(規(guī)律等)是無限的,但未來的智慧也能無限深入地認識這一奧秘。
我們?yōu)槭裁茨軓囊患兇鈱儆谥饔^感受的“美感”的相對性定義導出了“美”是客觀存在的這一貌似根本矛盾的結論呢?我們的根據是:
事物中存在的美≈美N
由于“美N”的存在,從而證明了事物中客觀存在有美,美不是純屬主觀的東西。
而“美N”之存在,以及上述等式之所以能成立,則是根據了我們的最基礎思想:未來的高級智慧能無比深入、正確地認識宇宙的奧秘……遙遠未來的“新人N”必能正確而深入地認識和感受到事物美的實質。所以“美N”必然十分真實地反映了事物的美。以上探討是毫無問題的,邏輯上是嚴密的。
但是實際上“美之客觀存在性”仍然是成問題的,因為本身可能已經與美感根本毫無關系了,而成了一種純粹的理性認識,即成為一種真正的“美學”了。因為“新人N”已經是理性高度發(fā)展到不可比擬程度的高級智慧生命,他們的理性極強,情欲已經消亡,他們對“事物美”的本質確有深刻而正確的認識,但是不見得再動情感,因而也就不再有什么“美感”,其結果是:“新人N”的“美N”已經純屬理性認識,不再屬于感性領域。但“美”本來是一種感性的事物,所以實質上那時“美”已不復存在,而消融于理性之中?!笆挛锏拿馈钡谋举|那時雖然被徹底認識清楚了,但同時也就消融到認識的理性中去了。
關于“美的消融于理性”(最終),并無嚴格的根據,但我們傾向于這種觀點。
當然,也可能是完全另一種情況:美是宇宙中一件根本性的事物,感性是和理性永遠并列的宇宙根本性質,美A、美B、美C……美N……是一個比一個更高級、更豐富、更深刻的“美感”,其上升是永無止境的,是理性所永遠不能代替的,但是我們不贊同這樣的觀點。
美是感性的事物,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這是毫無疑問的。當然美是由客觀事物的某些性質所引起,但美是主觀感受(且不通過理性思維,而是直接引起)這一點絕無問題。
根據這一點,我們傾向于認為:美終究是要消融于理性之中的,美只是某一歷史階段的事物,以后必將消亡,即:美只是“感性生命”(如人類)的一種主觀感受,當“感性生命”上升到純粹的“理性生命”時,美就消融于理性之中,美就消亡了。
因為我們看不到使感性能和理性并列為宇宙根本規(guī)律的理由。物理、生物、理性是宇宙三大規(guī)律,分別代表三大發(fā)展階段,感性不足以與之并列。
1.感性是什么?
我們是“理性主義者”,我們不給予感性以和理性同等的地位。我們認為感性是低于理性的,最終必將讓位于理性。
偉大領袖毛主席一再指出:感性認識低于理性認識,一個認識過程必須經過感性階段然后才能上升到理性階段,只有上升到了理性階段以后這一認識過程才算是完成了。
我們認為,人類理性之離不開感性,并非感性本身足以和理性并列,而是因為人類之理性太差,剛剛處于最初級階段,不通過感性的幫助,難以達到理性的認識。人類之理性不足,所以才不得不仰賴于感性,這一點也不說明感性之“高級”,而是說明感性并不高級,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輔助產物,當未來人類之理性成長壯大起來后,感性就逐步走向消亡了。感性是理性不足的一種補充,一種助力,對人類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人類理性還很不足。
2.美和感性:
我們關于美的定義是符合關于感性的這一觀點的。我們的定義是:
一事物若能引起某一主體產生“廣義快感”(精神的和生理的),對該主體而言,此事物就是美的,即:美是能引起主體“廣義快感”的一種性質。
此定義又表明,美是通過感性起作用的。
我們說:一個藝術作品必須要有思想性和藝術性,二者缺一不可。思想性實質上就是理性,但是光有理性不成其為藝術,它沒有感染力,也就達不到提高思想、提高理性的作用。所以必須要有藝術性,即通過感性的力量促進理性之提高。
黑格爾的定義實質上就是反映了這一點,他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即通過感性的形式來表現理性。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它能通過感性的方式來促進人類理性的提高。所以,我們的觀點是包括黑格爾的定義在內的。
我們的觀點也同樣包含了康德的“純粹美”在內:
我們的“美N”是事物中真正存在的美,可謂之真正的“純粹美”。我們承認所謂“純粹美”的存在,但我們不清楚它是什么東西,我們難以像康德那樣給“純粹美”加入許多具體的內容,但我們關于“純粹美”的定義(即美的實質——“美N”)是更嚴格的。
康德的“依存美”在我們的定義中更有其地位,我們將美感定義為“廣義快感”,當然和感情、欲望等等都聯(lián)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依存美”。但是康德的定義不嚴格,不說明美的本質。
再談一談車尼雪夫斯基關于美的定義:
“美就是生活。”
他的主要意思是:凡是能引起人們關于“美好生活”的聯(lián)想的事物,就是“美”的。
這是很好的一個思想,實際上和我們的定義很接近。因為凡是能引起人們聯(lián)想到“美好生活”的,必然就會引起一種“廣義快感”,所以他的定義,實際上包含在我們的定義之中,而且是非常之接近了。他的定義似乎“高明”一點,因為他是說“美好生活”這一好聽的名詞。而我們說“廣義快感”這是多么庸俗、低級!其實我們的定義比他更廣泛、更普遍一些。因為“美感”不僅決定于后天的經驗,也決定于先天的遺傳。實際情況是:由于先天的遺傳和后天的經驗(廣義的經驗,包括教育、習慣、愛好……一切后天的東西),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的神經聯(lián)系,凡是外來的神經刺激能影響這些復雜的神經聯(lián)系產生“廣義快感”的(即:外來神經刺激符合原有神經聯(lián)系的“口味”),主觀上就產生“美感”。這里并不一定局限于非得和“美好生活”有聯(lián)系。
當然,生物的特點就是每時每刻在“生活”之中,“生活”具有極大的重要地位,“美感”也必然和生活密不可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我們說車尼雪夫斯基的定義是很有道理的。
實際上,車尼雪夫斯基的定義和我們的定義一樣,不僅適用于人類,也可推廣到動物。我們傾向于認為動物也有“美感”,不過比我們低級,有本質的不同。
一、藝術的定義
我們將藝術簡單地定義為:
“對美的創(chuàng)造是為藝術?!?/p>
二、理性的單一性和藝術的多樣性
理性是基于對宇宙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因而是具有單一性的,因為理性是“是與非”的問題
藝術則不然,因為藝術是通過感性起作用,感性是依賴于主體的。不同主體的感性標準可以完全不同,“穿衣戴帽,各好一套”。這里不是“是與非”的問題,這里是多樣性的問題。藝術可以有無限多種形式,因為感性完全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所以藝術必須具有多樣性,必須有各種形式,各種流派,是永遠無法統(tǒng)一的。如果“藝術”統(tǒng)一了,本身就不成其為藝術了。
三、藝術的作用
藝術雖然具有豐富多彩的多樣性,并且必然有各種流派存在。但是藝術絕不是單純?yōu)榱隧槕藗兏鞣N不同的“口味”,僅僅是為了博取人們的喜愛。適應人們“口味”的“藝術”是低級的藝術。
原因是我們人類現在已經處在向理性階段過渡的最后時期,我們衡量一切必須采用理性的尺度。因此衡量藝術的標準也應該是理性的。所以在我們看來,“藝術”的價值在于它能通過感性的形式,使人們的理性得以增長。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夠為人類向理性階段的過渡起到一種促進作用。所以人們給藝術崇高的地位,其實這地位是來自理性的。
如果藝術僅僅是給予人們以感性的滿足,藝術是得不到崇高地位的。
因此一切“嘩眾取寵”“標新立異”“故弄玄虛”而實際內容空無一物的所謂“藝術流派”是沒有什么價值的,它們不能具有真正的藝術應有的崇高地位。
我這里一點沒有貶低“流派”的意思。因為藝術是通過感性起作用的,感性不同于理性,它具有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具有“無限”的有待挖掘和開拓的領域,可以說人類對自身的“感性”的秘密還很不清楚。而“流派”對于開拓人類感性的領域是十分必要的。雖然很多“流派”可能是會走入歧途的,但不要緊,探索是應該允許的,而且是應該鼓勵的。
簡單歸納起來可以說:
藝術的作用首先是通過感性的形式使人們的理性發(fā)展受到促進,其次是滿足人們對于美的需要和追求。
藝術應該追求更高的“美”,因此應該允許并鼓勵多種藝術形式和流派,“百花齊放”是非常必要的。
藝術不是理性,不能簡單的用“是與非”的標準來肯定一種藝術否定另一種藝術,而只能用“思想性”(理性)和“藝術性”(感性)兩種標準來衡量各種藝術作品的“價值”。(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