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明 黃友香 成秀珍
523710廣東省東莞三局醫(yī)院
當急診患者出現膿性膽管炎、消化道出血、異物時,通常要用消化內鏡進行檢查。而消化內鏡屬于侵入性操作,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嘔吐感,也會出現誤吸、墜床等不良事件,增加了醫(yī)療糾紛發(fā)生率,并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1]。本文主要研究急診消化內鏡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防范策略,并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行消化內鏡治療的患者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齡23~76歲。依據不同的護理模式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甲組40例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而乙組40例則采用預見性的優(yōu)質護理。在一般臨床資料比較上,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甲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包括常規(guī)宣講、病房護理、生活干預等。乙組結合急診消化內鏡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風險管理與優(yōu)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心理干預:由于急診消化內鏡屬于侵入性操作,容易降低患者的耐受性,并導致患者出現諸多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的內心訴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多溝通交流,以取得患者的信任,降低其不安、恐懼、抵觸、焦慮等情緒,幫助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我護理中來。②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向患者講解消化內鏡護理中的常見問題,介紹病房環(huán)境及所用設備、各設備使用原理、疾病相關知識,以降低患者的恐懼感,增加其疾病認知能力。另外,科室管理者也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必要的健康培訓,讓護理人員掌握正確的護理方法,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不良事件。在器械運轉時,要注意明確分工,協調運作,避免墜床等事件的發(fā)生。③病房護理:護理人員要為患者營造出舒適、整潔、溫馨的病房環(huán)境,對室內溫濕度進行調節(jié),提高室內通風度,避免感染的發(fā)生。另外,護理人員要要注意強化病房內的消毒滅菌管理工作,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的原則,在各器械使用完成后進行徹底的消毒滅菌。④用藥管理:為了避免藥敏反應的發(fā)生,護理人員要詳細詢問并記錄患者的用藥過敏史,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讓其遵醫(yī)囑用藥。一旦患者在用藥后出現惡心、嘔吐等現象,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避免嚴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效果評定:記錄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并用問卷調查形式,對兩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實行百分制,滿意≥85分,較滿意84~65分,不滿意≤64分,總滿意度=滿意率+較滿意率。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其中例(n)代表計數資料,百分比(%)代表組間率,(x±s)表示計量資料,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組間比較:乙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25.00%,明顯低于甲組的7.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間護理滿意度比較:經過不同的護理干預后,甲組滿意20例,較滿意10例,不滿意10例,護理總滿意度75.00%;而乙組護理滿意32例,滿意7例,不滿意1例,護理總滿意度97.50%。護理滿意度乙組明顯高于甲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急診消化內鏡護理中,墜床、摔倒、壓瘡、低氧血癥、誤吸、消化道出血等均是護理中的常見問題。為了降低系列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就需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并通過健康教育來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能力,讓其對疾病及相關治療措施有清晰、全面的認知,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我護理中來[2]。同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病房管理,以免壓瘡、感染等發(fā)生。除此之外,科室管理者也要對醫(yī)護人員強化健康培訓,讓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明確各項護理要點,尤其在器械運轉過程中更是要注意防范,以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3,4]。
表1 組間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本研究結果表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乙組明顯低于甲組,而護理滿意度則高于甲組(P<0.05)[5]。表明在急診消化內鏡護理中,制定出針對性的風險防范策略,并對患者進行優(yōu)質護理,可以有效避免各類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墜床、壓瘡、摔倒、低氧血癥、誤吸等均是急診消化內鏡護理中的常見問題,而采取針對性、預見性的護理措施,可以提升護理安全,有利于營造出良好的護患關系,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