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相互結合是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對于高校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運用移動教學管理平臺課堂派和BYOD教學模式,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可以大大縮減教師的無用工作時間,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成績,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關鍵詞:課堂派 BYOD;經濟法;教學改革
21世紀高校的課堂應是屬于學生的課堂,大學生作為成熟的個體,對教學中主動權的 需求越來越多,高等教育如何完成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的華麗逆轉,一度被大眾所關注。傳統(tǒng)的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已經無法得到當代大學生的信賴。而隨著教育技術的更新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得以實現,如翻轉課堂、移動學習、BYOD學習模式等。另一方面,《經濟法》課程作為高校經管類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基礎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依法開展經營活動的意識,提高法律素養(yǎng)大有益處。但是,《經濟法》課程內容多、學時少,且多采用大班授課,所以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這個問題并不容易解決。但是,如果把信息技術與《經濟法》課程相結合,運用現代的教育技術則可以實現課堂的翻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能夠學有所獲。本文主要運用移動教學管理平臺課堂派和BYOD學習模式,對《經濟法》課程教學方式改革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促進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發(fā)展。
一、課堂派軟件和BYOD教學模式概述
(一)課堂派
課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線課堂管理平臺,被用于國內的教育機構或組織中,為老師及學生提供便捷的班級管理、作業(yè)在線批改、成績匯總分析、課件分享、在線討論等服務。管理課程包括:作業(yè)、資料、公告、測試,快速發(fā)布、輕松批閱和高效管理。目前有163個不同學科,268所學校的教師加入了課堂派。
課堂派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應用,可以為師生的教學活動帶來諸多的優(yōu)勢。零秒收集學生作業(yè),支持50多種文檔直接在線批閱,快速批改登分,可以大幅度節(jié)省教學時間;通過查重功能輕松找到相似的作業(yè),過濾“搭便車”的行為,督促學生自主學習;“GPS 定位+數字”考勤,可以大大縮短考勤時間,避免虛假考勤;顛覆乏味的PPT授課,與課堂互動無縫融合,老師可以組織投票或討論,大屏幕同步顯示互動結果,可以極大的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利用課堂派提供的私信系統(tǒng),師生之間可隨時進行交流,不受時空限制。此外還有方便的成員管理、快捷的成績統(tǒng)計、便捷的資源共享與管理等功能??梢哉f課堂派為高校教師實現翻轉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二)BYOD教學模式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帶設備)指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中使用自己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其它移動設備的做法。2013 年,思科合作伙伴網絡的一項研究發(fā)現,很多學生自帶設備走進教室,連接到校園網上,BYOD 在教育領域越來越普遍。2015 年,隨著智能移動終端的多元化普及,美國新媒體聯(lián)盟專家組開始將 BYOD 列入未來一年內可被廣泛采用的近期教育技術。目前,采用 BYOD 策略實施教學的教師數量也在逐漸增多,這一教學實踐已在全球高等院校獲得了廣泛認可。
目前,隨著校園無線網絡的覆蓋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ipad、筆記本電腦的流行,大學生普遍可以采用自有設備在課堂內外開展學習。
二、課堂派和BYOD支持下的《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如前所述,《經濟法》課程內容多,學時少,又都是大班授課,所以想上好這門課并不容易。運用在線課程管理平臺課堂派和BYOD學習模式,則可以較好地解決一些問題。比如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不要面面俱到,只選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門法進行介紹,如《物權法》、《合同法》《公司法》等,其他內容通過制作微視頻或直接利用網絡上的慕課等資源讓學生課下自學,就可以很好的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對教師最發(fā)愁的大班授課的考勤和作業(yè)提交問題,運用課堂派的數字考勤和在線提交作業(yè)功能,都可以輕松完成。下面筆者主要圍繞如何利用課堂派和BYOD模式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進行闡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對教師而言,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相比,教師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首先,利用課堂派提供的教學平臺建立班級,并告知學生邀請碼以加入班級。同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需要將學生分組,結合班級人數和課程性質,每組的人數不宜太多,以4至5人為宜。先由學生自由選組,在此基礎上根據各組的人數由教師進行最終調整。本項工作利用課堂派提供的公告功能,在課下即可完成。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提前設計好教學內容。制作PPT課件并提前上傳至課堂派的班級“資料”中供學生預習;圍繞知識點設計測試題并做好答案,并上傳至課堂派的“互動”欄中,以便上課時使用;對重點內容制作10分鐘之內的微視頻并上傳至“資料”中供學生自學;針對《經濟法》課程的特點需要采用案例教學法,所以選取典型案例至關重要。案例要切合知識點,又不能過于簡單或過于繁瑣。案例的來源可以是《經濟與法》等電視欄目,也可以是法院審判的典型案例,還可以是教師自己編的案例,只要跟所要講授的知識點相關即可。案例選好后同樣上傳至“資料”中。比如針對物權法章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善意取得”制度,筆者設計了如下案例:甲有一手表,委托乙保管,乙將手表賣給丙,丙又贈與女友丁,丁戴上3天后在街頭被戊搶走,戊又不慎將手表遺失于街頭,被庚拾得。根據《物權法》的規(guī)定,誰可以取得該手表的所有權?這個案例情節(jié)曲折有趣,又與善意取得制度息息相關,學生感到興趣盎然。
最后,每次課前將學生需要事先完成的內容列出任務單,通過課堂派的“公告”欄發(fā)送給學生。如需要看的課件內容和視頻資料有哪些,需要討論的案例是什么,學生需要讀的資料有哪些。
(2)學生準備。學生加入課堂派中的班級并分組后,需要按照老師列的任務清單分別完成相應的內容,如觀看課程PPT,微視頻,思考案例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或列出疑難問題以便課上討論,當然有任何問題也可以隨時私信老師尋求幫助。
(二)課堂教學
(1)教師任務。教師在課堂上,首先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然后組織學生對事先發(fā)布的案例進行討論。討論一般是按照小組進行,先由一個小組派代表對案例進行分析,其他同學補充,然后由其他小組的同學進行質疑或發(fā)表不同觀點。為了防止學生偷懶,發(fā)言的小組由教師隨機指定,所以每個小組都需要事先準備。案例討論完后一般會安排一個簡單的隨堂測試,即將事先錄入課堂派“互動”欄的1至2道題目發(fā)布給學生,學生用手機登錄課堂派進行答題,結束答題后當場顯示答案和答題結果。為了便于統(tǒng)計和計分,設計的互動題目一般是選擇題或判斷題,然后教師利用課堂派隨機抽取學生分析答案正確的理由或答錯的原因,這樣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同時,這種隨堂的測試同時可以設置成一次考勤或者生成一次平時成績,因此所有同學都需要參與,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最后,在課程結束之前,教師還需要對學生事前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并進行總結。
(2)學生任務。學生每次上課前,需攜帶好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進入課堂,并積極參與案件討論和課堂測試,或完成教師布置的其他學習任務。比如在講到合同法的格式條款部分內容時,教師會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身邊看到過或親身經歷過的格式條款,并運用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分析這些格式條款是否有效。各小組同學需要對此進行討論和分析,最終確定一名代表來當場展示他們的結論,并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
(三)課后延展
每次課程結束后,教師需要總結學生的學習和課堂表現情況,對問題學生私信交流,了解原因并加以幫助和督促,并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對重要知識點布置相應的作業(yè)來鞏固學習效果。對學生而言,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作出調整,對自己沒有搞懂的知識點及時向教師或其他同學請教。
三、效果反饋
運用課堂派和BYOD模式對《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進行改革以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大大提高,以前經常出現的逃課或上課睡覺現象大幅度減少。課堂更加活躍,學生不再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去思考并提出問題,學生會花更多的時間來主動學習,并在小組討論和完成小組作業(yè)的過程中學會了團隊合作。課后根據每次的課堂測試情況也學會了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并及時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因為所有的課件、測試題目都在課堂派中隨時可以被查閱,所以學生可不受課堂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復習和反思。根據結課后的問卷調查和私信交流,學生普遍對這種教學方式表示滿意。
其次,從結課成績來看,學生的成績有了大幅提升,絕大多數同學的成績都在良好以上,不及格的現象幾乎絕跡。
四、反思及改進
運用移動教學管理平臺課堂派和BYOD模式進行教學方式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反映出來一些問題,是需要以后加以改進的。
(一)技術層面的問題
課程的設計主要依賴課堂派軟件和學生自帶移動設備及網絡的普及。但是課堂派自身在技術層面還存在一些漏洞。比如在課堂測試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當堂提交答案,但是系統(tǒng)無法識別學生提交答案的場所。筆者就發(fā)現存在這種情況,學生當天并沒有來教室上課,但是利用其它同學提供的信息,在其它場所也可以登錄課堂派參與測試并提交,并運用現代通訊工具輕易獲取答案,這樣必然出現成績不真實的結果。而這種漏洞只能依賴于技術的提供者進行完善,教師是無能為力的。同時,學生雖然都攜帶了智能手機或其他移動設備來上課,但是手機或設備性能不同,會導致有時無法正常使用。筆者在下課后經常有學生來反映,說課堂測試時手機信號異常,導致未能按時提交答案或提交沒有成功,此時只能人工修改其答題情況,額外增加工作量。
(二)課程設計方面
采用這種方式會極大地增加教師的工作量,教師既要熟悉課堂派的各種功能,又要在每次課前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并提前錄入課堂派中,準備工作比較復雜。同時,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讓學生提前學習相關內容而在課上進行討論。一般來說,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或者比較難的知識點適合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由教師進行講授,再隨堂進行一些練習。對于相對簡單的知識點則適合采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即事先將相關材料上傳至課堂派“資料”欄中供學生自學,課上討論和分析案例,翻轉課堂。對于課堂測試也不宜安排過多,否則會招致學生的反感。一般來說,每一章內容結束時安排一次測試即可。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對教學方法靈活地進行調整。
總之,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發(fā)展趨勢,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新技術和新理念支撐下學與教方式的變革,是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這就要求一線教師不畏挑戰(zhàn),積極轉變思路,努力學習新技術,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舞臺,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意識、合作意識,既懂理論又能處理實務問題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汪麗,潘建斌,馮虎元.基于 BYOD 的高效課堂新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1):39-45.
[2] 百度百科.課堂派[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課堂派.
[3] 楊眉,孫剛成.“A+課堂派+Camtasia Studio+BYOD”支持下 翻轉課堂的設計與實現——以“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14-120.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校級教改項目《經濟管理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教學及考試方式改革》的研究成果(編號JGYB201515)。
作者簡介:王秀春(1973.04-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憲法學,民法學(婚姻繼承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