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鳳
[摘? 要] “有效教學”強調學生的課堂生長力,強調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有效的課堂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勇于發(fā)言的能力、學會合作交流的能力、進行課后反思的能力. 這些能力的提升又能反過來促進課堂的“有效”.
[關鍵詞] 有效教學;勇于發(fā)言;小組合作;反思錯誤
初中生在生活上、學習習慣上、認知狀況上與小學生有許多不同,表現在數學學習上,他們羞于開口發(fā)言,不能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知道通過小組合作去解決. 總之,他們按部就班地學數學,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 所以,教師要引導他們通過數學學習來生成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完成作業(yè).
培養(yǎng)學生勇于發(fā)言的能力
毋庸置疑,初中生都害怕發(fā)言. 他們怕答錯了受到老師的批評. 有時學生在某次回答錯誤后,甚至遭到教師的嘲諷. 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聽到學生的回答時,首先要肯定學生的發(fā)言行為,然后再判斷正誤. 判斷正誤的同時,一定要肯定學生回答中的閃光點. 教師還可以通過幽默的話語,憑借自己的親和力來解除學生的膽怯心理. 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還要利用課余時間關注他們的點點滴滴. 只有走近學生,學生才會在課堂上走近教師.
課前,教師可以到班上對學生噓寒問暖,不僅僅只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還可以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心理狀況. 當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方方面面,知道了他們的訴求,上課時候,教師就會進行有目的的提問,就會抓住學生心靈的共鳴點,給他們更多的慰藉. 課上,教師不僅要與學生交流,還要觀察他們的心理與行為,以學生的視角融入他們. 現在的學生與以前的學生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個性和人格上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變化,如果我們還用以前的方法去教學,去處理一些關系,那課堂互動就會遇到困難. 所以教師必須走進學生的內心,去接觸學生,了解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
教師還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大膽發(fā)言,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觀點. 這可能源于初中數學知識的加深,他們需要對自己的回答進行反復斟酌. 如果教師從頭到尾地滿堂灌,也會讓學生懶于思考. 長期不思考,學生自然越來越對自己的思路毫無自信.
另外,教師還要注重提問的技巧. 首先,提問要避免大而空,不能讓學生無所適從. 比如教師提問“如何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呢”,學生會覺得要思考的問題很多,不知道從哪一點開始說起. 最好是換成問題“要證明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已經具備了CD=CE,還有公共角相等,想一想,還差哪個條件就好了”. 這樣,學生就有了思考的具體目標,回答問題的時候也能抓住要點. 其次,提問要有激勵性,要能促使學生思考,要讓學生樂于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最后,教師提問時要考慮到連續(xù)性,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要能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進而追問.
例如這樣一道題:在☉O中,=,∠ACB=60°,求證:∠AOB=∠BOC=∠AOC. 教師可以這樣追問:同學們,請按照文字表述將圖形(圖形如圖1)畫出來,看看要求證的三個角是什么角;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圓心角相等;通過已知條件,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學生的發(fā)言就會一層深過一層,思考的火花就會不間斷地點燃. 要讓學生的發(fā)言真實有效,就要讓學生真真實實地參與到課堂之中,捕捉他們的靈感,促進他們的成長.
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初中數學的某些章節(jié)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多種思維能力,學生一個人的力量顯然不夠,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群策群力,交換思想,共同前進. 首先,小組合作給了學生自信的力量. 小組合作,容易收集到多人的想法,因為學生在小組內,聽眾少,又是本組的學生,發(fā)言就會無所顧忌,膽量也會大一些. 學生在課堂上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還有利于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的發(fā)展. 小組合作激發(fā)了學生發(fā)言的自信,某種程度上就是點亮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 其次,小組合作為學生的討論交流提供了平臺,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習慣. 雖然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可能只有幾次合作交流的機會,但堅持下去,學生的變化會非常顯著. 教師可以從每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關注學生的參與情況,讓小組中能力強的同學主動帶著有困難的同學一起討論、交流,先從一些簡單的問題入手,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其中,說出自己的想法. 慢慢地,他們會發(fā)展到有針對性的討論交流中,從而達到高效的合作.
例如下面這道題:如圖2,正方形ABCD的邊長AB=2,E為AB的中點,F為BC的中點,AF分別與DE,BD交于點M和點N,則MN的長是多少?
課前預習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獨立預習這道題,組長則負責收集組員存在的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 這一題,學生在課前的合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準確地作出輔助線,求出AN與AM的長. 小組討論中,學生確定了輔助線的作法,剩下的他們便自主完成. 課中,教師讓學生討論這一題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只有在彼此的合作中,學生才會說出完整的答案. 每個學生都將原理復述一遍,有卡殼的地方,其他學生則補充. 他們的輔助線作法是,過點F作FH⊥AD于點H,交ED于點O. 小組長讓組里的“學困生”說出結果:FH=AB=2. 接著,求得AF的長. 講題的學生問根據的是什么原理時,學生齊聲說:勾股定理. 同樣地,根據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學生會輕而易舉地求得AN的長,再根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則可求得AM的長,于是可得MN的長.
小組合作,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數學學習中,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 課后,小組長組織組內同學對這一題進行復習,對于沒有掌握課堂內容的學生,安排一對一輔導,對于已經掌握課堂內容的學生,則讓他們在討論中解決教師留下的拓展題.
培養(yǎng)學生課后反思錯誤的能力
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各種思維能力交織生長的過程,也是讓學生的思維品質漸漸變優(yōu)的過程. 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反過來思考,由結果去思考前面的過程,從而重新考慮整個思維過程. 可以這樣說,反思是一種逆向思維. 作為數學教師,要從新學期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即學生對所做的作業(yè)、所思考的問題進行批判性回顧、分析與檢查. 反思不僅僅是將結果重新演算一遍,還要想一想這樣做的根據是什么,這樣做是不是最佳路徑,有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 甚至要想一想,如果結果改變了,過程會做怎樣的改變. 當然,反思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整個思考過程進行評價與分析,分析這樣做對不對、好不好、優(yōu)不優(yōu),自己有什么收獲,又有什么遺憾. 反思,就是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奮力前行;還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能處困境而不頹廢. 由此可見,反思就是一個理解深入化、思維最佳化、認知完善化的過程.
對學生而言,要學會反思自己的錯誤. 學習數學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不斷犯錯又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 教師往往拿著標準答案去對待學生的思考,跟標準有誤的,都列為錯誤的類型. 其實,學生在數學上的錯誤有很多類型,不能籠統(tǒng)地將它們視為洪水猛獸,因為大多是可以避免的,有些稍做分析也是可以減少的.
比如書寫錯誤、演算錯誤、概念錯誤、推理錯誤等,很多學生都把錯誤歸為粗心,認為只要稍微留點神,結果就會不一樣,其實,大多所謂的粗心,還是源于對事物缺少真切的認識. 比如學生計算a2·a3時,錯誤地得出a6這一結論就不是簡單的粗心,而是對公式理解得不透徹. 除了粗心之外,我們還要讓學生在作業(yè)訂正之后填寫錯誤所在的知識點以及錯誤原因,這樣便可以讓學生理清原先的解題思路,找到問題的真正歸因,而不應該一味地指責學生.
反思是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方式,就像醫(yī)生問診一樣,從表象找出病根,然后對癥下藥. 這個填寫的過程,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生自己先說給組員聽,讓其余學生幫助補充. 在關鍵點處,教師要做適時的、精當的點撥,只是撥云見日,給學生提示一條輔助線、一個公式、一個條件而已,而不是越俎代庖式的講解. 學生通過反思,能對數學學習有一個深刻的體驗. 例如試題:已知xy2<0,則當x<0時,y是什么數?有學生寫成y為任意實數;有學生可能會背出有理數、實數等概念,但缺少真實的體驗,究其原因,是概念不清,忽視了特例而造成了解題不嚴密.
反思讓之前的學習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讓之后的學習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讓整個學習更有效、更科學.
結束語
學生在課堂上最想參與課堂活動、參與師生互動、參與整個教學流程,這樣的教學就是最有效的. 所以,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進行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經歷和體會,多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對問題進行深思與熟慮的機會,這樣他們就多了一次認識自我、突破自我、塑造自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