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
隨著《盜墓筆記》《鬼吹燈》等盜墓題材的文學和影視作品走紅,許多青少年對于“盜墓”的興趣遠遠多于對考古和文物的認知。其實,與神秘、刺激的“盜墓”相比,考古和出土的文物蘊含著嚴謹而豐富的科學知識。如何讓“冷學問”的考古和冰冷的文物走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學生?北疆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做法值得借鑒。江蘇張家港市南沙中學香山文學社的同學們,對此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周屹靈: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物為中國燦爛的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只有這樣,文物才能更加吸引大眾的關注。
可以走到文物的背后,將歷史、科技和娛樂融為一體,創(chuàng)作一些活潑新穎、互動性強的劇本,讓人們親自扮演,演繹感人而又精彩的故事。還可以通過音樂讓文物活起來,將文物的歷史編成朗朗上口的童謠或歌曲,讓音樂人唱出經(jīng)典。
當今,各種高科技產(chǎn)品漸漸應用到人們的生活中,文物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比如,有的博物館會在每件展品旁貼上二維碼,只要用手機掃掃二維碼,就可以近距離觀看和了解該展品,從而知道更多的文物故事。
李政宣:每一件文物都記載了人類的文明,都是現(xiàn)代人了解人類歷史的鑰匙。文物有著鮮活的生命,每一件文物都值得我們致以最大的敬意。我們要將文物代表的文化傳承下去,才能讓它活起來;我們要仔細品味文物中蘊含的精神,才能把“沉睡”的文物變得有現(xiàn)實價值。文物只有通過我們不遺余力地宣傳,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其價值和意義。
陶瑾:讓文物活起來,是要讓更多人看到、感受到文物所擁有的意義。比如說,人們所熟知的東漢彩繪陶擊鼓說唱俑,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朝代的安定、百姓的和樂,進而引發(fā)我們更多的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國富民安呢?而像陶院落就恰恰相反,豪強大族的住宅與防御設施相結合,反映的是戰(zhàn)火紛飛社會的動蕩局面。這就給我們警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呢?我們要怎樣做才能防止再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呢?可見,文物是多么重要!它的意義絕對不是一件作品那么簡單。它的意義,還在于它的歷史價值和對現(xiàn)實的啟示,而這些都建立在讓文物活起來的基礎之上。
劉敏楠:文物,是人類歷史的見證者。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工匠的心血,傾注了使用者的感情;每一件文物,都屬于不同的主人,都擁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是那么的與眾不同,甚至每一道裂痕都有著獨特的魅力。誰還能說,文物只是器物,是沒有生命的死物?
增強文化自信,必須讓各種文化資源包括文物活起來,讓它們說話。我國是一個文物大國,文物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像一個蘊含著各種重要歷史、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價值元素的礦藏,只有開掘出來、提煉利用,這些價值才能彰顯,文化血脈才得以延續(xù)。
鄭藝楠:走在博物館中,那一件件精美的藏品是那么神奇而美麗,我們能感受到屬于歷史文物的那份厚重感。
但是看多了靜止的文物展品,難免會覺得有些無聊,眼睛也有些疲勞。這時,我想起在故宮里看到的動態(tài)《清明上河圖》:枝條在搖曳,船只在行進,人物在活動……簡直和真實的場景一樣。
讓文物活起來,可以通過加工使原來的文物像《清明上河圖》一樣給我們展現(xiàn)動態(tài)美,還可以將歷史場景重演,比如將歷史場景演成電視劇、電影等,這樣一定會深受大家的喜愛。就像央視的一個文博節(jié)目《國家寶藏》,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歷史,使更多的觀眾想要走進博物館,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國文化延續(xù)的精神內核。
讓文物活起來,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來參觀博物館,使我們對中國歷史有更深的了解。讓文物活起來的意義,不僅在于使文物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還在于對文物的保護。文物是國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國好故事的講述者,并日益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和傳播者?!盎钇饋怼钡奈奈镎呦蚴澜?,傳承中國之美。
文物,不僅是博物館里的寶貝,也是一份活著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寶藏。以親民、科普、多元的方式向大眾講解文物的魅力,探索文物更易被現(xiàn)代觀眾接受的方式。挖掘文物在新時代的價值,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讓更多人加入到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并在文物中看出時代的變遷,得到現(xiàn)實的警示,才是“讓文物活起來”的當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