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祥
關鍵詞:現代展示空間 模糊性設計 界面 特征
引言
展示是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是實現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重要媒介平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接受信息的方式發(fā)生了質的飛越,從單一的感官刺激到多維度、多層次的立體化的展示?,F代展示空間設計隨著展示信息的復雜表達與數字化技術的滲入,從原本依附于建筑,始終熱衷于對造型、材料、工藝、價值的追求與愛好,逐漸打破僵化的展示設計程序和方法,超脫原有的室內空間設計范疇,展示空間設計的創(chuàng)意概念和設計方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在當下信息時代體現得更多的是一種交叉性、綜合性的專業(yè)特點。
未來展示設計的發(fā)展,將信息技術、思維方式、多感體驗等眾多因素糅合,具體展示過程中,受眾的各種需求呈現出個性化、人性化、動態(tài)化、多元化等各因素的邊界模糊化,不僅對展示方式的交互體驗有多層次的需要,更加需求能夠滿足受眾對文化、審美、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展示內容和效果。受眾對展示信息越來越多的模糊需求隱藏在潛意識之中。這種強烈的潛意識正是受眾對各種信息的模糊性需求價值取向的主觀反映。這種潛意識的內在反映對展示設計思維和設計方法革新都帶來了深刻、積極的作用。
一、“模糊理論”與“模糊性設計”
(一)模糊理論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人在生理感官上都存在不確定性,即模糊性感知,這種模糊思維具有形象的發(fā)散和綜合整體思考的能力。其思維過程是以思維客體的模糊為基本特征,通過非精確的認識方法達到結果清晰的思維方式。模糊思維方式偏重于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問題,側重于使意識物質化、形象情感化;建立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相對獨立的角度辯證地思考和看待問題,把各個零碎的元素整合并勾畫實物的整體輪廓,預判事件的發(fā)展進程,做出概率性的、創(chuàng)新性的結論。模糊是與精確相對的平行概念,是指邊界不清楚。模糊性是與精確性相對,是事物類屬的不明朗性,是對象資格程度的漸變性,難以用傳統(tǒng)的數學方法量化與演算定論。因此,這種慣性的思維區(qū)別于準確性的度量,使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加合理。同時,客觀世界具有復雜性,多變性、隨機性的不確定性之外,還包括這種更普遍的不確定性,即模糊性。生活中的模糊現象是隨影相隨、無所不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模糊是事物存在的一種客觀屬性,側重表達物象的不確定性,使受眾有一個可感知、體驗、選擇的彈性空間,強調的是事物的差異性之間存在著過渡過程的結果。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模糊概念比清晰概念更富于表現力”。這種“模糊”概念通過不斷的健全發(fā)展,于20世紀中葉美國控制論專家、數學家查德教授正式創(chuàng)立了“模糊理論”,特指基于人的合理思維規(guī)律的辯證模糊。繼而使人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研究“模糊”,認識到模糊不再似是而非、不可琢磨的一種抽象概念,而是事物客觀存在的一種基本特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模糊性理論在眾多領域中得到不同方面的運用,尤其是現代工業(yè)設計中控制論中的模糊理論突破精確的數學模型,總結出一套能夠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準確使用數學模型進行量化的控制方法,形成了現代設計方法論中的“模糊控制論”,指導和作用現代設計的方方面面。
(二)模糊性設計
前文的考量,筆者認為所謂“模糊性設計”是指基于人本身的模糊性感知和事物的模糊性特征,并結合模糊性理論提出的現代設計方法。這種方法是以現代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為出發(fā)點的,以信息技術為支持,以滿足受眾多樣的需求為目的。所謂模糊性的設計是指將模糊性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設計中的一種觀念和方法,這其中包括兩層涵義:(1)它作為一種觀念理解:是指一種良眭的人與產品的設計思維方式;(2)它作為一種方法運用:指的是模糊綜合評價法,如圖1。
模糊設計(fuzzy design),是現代設計中最典型的方法之一,是有一定寬容度及多重角色的設計,是一種多元的人性化設計策略,是借用模糊理論中的模糊控制原理,是概念設計的拓展與延伸,依照并行工程的原則開展設計,確定主要設計參數,建立多層級的模糊系統(tǒng),從而形成多重設計目標和不同的設計方案。
二、展示空間設計中的模糊性
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人們對空間的多樣化需求也與日而變,這種多樣化的功能需求具有個性化的差異和多變的不確定性,具體空間設計中的功能處理很難精準地投射到每個人。設計中空間分析是室內設計的邏輯起點,受眾對空間的把握一般有物理、心理、生理三個維度,造成了在空間的模糊性特征。建筑自帶的模糊屬性決定了空間模糊性,在具體的建筑空間中由于其界面的形態(tài)、空間的感知和空間的功能的不確定性,從而讓具體設計過程中很難對客觀的設計形象進行把握,常規(guī)的秩序化、清晰化的空間界面在現代設計進程中顯得相對呆板、無趣、缺乏變化,新穎、多變、交融、相互作用的模糊空間和模糊界面成為了設計考量的重點。
(一)空間與界面的模糊性:
建筑的固有形態(tài)決定了所屬空間的有限性,空間的模糊性特征也隨之產生。不同的空間功能隨著受眾的變化相對更加模糊不清,原有的相對封閉的建筑結構空間被開放式的流動空間取代,空間界面的變化也更加復雜多變,設計中的設計焦點也跟著模糊,視覺動線變的更加復雜和交融,動態(tài)的空間給人一種生命力的感覺,這種模糊性的空間和界面在設計創(chuàng)意、藝術表達上呈現出更富有情趣的設計形式和多元的空間功能。
(二)功能和需求的模糊性:
當代展示空間作為人與人,人與空間加強信息交流過程的一個重要載體,迎合觀眾訴求的同時傳達設計師的目的,是一種滲透式的雙向交流過程。就目前來看,國內大部分展示空間還處于表面化、形式化,這種單一的陳列形式往往給人一種冰冷感,缺乏氛圍與互動交流,雖有部分設計考慮到空間邊緣的混含與不明確,但也只是運用了模糊性手法對其進行表面裝飾。形式的把握應該依附于展示空間的功能需求,立體化、多層級的復合型界面模糊性設計是現代展示空間設計的發(fā)展方向。同時,數字時代下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需要都在不斷提升,因此只注重經濟實用的展示空間逐漸被社會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夠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個性化、人性化、情感化展示空間,從而能夠促進它們彼此之間傳遞信息、接受信息的雙向交流。針對當代展示空間的模糊性需要,首先注重空間展示的主題性,主題定位的信息準確、文學表達以及情感效果能夠向觀眾直觀地傳遞空間信息;其次注重觀眾行為需求,保證空間整體統(tǒng)一性原則同時加入變化性元素,讓觀眾在興趣中參與展示空間的信息交流;最后滿足觀眾生理及心理需求,即滿足其情感需求,以此最大化調動空間與人之間的情感氛圍。
三、現代展示空間中的模糊性設計策略
(一)模糊性設計的形式與特性
1.空間的界面模糊設計又表現為空間的形態(tài)模糊和邏輯模糊。形態(tài)模糊即空間與邊界無明確界限并與周圍環(huán)境融如流水般融為一體,這種形態(tài)本身就具備了模糊形式,可以達到扭曲折疊效果的同時豐富空間層次,增強了空間的動感;邏輯模糊即空間內在秩序上的構成模糊,—方面不同功能模塊上的劃分之間既有分隔又有使用關系,弱化了層級關系,另—方面打破常規(guī)空間關系以此促進與其他空間的延展性,豐富空間并提高了開放性。
2.空間的展品模糊設計,將模糊性設計引入空間展品陳列與布展方式,結合展品本身的特性對其功能特色的突出,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和局部放大表現手法,從而使展品呈現出動態(tài)化的運動效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空間的動感與靈活性。
3.空間的觀眾模糊設計,主要從觀眾的生理行為和心理需求上進行模糊設計。人的視覺經觸覺會刺激大腦對事物的認知,通過多種形式如光、色彩、材質等對觀眾進行生理上的模糊設計引導觀眾行為活動,啟發(fā)他們使用空間,其次在人與空間互動中加入圖形和色彩對其進行心理暗示,讓觀眾產生不同的感受,激發(fā)觀眾想象力,從而真正意義上發(fā)揮空間內涵,達到空間文化與觀眾情感的高度契合。
(二)模糊性展示空間設計原則
空間的形式與設計要求能體現其不同功能及氛圍效果,空間的模糊性設計除了形式設計之外同時提出了以下設計原則:
1.整體統(tǒng)一性原則。在滿足空間展示性基礎上對模糊性設計空間的布局和整體形象加以考慮,拒絕因為模糊化設計而去將一些不同風格的與元素生搬硬套,強行植入,導致空間本身理念的缺失。
2.相適應原則。強調空間的形式展示與主題內容相適應,通過突出品牌個性與形象從而讓觀眾獲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認同,并在此基礎上增強觀眾與空間的互動效果,以此達到更好的空間適用效果。
3.“以人為本”設計原則。不論從設計的目的上來看還是從目標上來說,設計始終為人服務,而空間的模糊性設計也同樣本著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注重人與空間之間信息交流方式和過程,根據受眾需求對其進行個性設計從而更好地進行空間展示。
(三)模糊性展示空間設計方法
通過不同形式元素及技術手段對展示空間進行模糊性設計,從而加強人與人、人與空間的交流方式與互動關系,進而促進人們在社會文明進步中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谡故究臻g的模糊性設計,以大興機場空間設計分析為例,提供以下幾種設計方法:
1.元素模糊設計。展示空間由許多個大大小小的面組合而成,而這些面又是由許多條線構成,因此將線性元素加以豐富變形重新組合排列進行的模糊性設計方法,分割空間的同時能夠給人帶來無盡的聯(lián)想與美感。在此程度上,對空間進行規(guī)律性變形使整體保持平衡統(tǒng)一基礎上豐富空間變化,而根據空間要求的重復旋轉等無規(guī)律變形又會帶給觀眾不同的審美效果,世界上建設規(guī)模最大的單體建筑——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利用中國傳統(tǒng)元素“鳳凰”圖案,搭配流線型線條和曲形元素,并通過藝術設計中的模糊性處理,使整體外表呈現出“荷葉式”形狀,從而在視覺上洋溢著夢幻氣息。另外,內部空間的裝飾通過有規(guī)律放射性的線條指引、分割、重復,完美地將空間元素與整個的空間框架結合在一起,讓新機場充滿人性關懷,擁有多元的藝術表現形式,也使人文藝術與機場空間、建筑緊密結合,成為既反映傳統(tǒng)文化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國家標志性建筑,能夠給體驗者一種恢弘的氣勢感和科技感,如圖2。
2.材料模糊設計。材料的選取以及肌理的表現對于烘托空間氛圍氣質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效果。半透明半封閉磨砂材質,它能營造出一種模糊的通透感來迎合觀眾心理感知,同時透明的面具有開放和封閉表面的雙重特征,使展示的空間保持封閉的同時兼具通透的空間感,可以直接體驗到空間的深度,是體驗者產生心理上的連續(xù)。在大興機場的建造過程中,整個航站樓一共使用了上萬塊玻璃,光屋頂就使用了八千塊完全不重樣的玻璃,整個機場空間敞亮通透,能夠讓乘客在旅途中沐浴陽光。在機場東南指廊盡頭,懸掛著旅美華裔公共藝術家盛姍姍的玻璃雕塑作品“二十四節(jié)氣”。每兩片玻璃上繪制一幅代表一個節(jié)氣的畫面,近50片藝術玻璃回旋排列、盤旋上升,其曲線輪廓如同天空、宇宙、河流,代表了二十四節(jié)氣在時空中的交替變化,如圖3。
3.色彩模糊設計。色彩作為設計中的基本表現手法,從視覺的角度對其重新組合設計并運用到展示空間的模糊性設計,以此提高空間整體藝術感及趣味性。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同時能夠向觀眾傳達不同的空間情感語言,豐富空間視覺效果。俯瞰整個大興國際機場,整體色彩為橙色,而夜晚下的機場更如一艘發(fā)著橙光的外星飛船,采用橙色作為機場頂部的顏色,實際上就是利用色彩具有象征義的特點。橙色代表時尚、青春、動感,有種讓人活力四射的感覺,同時橙色是歡快活潑的光輝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溫暖的色,它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所以橙色在機場中的應用,能夠帶給乘客親切溫暖的感覺,讓每位旅客都能感受到歸家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大興機場在設計上考慮到了首都機場的“浴火鳳凰”的設計理念,所以整個設計延展都趨向于往這個理念靠近,最終選擇了“橙色”,如圖4。
4.光影模糊設計。光影里又包含自然光與人為光,兩者在一定意義上都是模糊無形的存在,但同時又能表現出豐富的虛幻界面。不論強光、弱光、曖光還是冷光,都能通過一定的介質表現其不同的質感及律動,從而讓整體空間更加富有動感。位于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二層西南指廊端頭,整個作品采用金屬機械、彈力纖維織物制作而成,每個電機驅動的單元可以隨著音樂律動開合,在半空間中做優(yōu)美的集群運動。根據日照變化,花開大小也會實時發(fā)生改變,起到自動調節(jié)光線的作用。這里運用空間中的自然光,將空間內的人為空間與空間外的自然空間進行很好的融合,同時當自然光透過這些“花瓣”介質,能夠呈現出有開合效果的光影變幻,從而讓人們在視覺感受上十分輕盈舒適,引發(fā)人們美好的聯(lián)想,如圖5。
結論
現代生活中信息的來源呈多元化的態(tài)勢發(fā)展,受眾對設計中的各類需求信息也隨之體現出信息反饋的不確定性的特征。業(yè)主在細節(jié)的要求上也模糊、多變和復雜。模糊性設計的觀念據此孕育而生,這種不確定性的設計需求導致了我們在具體設計中設計標準的不確定性,在設計程序、設計質量、設計指標和設計驗收等諸多方面受到不可控制的影響。我們必須趨利避害,綜合考慮,協(xié)調各方面的設計誘因,系統(tǒng)組織好設計的全過程。在具體現代展示空間設計中把模糊性設計解構化、定量化并強化對設計參數的多重控制,以科學的思辨方法優(yōu)選最佳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