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敏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模式,找到科學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善于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76-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語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關注閱讀、享受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
一、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語文閱讀教學
在小學語文閱讀和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認真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找出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過程中,他們將經歷情感和理性的轉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強烈吸引力的文章,或者抒情散文。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能依賴強制學生閱讀的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規(guī)律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學生閱讀量豐富以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傾向選擇不同的文章。通過這種教學策略,學生的閱讀興趣顯著提高,寫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堅持科學的閱讀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還要讓學生熟悉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小學生主要使用四種閱讀方法。
1.快速閱讀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用手指指著一個接一個的詞來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效率很低,學生閱讀整個句子和段落會很慢。因此,學生要學會快速閱讀,提高閱讀速度。
2.目標閱讀法。
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似乎只閱讀字詞,而不閱讀內容。當學生讀完一篇文章,往往不知道文章在說什么。這要求學生在閱讀前設定一個目標,理解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話。使用目標閱讀方法閱讀文章,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掌握。
3.精細閱讀法。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粗略的閱讀可能難以理解文章的內容。當學生仔細閱讀了幾遍后,可以理解文章的內容。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當學生不理解一些文章時,讓學生使用精細閱讀的方法,仔細閱讀文章幾次,將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文章的內容。
4.閱讀文章的意圖。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經常從詩歌的單個詞和文章的單個段落中總結整篇文章的意思。學生的閱讀行為阻礙了學生對詩歌內涵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有意識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從整個詩歌中理解詩歌的真正含義。例如,在小學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速度普遍較慢。文章的主題總是用一句話或一段話來概括。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使用快速閱讀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在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后,讓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題。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各方面的閱讀能力逐漸提高。
三、巧妙調整閱讀步驟
在小學生閱讀教學中,我們提倡“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閱讀的步驟一般有以下幾步:第一次閱讀(快速閱讀)、精確閱讀和理解閱讀。當學生閱讀一篇文章時,他們首先需要快速閱讀。在快速閱讀的過程中,主要要求學生標記和熟悉文章的新詞,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在快速閱讀完成后,學生要精確閱讀。精確閱讀指的是學生對生詞含義的理解,向老師詢問一些不清楚的方向,了解文章的段落結構,熟悉文章的中心思想,欣賞文中的一些優(yōu)美文字。在精確閱讀結束后,學生可以進入更高水平的閱讀:理解閱讀。理解閱讀就是理解文章背后的含義。學生需要仔細閱讀文章,通過連續(xù)閱讀,了解文章的整體語境、結構、思想感情,以及熟悉文章的表達技巧,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例如,在閱讀教學課上,作者會在學生安排好閱讀任務后靈活調整閱讀順序,或者直接省略和合并閱讀步驟,先在黑板上寫下學生沒有學到的生詞,讓學生變得熟悉。然后,讓學生進入精讀階段。在精讀完成后,可以要求學生將段落分成幾段并進行總結。由于教師在閱讀前解決了生詞,學生的閱讀速度也相應提高,對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經過我們的長期觀察發(fā)現,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曉瓊.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J].農家參謀,2018(19):134.
[2]龐國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100-101.
[3]楊家俊.探究新時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創(chuàng)新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4):54.
[4]王沙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2):90-91.
[5]李斯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策略探微[J].亞太教育,2016(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