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松
【摘要】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2016年小學《品德與生活》改名為《道德與法治》,表明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小學的課程安排更具有實用性,對小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既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又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讓小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筆者針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從三個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64-01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閱歷少,對社會中不法侵害往往不會采取自我保護措施。由于儲備的知識有限,對法律的一些專業(yè)術語和法律知識往往不能深刻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特點采取符合小學生特點的一些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并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舉措,使《道德與法治》真正為小學生理解和內(nèi)化,逐步樹立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結(jié)合相關理論知識,嘗試以下舉措:
一、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興趣
多媒體是教學中的有力助手,是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在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能夠極大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媒體通過形象的視頻畫面和豐富的音頻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們集中精力投入到教師的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在構(gòu)建的過程中基本有賴于知識與直接經(jīng)驗,不能滿足間接經(jīng)驗與虛擬的溝通,所以通過多媒體展示連續(xù)的故事場景,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在制作故事情境時要多使用當?shù)氐恼鎸嵃咐适?,可以根?jù)具體情況對故事進行改編,不斷結(jié)合教材進行優(yōu)化和整合,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假期有收獲》時,通過多媒體播放《兩個小朋友》的短視頻,讓學生思考:對比兩個小朋友的暑假安排你覺得他們的暑假安排好不好?如果你是他,下個假期你要怎么安排?在學生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帶著問題思考,并用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極大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主動性,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小學生思維特點,改變教學視角
小學生的年紀小,自控能力差,思維往往以感性思維為主,對一些概念類問題往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小學《道德與法治》在教育要求上對一些概念做出規(guī)定,例如在小學一、二年級提出“要初步建立國家、國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對家庭關系的法律意識?!睂@些要求和標準,需要教師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出發(fā),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整合和遷移,善于從小學生的視角梳理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學視角,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一切為了學生。
例如在學習《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這一課時,課標對這節(jié)課的要求是:1.初步樹立規(guī)則的概念。2.懂得學校的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3.初步樹立規(guī)則意識,開始將“小學生守則”等學校規(guī)則內(nèi)化。課標要求對小學生挺高,對概念的把握,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講有一定難度,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講授枯燥的概念理論,既會使學生迷茫不理解,又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到晦澀難懂毫無樂趣,課上的教學效果會大大降低。小學生的注意力一旦不能集中,就會出現(xiàn)走神、說話、打鬧或者昏昏欲睡的現(xiàn)象,既不能達到教學目的,又會給課堂教學秩序帶來干擾。為避免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結(jié)合小學生的實際,迎合他們的需求,從孩子們的視角設計他們喜歡并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在課堂導入時,教師先提出一個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平時都喜歡做哪些游戲?說說你們的游戲是怎樣玩的?這個話題一拋出,孩子們興趣很高,七嘴八舌說個不停,教師先讓他們稍安勿躁,組織學生自由組合做游戲,之后讓學生匯報每組不同游戲的玩法,并讓學生思考:如果我們的游戲沒有規(guī)則,游戲能繼續(xù)下去嗎?學生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不能。”游戲規(guī)則也是一種規(guī)則,所有參與游戲的人必須共同遵守才能玩好游戲,那么我們的班級呢?如果我們班里的每個同學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班里的正常學習和各種活動還能進行嗎?在得到學生們否定回答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內(nèi)容——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
三、結(jié)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發(fā)揮學科效用
小學生由于自我保護意識差,面對不良侵害時往往束手無策,我們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最終目的就是學以致用,真正能幫助小學生在生活中學到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法律意識。對于一些安全意識,例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知識、食品安全等等,教師有意識的正確引導,幫助他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比如告訴他們在購買食品時注意看保質(zhì)期,看看你想買的食品添加劑是否很多,對陌生人給的食物或玩具該不該要等等,使他們具備一定的防范意識。
例如在學習《上學路上》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根據(jù)身邊的實例編成故事,讓學生分別扮演學生、路人、壞人。當壞人設計騙人招術時,小學生該怎樣做?當上學路上出現(xiàn)危險元素時,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基本的自救技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了解身邊存在著一些危險因素。當不法侵害發(fā)生時,我們可以向人多的地方跑并大聲呼救,可以機智巧妙地和壞人周旋,一定不要硬拼,還可以在恰當?shù)臅r間報警等等。引導學生明白當敵我力量懸殊時一定要智取,不能“勇敢”!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價值觀和人生觀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重視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有效性非常重要。由于學科本身的特點,很多學校把它列為不考核科目,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門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始終秉承著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第一位,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素質(zhì),有法律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gòu):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2018(01)
[2]劉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06)
[3]楊霖.支持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