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 廣西 南寧 530004)
隨著共享經濟在出行領域快速崛起,校園內隨處可見共享單車的身影,其中以ofo共享單車(以下簡稱小黃車)最為盛行。校園內的小黃車屬于學校的公共物品,為廣大師生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時,作為學校的公共物品,小黃車的存在也符合低碳環(huán)保的要求。但是對于校園中數量眾多隨處可見的小黃車,如何合理地進行監(jiān)管和治理成為了一大難題。
集體行動的困境最初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奧爾森(1965)在其《集體行動的邏輯》一書中提出。奧爾森提出在集體選擇過程中,在許多情況下,多數人未必能戰(zhàn)勝少數人。個人從自己的私利出發(fā),常常不是致力于集體的公共利益,個人的理性不會促進集體的公共利益。奧爾森所揭示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實際上是在說明“集體行動的困境”,也稱為“奧爾森困境”。所謂奧爾森困境表達的是一種集體行動的悖論,即“由理性個體組成的大集團,卻不會為集體利益行事”,公共服務的供給和管理關系的維持將建立在持續(xù)的迭演博弈上,公共政策的質量水平、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博弈技術、領導個體的執(zhí)政藝術、普通民眾的順服狀況等若干變量共同建構了地方治理秩序的函數。因此,應用集體行動的相關理論分析、研究及解決好校園“小黃車”問題,對于其他高校監(jiān)管和治理共享單車項目,并將其推廣到全社會的公共交通領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借鑒意義。
自2016年9月首批1000輛小黃車進入G高校以來,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收到了廣大師生的無數好評。隨著G高校中,共享單車數量和使用規(guī)模的擴大,在這些優(yōu)點背后逐漸暴露出在使用中的一些問題。
G高校在引進小黃車后,給師生以及學校中家屬的出行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在使用中使用者為了自身的便捷存在一些不良行為,給小黃車的管理和維修帶來了困難。G高校中主要存在兩種不良使用行為,其一是小黃車的使用者忽略小黃車本身的車身狀況,在小黃車處于“非健康”狀態(tài)(如車胎氣壓低、車座損壞)時繼續(xù)騎行。這種現象在小黃車初期使用時出現較多,隨著二代、三代小黃車在校園中投入使用,師生可選擇的自行車數量和種類增多,這種現象出現頻率逐漸降低。其次,使用者在使用時也存在“超負荷”的現象。小黃車是無后座的設計,主張一人一車,但是在日常中會看到一車載兩人以及小朋友共騎的現象,這樣不僅容易發(fā)生事故而且對自行車也存在一定的損壞,使得小黃車的毀損率增高。
小黃車項目是由G高校團委負責引進、投放及管理的。但是在使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措施,仍舊出現了小黃車亂停亂放,缺少專有停放區(qū)域。尤其是在G高校的南門口,小黃車堆放在人行道上,嚴重影響了行人的出行。在學生開學之際,隨處亂放數量眾多的共享單車更顯得雜亂無章。隨著共享單車在G高校投放力度的增大,如何對數量如此之多的小黃車進行管理也是學校需要面臨的一大難題。除此之外,還存在藏匿、被加鎖、被包車等現象,盡管這些現象不是頻繁發(fā)生,但是對公共交通的使用以及小黃車的品牌形象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大批小黃車進入G高校后,由于每日使用頻率較高,車身損壞情況較為普遍,但維修工作并不是很到位。大部分小黃車的零部件都存在一定的損壞,根據日常使用觀察,損壞頻率最高的是車鈴,其次為輪胎和腳蹬。毀損率高,維修難以跟上,給管理部門帶來困難,這就要求師生在日常使用時注意保護小黃車,減少可能對小黃車造成毀損的不良行為。
小黃車的推廣最初是一項公益行動,提倡公民的綠色出行,符合國家和社會低能減排的要求,并且在繳納押金后使用中收費較低,其目的是鼓勵師生選擇這種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F在高校同時推出本校師生認證后不需繳納押金即可使用,每日首單免費等方式鼓勵大家騎行。但是仍舊有很多同學“撿漏”,通過破譯密碼、在小黃車未損壞的情況下故意保修等方式,方便自己“免費騎行”。同時,也有同學反映存在著給小黃車上“私鎖”,刮花二維碼、涂改車牌號等現象,采取非正常手段將公共物品據為己有的現象。這也反映出G高校中,部分高校學子存在誠信缺失和德育水平降低的情況。
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認為,除非一個集團中人數很少,或者存在強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個人按照他們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尋求自我利益的集團成員不會采取行動以實現他們共同的或集團的利益。也就是說,奧爾森認為在面對著只有通過集體行動才能獲取的公共物品時,一個理性的個人只會選擇在不付出行動成本的前提下免費得到他在集團物品中的份額,而如果每個人都存有這樣的僥幸心理,集體行動將面臨困境。小黃車作為G高校的公共物品也存在這樣的屬性和特點,在零約束的情況下,作為理性人的全校師生會選擇不付出成本并享受公共物品帶來的便利,這樣就會導致共享單車失去其創(chuàng)立和存在的意義。
奧爾森指出不同規(guī)模組織的行動力存在差異,他還以組織中人數規(guī)模大小作為變量區(qū)分了大集團和小集團,他認為在任何一種情況下,規(guī)模是決定對個體利益自發(fā)、理性的追求是否會導致有利于集團的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比起大集團來,小集團能夠更好地增進其共同利益。奧爾森認為小集團比起大集團能夠較好行動,一方面是因為集團越大,增進集團利益的人獲得的集團收益的份額就越少,甚至他們所獲得的收益不足以抵消他們的行動成本,只有當集團足夠小的時候,小到某個集團成員付出單方面行動的總成本也不會高于他行動所獲得的集團總收益的份額時,集體行動就不可能受到阻礙;另一方面,集團成員的數量越大,組織成本和監(jiān)督成本就越高,這樣在獲得任何集團物品前需要跨越的障礙就越大。
小黃車從最初2016年9月首批投入的1000輛,到現在規(guī)模越來越大,面向的服務和使用對象是全校的師生以及其他社會人士,這就說明小黃車的監(jiān)督管理是一個大集團的公共物品的管理問題。大規(guī)模的共享單車服務集團決定了存在各種因素,以及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難以像小集團一樣順利達成共同利益。同時,由于小黃車屬于大集團管理的范疇,導致自行車的監(jiān)督管理成本以及相關人員的組織成本方面比較高,這樣整個集團達成一致的可能性較低,障礙較大。
奧爾森在提出集體行動理論時,建立了“經濟人”假設,認為每個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在一切行動面前他們都能做出最佳的個人選擇。后來的學者將這種觀點進行了延展,指出集團中的個體不僅是“經濟人”,還是“社會人”。他們提出了集團內部人員的一種特殊的公正觀,即范圍擴大到“聯邦”集團(奧爾森認為是集團內部又劃分的次級集團),認為在公共品的提供中,一個集團成員決定是否采取實際行動支持該公共物品的提供,他權衡的可能不僅僅是該公共物品達成之后對自己的收益,還會與其他集團成員進行收益對比,每個成員對公平的定義都存在一定的差異。
在小黃車的使用中,由于整個服務范圍中每個人的體驗感和所付出的成本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會選擇自身收益最大的行動。集體行動的共同利益是難以確定的,同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集體行動過程中對利益的得失進行量化與監(jiān)控非常的困難,從而使得利益的天平喪失了公平性。在小黃車的監(jiān)管問題中共同獲益的利益基礎與獲益預期不可控制,集體行動的困境同樣也就不可避免。這就給高校的后勤集團和管理人員帶來管理上的困難,需要進行制度的約束與保障從而保證行為的規(guī)范。
G高校內“小黃車”的供給與管理決策綜合了多方相關利益主體,是與“小黃車”存在直接或者間接利益關系的個人以及組織的集體選擇過程。涉及到的利益主體包括學校、學生、后勤管理、市場組織等方面。首先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為了為廣大師生提供快速便捷的出行,僅依靠校車所能夠服務的師生有限,小黃車的使用大大增加了校園出行的服務面。公共自行車的投入也減少了新生購買自行車、電動車的需求,極大地減少了校園“僵尸車”的現象,也符合綠色低碳環(huán)保的理念。其次,從師生的角度看,現在校內師生可以免付押金通過微信、支付寶或APP掃碼即可騎行,隨時隨地便可使用。小黃車的存在節(jié)約了師生的購車成本,降低車輛被盜的風險,節(jié)省出行、上課在路上耗費的時間,提高出行效率,快速便捷。第三,后勤部門負責小黃車的管理和協調工作。后勤部門工作涉及利益方眾多,同時利益存在分歧,管理和監(jiān)管難度較大。第四,市場組織。小黃車項目隸屬于北京拜克洛克科技有限公司,每輛自行車上都印有該公司標志“ofo”。校園小黃車項目的大力推廣,不但直接為該公司在高校做了免費宣傳,而且也在廣大小黃車使用者群體內部做了車體廣告,并有益于宣傳其對環(huán)保理念的支持,從而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所以,小黃車項目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選擇和偏好不相同,相關主體存在復雜的關系,學校和監(jiān)管部門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保證利益主體之間相互協作的有效性,共同為環(huán)保的理念做出努力。
精英是指在某一方面能夠做出突出成就的一類人,例如經濟精英可以在集體行動產生困境時采取某些特殊手段,挽回損失;政治精英例如工會領導人和集團負責人,他們具有較強的人格魅力和威望,可以在出現困境時起到凝聚的作用,帶領成員解決困難。但是考慮到小黃車是一個公益環(huán)保項目,只是象征性地向師生征收一定的費用。因此雇傭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監(jiān)管并不現實,同時成本較高。學校后勤部門可以考慮與學生會或社團進行聯合,為有能力的同學提供一定的管理崗位,既能豐富學生的管理經驗和實踐能力,還能對小黃車進行合理監(jiān)管。
在集體行動的理論中,奧爾森指出“人數多多益善”的觀點,指的是集體行動的結果對集團中每個成員都至關重要,以致每個人都會自覺克服“搭便車”的心理,因為每增加一個成員行動的力量,行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學校可以對本科和研究生發(fā)放一定數量的調查問卷或采取訪談的形式,了解學生對小黃車使用相關信息的認知情況,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例如不同路段小黃車停放要求、使用要求)重點加強宣傳。加大小黃車項目環(huán)保理念的宣傳,同時讓學校中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小黃車的保護行動中,倡導他們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覺維護小黃車。當學生們意識到保護小黃車其實就是在維護他們自己的使用權利時,小黃車的保護工作自然可以完成。
阿克塞爾羅德認為,在社會中,一個促進合作的極好方法是教育人們關心他人的利益,在這樣一個關心他人的社會里,即使遇到“囚徒困境”,成員之間也容易達成合作。因此,不光是學校要加強日常道德教育,同時對于發(fā)現不良行為的小黃車使用者要進行硬性教育,讓他們明白損害公共物品和集體利益的嚴重性,從根本上杜絕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溝通有助于增進人們的互相了解,加強彼此互信,增強社會認同,建立集體共識,從而有利于達成行動的一致。小黃車的運營公司可以考慮與高校合作,組織學生對公司進行參觀或者實習,增加學生參與小黃車運營及管理的環(huán)節(jié),增強他們對公益項目和環(huán)保理念的認知,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維護小黃車。
奧斯特羅姆提到參與人要找到一種能夠產生較大凈收益的規(guī)則通常需要一個反復試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常能夠產生新規(guī)則。反復試錯和產生新規(guī)則就是個人在意識到結果不如意的時候,采取創(chuàng)新合作的辦法改變已有的結果。例如一代小黃車,采用旋轉密碼鎖,每輛自行車的密碼是固定的,被一些投機取巧者抓住了系統的漏洞,任意自行開鎖。隨后,設計公司將小黃車改為了電子鎖,這樣不僅避免了私自開鎖的行為,也減少了車輛的丟失,同時通過GPS定位也方便師傅進行車輛維修。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為了用戶更好地體驗和管理,還需要開發(fā)者繼續(xù)加大創(chuàng)新,提供更高效便利的服務。
奧爾森認為選擇性激勵是一種克服集體行動障礙的外在力量,選擇性激勵有正激勵也有負激勵,同時也包括了經濟激勵和社會激勵。奧爾森比較關注的是經濟激勵,他以工會為例,認為正面的手段有為工會工人提供福利、保險、介紹工作、提供私人物品、保護工人免受企業(yè)主侵犯等,負面的手段典型如“糾察隊收費”的強制。對于小黃車的監(jiān)管方面,正面的激勵可以是對于優(yōu)秀使用者進行定期免費騎行等獎勵,或者對舉報不良行為的使用者進行一定的獎勵。反面的激勵可以是類似上文提出的,對不良行為的騎行者進行強制教育、罰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