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 金華 321000)
家庭背景與教育獲得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分層與流動研究的重點,與之相關的教育不平等問題也是社會所重點關注的。家庭背景是指一個家庭所擁有的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等,經濟資本指的是家庭的收入水平,社會資本指的是家庭成員所處社會的地位,文化資本指的是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水平,這些能綜合影響子代的教育選擇,同時這也代表了一個家庭可以獲取教育資源的能力;教育獲得是指一個人接受學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從而獲得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研究生的教育文憑。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文憑在求職中占據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而做出不懈努力,如購置學區(qū)房,從小報名各種啟蒙課、輔導課,有些家庭甚至是送孩子出國留學。
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不同的教育階段、不同的性別在家庭背景的影響下,對子代的教育獲得存在差異。
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的教育制度經歷了多次變革,從“文革”激進的平均主義至1977年恢復高考,再到1999年高校進行擴招,還有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這些都極大的提高了國民的受教育水平。
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家庭背景與教育地位獲得之間的關系,學術界存在著“平等化”和“不平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支持“平等化”觀點的學者認為,國家強有力的政治干預,一系列去階層化的政策,使家庭背景與教育獲得的聯(lián)系被切斷了,如李春玲(2003)對全國抽樣數據進行分析得出1978年前教育機會分配從一種極度不平等的狀態(tài)向著平等化的方向演變[1];而持“不平等”觀點的一方則認為,國家干預的結果并未削弱家庭背景的作用,反而使家庭的政治因素影響教育資源和機會的分配。
改革之后,個體受教育機會大大增加,關于是否促進了教育平等的討論有正效應、負效應、混合效應三種觀點。1977年恢復高考后,家庭教育背景成為改革初期教育不平等的主要原因;1992年以后社會分化加劇,教育體制受市場化的沖擊,家庭階層背景的效用顯現,教育不平等的產生機制轉變?yōu)橘Y源轉化與文化再生產雙重模式并存[2]。
教育分為學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階段,一般來說,家庭背景越好,所獲得的教育機會越多。
學前教育是孩子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孫東(2013)基于南京市學前教育審計調查數據,發(fā)現家庭收入高,父母為機關或事業(yè)單位的幼兒進入公辦園的比例更大[3]。
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劉精明(2008)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國人口普查數據,發(fā)現1976年至2000年間,中國基礎教育在內生性家庭資源導致的教育不平等是持久而穩(wěn)定地增長的,而外依性家庭資源對機會不平等的影響可能降低也可能強化[4]。孫遠太(2010)對上海城鎮(zhèn)居民的研究發(fā)現,在子女初中以上的教育獲得中,家庭背景和文化資本的影響同時存在,低教育背景家庭借助文化活動參與實現了文化流動,高教育文化背景家庭通過家庭文化氛圍實現了文化再生產[5]。
在高等教育階段,王甫勤、時怡雯(2014)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狀況調查”數據,發(fā)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學的期望也越高,最終會轉化為大學教育獲得的優(yōu)勢[6]。
我國女性就業(yè)率較高,但是男女在接受教育的機會上存在顯著差異。
李春玲(2009)使用2001年“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的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發(fā)現家庭背景因素對女性的教育地位獲得的影響明顯大于對男性的影響,女性的受教育機會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的局限,出身于較差的家庭環(huán)境的女性的受教育機會明顯少于其他人[7]。
田志鵬、劉愛玉(2015)基于第三次全國婦女地位調查數據,發(fā)現在子代教育獲得上,父親的教育、職業(yè)對男性的教育獲得有更強的影響,母親的教育、職業(yè)對女性的教育獲得有更強的影響[8]。蔡蔚萍(2016)發(fā)現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與職業(yè)地位越高,其子代的教育程度和職業(yè)地位相應越高;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子代教育獲得的影響要高于父親的影響[9]。
在家庭背景與教育獲得的關系中,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切入,存在著大量豐富的學術成果,且研究大都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利用大樣本數據,通過模型來進行分析,這對將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制定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但是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關于“家庭背景”及“教育獲得”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衡量指標,大多借鑒西方經驗,根據現有(數據)資料及研究目標選取變量進行分析。函需統(tǒng)一的分析性框架,不然彼此之間難以進行比較。
關于代際傳遞,大量研究關注的是父母輩的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獲得的影響。在中國,隔代帶孩的現象十分普遍,祖父母輩對孫輩的影響效應可以進一步考察。研究具有區(qū)域性,且聚集城市,城鄉(xiāng)、地區(qū)的發(fā)展是不均衡的,有很大的差異性。階層固化,向上流動很難,形成布迪厄所說的區(qū)隔。家庭背景非常重要,但是通過自身努力,也可以實現社會流動。